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协同机制的发展
在课程思政的发展过程中,各高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如何挖掘思政元素使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相互协同,再到树立优秀典型课程形成示范效应,来共同推动课程思政在正确的方向上大步前进。
以高校为例,一些高校依托各自办学特色,推出了一批“中国系列”品牌课程。如复旦大学开设《治国理政》课程,立足综合性大学办学特色,引入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教授为学生授课,使思政教育不再单纯是“思想政治”,还包括科学精神、人文情环、现实关怀和国际视野;华东政法大学开设《法治中国》课程,依托学校法学见长的办学特色,让法治思想融入思政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法治现状,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引导学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也让“笃行致知,明德崇法”校训精神与“依法治国”的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中国系列”课程,立足各校办学特色,在对新形势下思政教育的内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制定课程教学大纲、配备师资,打造了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通识课程。在“中国系列”课程的经验基础上,各高校可以根植自身独特的办学定位、办学传统,结合学校的学科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整合学校资源,统筹规划,拓展通识课程的思政内涵,完善课程思政体系。
余江涛等认为,课程思政的发展不是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模式或者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践行课程思政育人理念。
(二)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协同机制的推广(www.xing528.com)
在课程思政的推广中,首先要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注重隐性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出专业课的隐性育人价值,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入价值观的引领。
以某高校为例,结合其办学特色,积极打造课程思政的特色。各项目团队都积极尝试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在引导强化学生对爱国、敬业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和主动遵循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深化思政理论课教学方面,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列为校示范思政理论课程,引导和强化学生的爱国精神、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题式教学,探索辩论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推进“关长大讲堂”等特色实践教学项目开展。
在建设有关课程思政特色的课程方面,分列爱国、忠诚、坚守、法治、创新、清廉等不同专题,进一步培养和强化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课程事业的情感和品质,充分认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一些课程被列入学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开课,主讲教授积极探索案例讲解、情景模拟、专家授课、分组研讨等在内的混合教学法,结合生动鲜活的具体案例,引导和强化学生对课程精神的价值认同。
在加强综合素养课程建设,将课程思政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门课程作为综合素养课程试点,引导学生从梳理和分析它的发展历史脉络以及职业规范内容体系中,逐步认识并强化争取国家主权独立、维护民族尊严的重要性,并增加中国文化自信教育等内容,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凸显价值引导功能。在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方面,选取其中三门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试点,挖掘专业主干课的思政教育功能,通过阐述剖析具体的职能、业务、制度和法规等,引导学生树立和强化把关意识、守法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