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当前高校立德树人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新变化,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只有体现时代性,才能彰显有用性,突出针对性。依据现阶段学生的思想、心理等各方面的特征,及时调整并整改现有高校育人体制,才能有效落实教学计划,为提高教学水平和提升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彰显“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立德树人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有的放矢。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此,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要遵循相关的德育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以及学生成长规律等,不断提高教学实践和学习中德育的水平。通俗地说,规律是“理”,也是“路”。毛泽东同志有句做事的名言:“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只有将立德树人工作抓实、抓稳,才能掌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规律和关键步骤。如果我们安于现状、不尊重规律,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我们就看不到变化,就找不准穴位,就激不起共鸣,就发挥不了作用。
我国是一个有着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社会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也就决定了我国高校的立德树人教育必须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必须承载这种独特性,只有将这种独特性在不断创新中传承下去,才能为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国家增光添彩。
在高校立德树人的教学过程中,虽然要创建与时俱进的课程建设体制,但是这个创建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上的,根据实际生活对相应的课程体制进行补充和调整,这些都需要与立德树人教学的根本目标结合起来。在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中要推进高水平教材建设,创新学科教学体系,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创建公正、公开、透明的评价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就需要我们在新环境、新发展状态下,更加深刻地研究高校立德树人教育规律,进而抓住立德树人教学的“牛鼻子”,聚焦学生关注的在思想上难以接受的“疙瘩”和理论“扣子”,从而保证立德树人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立德树人课程建设,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研读大纲和统编教材,深化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理解。大纲和教材是教育部科学司通过专门的教学研究人员调研并编纂的,从某种方面上来说,统编教材和大纲反映了我国意识形态的要求和理论界的认识水平。
(2)注重对教育对象的研究,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新时期的大学生因出生环境、教育环境等方面的特殊性,越来越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意识,他们更加渴望能在学校生活或者社会生活中获得表达自己观点和思想的途径。有效锻炼他们参政议政意识,培养参政议政的责任感以及公民社会道德责任感,是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积极要求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和方法。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自己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更加注重立德树人的学习对自己成长、发展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创造大学生可以独立思考的课程模式,重视学生心理和思想的发展特点。
(3)探讨教学规律,促进教学实效性的提高。重视立德树人教学规律的探讨和科学研究工作,使立德树人教学科学化。(www.xing528.com)
(4)落实并完善互动式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表明,师生对话研讨、网络交流互动、科研论文撰写、社会调研活动等都是促进研究型教学的有效模式。
(5)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搞好高校立德树人的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课堂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本,设计好社会的实践主题,同时加强社会实践各个环节的组织和管理。
(6)注重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是立德树人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是参考的重要方面。
总之,全方位掌握立德树人建设的特点,并能够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才能在新的时代要求下有效实现“立德树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