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育人工作才是立校之本。德育工作更要走在前头,而课程思政的开展正是如何“立德树人”的解决方案。
(一)课程思政是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需要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者的根本任务,这个“德”是指成为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本素质以及顺应中国时代发展潮流的正确价值观。这也对高校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总体局面是良好的,但仍有问题亟需改善。如今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如何求同存异,将正确价值观根植于学生心中是每一个教师亟需解决的难题。刘永生等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出现相对疲软的状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很难满足转型高校发展的需要。课程加思政,选择合适的载体很重要。所以高校要重点突出课堂主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课堂中,坚持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开展不仅局限于学生,也对教师的意识形态起到正向熏陶的作用,这对把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课程思政的开展也是每一个教师审视自己意识形态的过程,舵手的方向正确,船才能驶向正确的方向,育人事业才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高校教育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为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丰富内涵指引理论教学和实践,积极占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对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效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课程思政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的引导和栽培。根据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来源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和家庭。根据前文所述,效果与预期存在着较大差距。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同社会制度相互区别的重要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社会独有的,而眼下更多的是思想政治教师单兵作战的局面。目前状况是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不够庞大,课程单一,缺乏吸引力,课程思政的开展可有效解决所述的两个问题,一方面令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来,另一方面,挖掘专业课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方式既满足了学科教育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师工作的开展也起到了积极的帮助,这样的改变带来的是1+1>2的效果,极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所以需要教育工作者全民皆兵,以育人为首要目标,打破学科壁垒,将协同育人理念融入高校中,使各教育主体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融合互动、互通有无、有机衔接起来,这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课程思政是解决高校思政“孤岛”问题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以课程为主,教授学生书本上的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其不能产生更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就会出现部分青年的思想素质与党和国家对于青年高素质思想要求的偏差,与思政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并且存在着思政课与专业课“两张皮”的现象以及高效思政的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与合力不足等短板,并未形成有效的育人格局;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对思政学习有抵触之心,只是教学方式的欠缺,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所以课程思政正是以学生为切入点,不是注重某一科目的考试成绩,而是把重点放到学生真正想要弄清楚的问题上,通过改变教学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www.xing528.com)
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的知识或活动中,使得理性价值与工具价值相统一。这一教学理念对于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出色的专业课知识与优秀的教学能力,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并且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权,相当于是对于教师及教学方式的一个全面升级。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立德树人”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不仅应纳入高校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而且应成为广大教师和干部职工责无旁贷的岗位责任。刘晓、张黎生认为,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理念变革、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复杂性本质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发展的必然。应当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强调学校教育应具备360度德育“大熔炉”的合力作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发挥思政课的“群舞中领舞”作用,实现所有高校课程的“共舞中共振”效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更新,其本质要求不能变。“育人”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要从意识形态着手,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思政课也是一样,应该把握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将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发挥到最大值,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功能,充分探索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
(四)课程思政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科学技术决定了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相应的,高校在育人环节更加重视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德育则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导致二者关系不平衡,这与我国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是背离的。所以高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上,还要放在首要地位。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深入落实习总书记德育为先的理念,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提升学生在未来社会上的竞争力,使其在习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少年强则国强,培养人才生力军的重任高校责无旁贷。对于育人,高校应首先思考两个问题:何为“人”以及要育成什么样的“人”。首先,应思考这个“人”是谁的人。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应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这个“人”需要认可我们的国家,志在建设我们的国家,要有正确做人的理论与知识。其次,要思考培养怎样的“人”,术业有专攻,但无论专业如何,学生都应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以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为人生目标,这也是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对于高校,要更好的推进思政走进课堂,就要求高校的思政教育必须有个大的改善和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