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构建与路径研究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构建与路径研究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5]基于此,扎实有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各门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以上海外国语大学推出“中外时文选读”课程为例,该课程由思政课教师梳理我国国家领导人在国外大会演讲或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反响热烈。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构建与路径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高校其他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同时强调:“要重视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5]基于此,扎实有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各门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在改进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思政课如何改革呢?上海高校从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师资团队组建和互联网手段载体运用等方面进行改革,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切实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来说,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上海市教委面向全市推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级大课堂”。超级大课堂以“问题来自学生、声音来自一线、点评来自权威”的生动形式,面向全市所有大学生征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问,一线教师与学生课堂直接对话交流,专家多角度解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大意义与价值,打造成全市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开示范课。复旦大学学生吕承说:“‘生问师答’课,让我们变得积极主动、情不自禁地投入其中。老师讲授循循善诱,所有问题一一解答,让人豁然开朗,绝对很给力。”在师资团队组建方面,上海交通大学采用“1+4”思政课教学模式,由1个多元组合的教学团队轮流走进思政课堂授课,同时引入“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社会实践、网络教学”4个环节的多课堂教育。组建起的这支教学团队包括校长、校党委副书记及校内外教学名师,形成跨越专业、学科交叉的“客座教授”机制。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院士给学生上课时,运用比较方法,从“广义”到“狭义”,从“政治版”到“生活版”,讲解了“美国梦”的困境与“中国梦”的前景,受到学生热捧。在互联网手段载体运用方面,复旦大学采用互联网等新的载体,探索推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慕课”,“线上”“线下”翻转课堂。在线教学运行两个学期以来,进行小班上课,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与教师一起成为课程参与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思想教育教育的实效性。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是社会主义大学的特有优势,通过深化改革,突破“你教我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问题用主人翁的态度思考,讲授时层层剥笋,不牵强不刻意,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而使“课堂活起来,学生真受益”。

(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通识教育中厚植理想信念

习近平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同时,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16]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价值定位,为我们进一步开展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www.xing528.com)

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此,上海一方面抓紧制定综合素养课程建设价值标准。围绕体制机制、课程设置、教师选聘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修正通识教育体系,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显综合素养课程的价值使命。另一方面,开展试点,推出一批“中国系列”品牌课程。继上海大学“大国方略”课程之后,复旦大学推出“治国理政”、上海交通大学推出“读懂中国”、同济大学推出“中国道路”、上海大学推出“创新中国”“创业人生”、上海师范大学推出“闻道中国”、华东政法大学推出“法治中国”、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推出“智造中国”、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推出“人文中国”等系列精品课程,华东理工大学酝酿推出“绿色中国”、东华大学酝酿推出“锦绣中国”、上海海事大学酝酿推出“走向深蓝”、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酝酿推出“大国工匠”、上海政法学院酝酿推出“大国安全”。“中国系列”课程,紧扣时代发展,注重“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融合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等多种教学方式,巧妙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目标。以上海外国语大学推出“中外时文选读”课程为例,该课程由思政课教师梳理我国国家领导人在国外大会演讲或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反响热烈。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吴浩说:“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我在阅读和听讲中聆听国家领导人在世界发出的声音,了解到当前国家治国理政的大方略,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而且给人以信仰和力量。”实践证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能否取得好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谁来引导学生思想、引导到何处去。

(三)其他各门课程:知识传授中孕育价值观教育

通过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的方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主要表现在这种方式本身所具有强大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有助于将课堂主渠道功能发挥致最大化,同时也有助于扭转专业课程教学重智轻德的现象。比如以自然科学课程为例,该课程应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重点开展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教育。目前上海已在15所本科高校开设50余门试点课程,形成了挖掘专业知识讲解中的育人价值——编制课程教学指南——开展课程试点——教学反馈评价的探索机制,专业课程发挥育人功能蔚然成风。例如,上海中医药大学推出“人体解剖学”课程,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不仅强调解剖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医学生责任意识的审视。

课程既让学生对敬畏生命、感恩回报、无私奉献等价值观产生共鸣,也为之后的实践操作奠定了情感基础。学生对此课程十分喜爱,受益匪浅。上海中医药大学学生吴毅说:“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你让我们知道我们以后要为了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