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如何、资源怎样,决定着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和成效。依托专业课程的载体,打造符合学生思想发展规律和成长发展需求且起到价值引领作用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供给体系,是做好课程思政的关键之策。
(一)科学设计专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明确“挖掘什么样的资源”是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各门学科各类课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但这些思政资源并非直接显露于课程内容之中,需要专业课教师判断资源的合理性并对其隐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核进行提炼和加工,确保教学资源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如、实现逻辑自洽。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优化与生产,这就表明要明确挖掘什么样的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契合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课程思政教学能否有效承载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价值理念,是课程思政目标能否实现的逻辑起点。所以要厘清所需教学资源与学生既有知识结构以及现实生活的内在关联,挖掘符合当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元素,围绕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和内容设计,发挥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与此同时,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摄取需要在共性提炼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设计,这就需要遵循专业课程的内在规律与基本特点,挖掘符合专业课程定位的思政素材,确保专业课程的育人导向。更重要的是,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要以问题与主义相结合为逻辑主线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合理编排。
(二)精准把脉专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内容(www.xing528.com)
明辨“基因式融合的限度”是精准把脉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科学要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虽然目标一致,但侧重点不同。在此过程中应当厘清二者的功能优势,明晰课程思政教学的边界。同时找准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的合理尺度,构建两者融合的可为空间,防止出现课堂教学偏差。这就需要把握课程思政资源与专业课教学的匹配度,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窄化”和“泛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内在基因,这就要考察所挖掘的思政元素是否能为课程思政教学所用,科学审视资源挖掘的价值性和科学性,防止出现专业课程“思政化”以及思政课程“形式化”的现象。同时需要把握课程思政资源与专业课教学的耦合度,确保思政元素与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观相融,避免强行植入和机械融合,防止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出现“两张皮”现象。因此,需要找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切入点,检视融合误差,科学制定设计标准以实现二者的有机联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此外,还需要判断思政元素与专业课教学的互洽性,验证分析其是否与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相契合,防止出现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入不足”和“过度引导”。这就要求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中科学判断思政元素是否符合专业课程建设的特点,以及是否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起到价值引领作用。
(三)构建专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内容
明晰“如何实现有机融入”是有力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点睛之笔。这一环节关乎课程思政教学是否有所作为,能否做出成效。实现专业课与思政元素的基因式融合,是科学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亦是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与学生需求侧达到平衡的重要支点。育人过程的整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思维的根本。为此,要对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类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结合课程建设规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系统架构。要不断加强课程思政教学的顶层设计,明确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的基础性框架,梳理出课程思政教学的层次性、衔接性和进阶性问题,形成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和实践规范,为专业课教学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提供基本遵循。在务实完成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的规定动作之余,创新完成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融入的自选动作。即在教学内容设计的框架基础上,以其为圆心科学设计符合各类课程建设特点的具体化实施思路,以及制定符合各学科背景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个性化价值引领路线图,以实现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要素是教师,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以及教学的把控力是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的中枢神经。然而,并非所有的专业课教师都能胜任专业课教学与思政元素融合的教学之道。这就表明,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要塑造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提升教师的德育意识与德育能力要双管齐下,以此助力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的精准定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