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拓展立德树人渠道

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拓展立德树人渠道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思政的功能和作用是立德树人的一个基本属性,它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存在,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三)课程思政能够整合立德树人渠道学校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在校园内开展课程思政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四)课程思政能够引导立德树人发展立德树人理论课具有引导立德树人的发展的作用,我们将这个作用称为立德树人课的导向作用,简称导向作用。

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拓展立德树人渠道

课程思政的功能和作用是立德树人的一个基本属性,它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存在,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立德树人理论的功能和作用是其能够不断发展与得到人们重视的主要原因,同时立德树人课也深刻地体现着立德树人的基本特性。在立德树人中,理论课作用发挥的强弱,与其相关理论教育社会实践中的应用程度有很大的关系,积极开展大学生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立德树人理论课的教学的效果。针对我国当前大学生立德树人理论课的实际状况,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与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思政的效果。

(一)课程思政能够促进学生素质提高

1.促进学生个人素质提高

课程思政不仅具有促进个体思想道德的社会化,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而且在增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方面,具有发展性作用。

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就是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接受和选择自己认同的社会以及文化价值观念,并将这种价值观念内化为自身价值判断依据以及行为依据的一个过程。从我们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思想道德的内化过程是个人人格和思想品格形成的基础,而个体人格和品德则对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我们所说的现代化,归根结底还是人的现代化,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人的现代化是人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自然产物,体现了人的主体性。思想道德教育本质上也是为人的主体性服务的,是人改善自己、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表现。如果人不能在道德、法律的约束下从事相关的活动,完全凭借自己的喜好和本能行事,人与动物也就没有差别了。

课程思政教育是使个体思想道德观念得到提升的最本质的力量。理论是一种指导社会发展的力量和动力,任何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如果没有科学理论指导,必定是盲目的,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才能使整个社会更好地发展。课程思政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对于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作用具有显著功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理论,它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能够促进人们思想意识的进步,还能通过立德树人教育活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民群众,从而产生巨大的力量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前进。

2.提高大学生政治意识

课程思政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当前国际政治风云变幻,随着各种因素的不断增多,国际政治局势将向着更加复杂的方向发展。立德树人理论和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紧跟国际政治局势的发展,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指引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政治局势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以政治工作为中心的基本政策转变为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说,改革开放使我国以政治斗争为主的国家生活转变为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为主的国家生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改革开放后,党领导国家发展的基本路线,也是我国新时期政治路线的一个重要部分。经济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发展贸易、增加国家收入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它是国家根本利益的体现,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从战略意义上说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经济基础,具有全局性的战略高度。

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大学生可以以自己所学专业为切入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形势政策教育与自己的专业学习紧密相连,从而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明确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正确认识国际政治斗争。

(二)课程思政能够满足当代青年精神需求

精神需求的满足是指,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愉悦、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一般而言,大学生通过课程思政的教育能够对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个体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有两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第一,思想政治素质具有独特的工具价值,能够有机协调个体、他人、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为个体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氛围,满足个人发展的需求。

第二,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本身也一种价值的载体,简单来说,思想政治素质能够在多个方面满足个体的发展需求。个体内在地将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与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www.xing528.com)

(三)课程思政能够整合立德树人渠道

学校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在校园内开展课程思政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学校开展的各种立德树人活动,既有开展理论课教学这种直接的教育手段,也有通过相关教育或活动对大学生产生立德树人影响的简洁手段;既有以理论教育为主的教学活动,也有以实践教育为主的教学活动;既有显而易见的显性教育活动,也有各种隐性教育活动。

立德树人的途径与渠道多种多样,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些渠道对大学生立德树人的影响是零散的,教育理论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不对这些渠道进行科学的规划,它们不仅不会促进大学生立德树人的发展,还会对其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无论课堂上所学的教材具有多么充实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总是把认识的目的放在第一位;知道它、学会它、记熟它。而且教师也是全力以赴地追求这一点。这个目的越是被置于首先地位,它就越是有力地占据了学生内在力量,而思想也就越来越远地退居次要地位,从而把知识转化为信念的有数就越来越低。”课程思政是一种直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立德树人为教育内容的学科课程,在所有立德树人渠道中,课程思政是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并且理论化层次最高的课程,它能够将立德树人中的各种繁杂因素进行整合,将各种要素所能发挥的作用进行统一,将不同要素系统地组合在一起,发挥更具影响力的整体作用。

(四)课程思政能够引导立德树人发展

立德树人理论课具有引导立德树人的发展的作用,我们将这个作用称为立德树人课的导向作用,简称导向作用。立德树人的导向作用,是课程思政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作用的基本体现。立德树人理论课开展的过程,实际上是把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传授给大学生,并自觉内化为他们自身信念与观念的过程。立德树人的导向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导向作用:

1.理想信念导向

理想信念导向是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课程思政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信念,并激发大学生服务祖国、回报社会、立志成才坚定决心。理想信念具有比较明确的指向性、确信性以及稳定性。学生总是能够依据自己的理想信念对自己的价值认识以及行为习惯进行一定改变。一般来说,人们对符合自己理想信念的行为和思想会给予肯定的评价,对不符合自己的理想信念的行为和看法会给予否定的评价。

2.奋斗目标导向

奋斗目标导向是大学生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导向层面,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结合来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相应的改变。立德树人理论课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将社会发展的目标与他们的人生目标和奋斗的方向相结合,在为社会奉献中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

3.行为方式导向

行为方式导向是指大学生立德树人理论课要引导大学生遵照我国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等行为准则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言行,把他们培养成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规范、有组织、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大学生立德树人的理想信念导向、奋斗目标导向、行为方式导向,是大学生立德树人导向作用发挥的三个不同层次,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做到三者的有机结合大学生立德树人理论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