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立德树人的突出特点

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立德树人的突出特点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立德树人的政治性就是通过课程思政,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觉悟,维护国家的方针政策。最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体现了立德树人整体性和有效性的有机统一。所以高校立德树人以显著的整体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第三阶段是哲学性话语式关注,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对立德树人发展及其价值进行的哲学话语式的关注。总之,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思政课程建设起着重要着力点的作用。

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立德树人的突出特点

我国自开始德树人教育以来,其课程形式和内容都有鲜明的特点。

(一)课程思政凸显“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性

首先,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体现了立德树人教育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高校立德树人的政治性就是通过课程思政,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觉悟,维护国家的方针政策。依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立德树人建设就是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建设相应的多层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都比较强的优秀的教材为核心,把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建设和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作为基础,建立系统的科学教学体系。

其次,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体现了立德树人教育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思政理论课教育性的根本目的就是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性,就是一切措施和出发点以及归宿点都要以学生为主,在现有的教育理论的前提下,结合实际,作出调整和变通。其实质是立德树人建设要在建设目标上着重结合人的意识和活动的实际本性,在建设标准上突出实践性。教育性是实践性的理论思想,实践性是教育性的归宿与反映。

最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体现了立德树人整体性和有效性的有机统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强调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所以高校立德树人以显著的整体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有效性是指教师的讲解要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师生的角色互换来有效激活课堂。高校立德树人整体性和有效性的有机统一,提高了教师施教以及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学生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立德树人的真谛和内涵,使立德树人教学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

总之,高校立德树人有机统一建设是指在坚持正确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强调集技术、师资、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性的教学建设;强调在有机统一的系统内,政治性、科学性、教育性、实践性、整体性和有效性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从而培养出品行端正、与时俱进、能够肩负国家重任的高校大学生。

(二)课程思政凸显“立德树人”的示范作用(www.xing528.com)

办好课程思政,保障立德树人教育的稳步推进,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事关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宏伟中国梦的实现,十八大报告中,专家们在商定如何落实《普通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创新计划》《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标准》时,达成以下共识:首先,明确定位,思想政治创新要有明确的定位,思政理论课的教育实质是价值的引导和信仰的教育;其次,把握规律,思政理论课教育有其规律与特点,应处理好学术命题和政治命题的关系。回顾立德树人发展历程,立德树人对社会历史发展、对文化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立德树人价值的研究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长期的革命阶段。在革命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立德树人的话语式关注,这种关注大概形成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

第二阶段形成学术性话语式关注,大概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第三阶段是哲学性话语式关注,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对立德树人发展及其价值进行的哲学话语式的关注。

思政理论课的示范带头作用就是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将社会的主导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灌输到社会的每个个体的思想中,使其内化为人们思想意识中的一部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植入到每位同学的心灵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时刻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在学校,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就需要以课程思政作表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地融入专业课的建设中。

总之,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思政课程建设起着重要着力点的作用。在新形势下,思政课程建设更是事不宜迟,需要重点突破,因此在思政课程的基础上,探索课程思政的改革方向义不容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