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涉及各类课程、全体教师以及育人的全过程,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事关全局、全程、全方位的过程,要坚持整体设计原则。各类课程之间是一个整体,课程思政建设要逐步解决学科之间各自为政的问题,使各类课程在育人目标和育人方向上保持一致。同时,全体教师要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找出课程中的德育资源。此外,育人的全过程要求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注重课堂的育人,也要发挥实践、科研以及校园环境等方面育人元素。以整体性的视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对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有效挖掘和整合。教师必须明确哪些因素可以对课程思政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即首先要确立起课程思政建设的各个要素。只有在目标确定之后才能发挥这些要素的整体性作用,促进课程思政的实施。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将这三方面的内容体现在各类课程的目标设计上,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性目标的要求。其次,还要注重对学校环境的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坚持整体性原则,不仅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而且要发挥好学校环境建设诸如校园文化、校风等育人作用。高校的文化环境能够对学生起到隐性教育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利用好校园环境,例如宣传牌、建筑设计等都可以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方式。另外,学校的校风建设也可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助推力。学校校风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课程思政的内容,对能够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现出良好校风的实际案例在学校进行宣传与推广,为学生提供价值遵循和行为指导。对于教室文化的建设,可以成立专门的社团,通过在教室的黑板上更换名人名言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对学生润物无声的德育。
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因此,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在高校、家庭与社会之间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家庭是学生个人品质形成的基础,高校直接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社会是检验学生品质的介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发挥家庭的辅助作用,将社会提出的良好家风建设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家长,实现家庭对学校教育的支持与推动;再者,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与开展社会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接触社会,通过社会实践检验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兼职学校教师,实现实践育人。同时,高校也要运用好社会资源实现对学生的德育,例如利用当地的博物馆、革命遗址、纪念馆等资源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因此,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不仅需要高校自身的力量,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实现学生的立德树人教育。(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