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路径研究: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路径研究: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通识课等课程主要教授专业技能和通识修养等内容,其所传递的本学科教学内容是显性的,但是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无形的、潜在的、隐性的。这种隐性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但对授课教师来说却是精心策划的有意为之。

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路径研究: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寓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展开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类型”[7]。课程思政的这种潜隐性教育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思政元素、思政资源隐藏和渗透于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实践课程等课程的相关教材和教学内容中。有的学者指出,其他学科尤其是社会科学类学科,以哲学社会科学为首的课程中隐含、渗透着相当多的思政元素[8]。专业课、通识课等课程主要教授专业技能和通识修养等内容,其所传递的本学科教学内容是显性的,但是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无形的、潜在的、隐性的。由此可见,专业知识和通识知识中隐藏着潜在的思政元素,教师要主动梳理出来,并在讲授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www.xing528.com)

另一方面,学科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要求各类课程的专业教师积极挖掘自己所教授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任课教师如何利用这些思政资源对学生进行教学。高校各学科任课教师在教授专业课、实践课、通识课等课程知识时,通常运用显性的教学方式,但是在教授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时应采用隐性的教学方式。这种隐性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但对授课教师来说却是精心策划的有意为之。教师把所授课程中有关政治、道德、思想等思政内容融合到所讲内容中,达到寓教于无形的状态。这样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通识知识的同时,更容易接受教师对其进行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有利于他们将所学的思政教育内容转化为自身内心的理想信念,并最终外化于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