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研究:构建与路径

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研究:构建与路径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同向同行的关系,同向是认识层面,同行是实践层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行是指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方面二者步调一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协同效应,共同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研究:构建与路径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同向同行的关系,同向是认识层面,同行是实践层面。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关系,认识是前提,实践是目的,体现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上就是同向是前提,同行是目的,二者辩证统一于立德树人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内涵

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简称,而课程思政不是要开一门新的课程,而是指各门课程都要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并将其渗透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同向同行的关系,其内涵可以从“同向”和“同行”两个维度来阐释,不过课程思政的作用更多的是具体的,而思政课程则是起到一种引导与指导作用。

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的含义

“同向”就是同一个方向的意思。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是指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在政治方向、育人目标和根本任务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

(1)政治方向一致。思政课和其他各类课程都要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同时指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确保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保障。”[12]和思政课一样,其他各类课程也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育人目标一致。高等学校教育应该坚持和遵循整体教育观,处理好教育教学中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培育的关系,努力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育人必须在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方面下功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除了知识和能力提升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得青年学子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3]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为此,思政课要担负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除思政课以外的各类课程同样具有立德树人的功能,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就是说,课程思政建设要尽量配合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样培育出来的学生,才会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3)根本任务一致。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各类课程应有的伟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弘扬和传颂以德立命理念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各类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实际上在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检验的过程中,唯一标准就应该是立德树人的成效,真正实现以德育人,增强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高度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2.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行”的含义

“同行”是统一的行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行是指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方面二者步调一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协同效应,共同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步调一致。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步调一致,主要是就宏观层面的政治、文化和理论等方面而言的。这些方面的一致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率开展。同时,课程思政在挖掘本课程的“思政元素”时,也要保持同思政课程主题内容设计的一致性。对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与调节,有利于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可以促进我国人才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为我国基础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才。

(2)相互补充。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相互补充,是指要注重优化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使教育教学行为设计更加系统和科学。基于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要注意区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内容和边界,保证二者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对二者进行相应的优化,完善教育教学体系,以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www.xing528.com)

(3)相互促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相互促进,是指课程思政促进思政课程,同时思政课程也促进课程思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为了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相互促进,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课程思政如何促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具有理论、科学等学科的支持,它可以使得思政课程有着更多的实例与理论的支持,促进思政课程的不断发展。二是思政课程如何促进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对于课程思政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使课程思政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正确的示范,帮助课程思政在发展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在别的方面或许思政课程表现得并不突出,但思政课程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并且对于中央精神总是进行及时深刻的解读,从而不断提升思政课程的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课程思政的发展。

思政课程是最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同时它也是课程思政中的一部分,所以对于课程思政的了解不能简单片面,需要将其与思政课程进行统筹兼顾的分析,然后将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进行贯彻,为我国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如何同向呢?

首先,在育人方向上保持一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必须要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等育人方向上保持一致。不管是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归根到底在于育人。其方向一致性问题,最核心的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服务”的问题。在当代中国,育人方向要统一到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层面上来,培养人才是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是为坚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服务的,要增强道路自信;是为理解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服务的,要增强理论自信;是为理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要增强制度自信;是为理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的,要增强文化自信。

其次,在政治方向上保持一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要在政治层面具有一致性,课程思政要把握政治方向,要树立大局意识,把握政治大局,与思政课程一道,共同推动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包含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当代中国政治认可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认同等)。这是最核心的一点。两者不能相互拆台,不能阳奉阴违,借船出海。简单来说,思政课程正面阐述国家认同、政治认同等,课程思政要遥相呼应,不能拆台,甚至走向对立面(尽管这里还包含一个重大问题,即思政课程对内容的理解与课程思政在内容理解上的差异,因为学科的差异性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国家大局、政治大局是始终要坚定不移、一以贯之,不容含糊。

再者,在文化认同上保持一致。从根本上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是文化认同与价值观认同的问题,而文化认同与价值观认同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4]文化能否自信,关乎教育根本,尤其是当中国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当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发生一定变化的情况下,文化能否自信起来,也就显得至关重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毫无疑问都深层次地触及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问题,但是,课程思政要解决的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必须要与思政课程所阐释的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在总体上保持一致,两者要统一起来,不能各说各的,甚至相互矛盾。然而,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统一性问题,统一到哪个层面上,亟待深入研究。一般而言,我们可以说要统一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当代中国文化认同、当代中国价值观认同、人类共同价值观认同层面上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当代中国价值观层面的统一性,其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两者的共同认同,也是共同的努力方向。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价值观教育方面始终要保持一致,坚定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只有解决了它们之间的“同向”问题,才能比较好地落实“同行”问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结伴而行、步调一致,是彰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根本之道。

(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行的路径

高校所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素材和德育资源,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行,就要围绕思政课程的主题内容,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并将其渗透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之中,从而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传授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行,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方向性原则;坚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的示范性原则;以生为本、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的主体性原则;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科学性原则;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和内容,使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的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灵活性原则。

具体来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实践中真正实现同行,首先,高校教师要切实领会课程思政精神。高校可以通过党委宣传部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行培训与交流活动,通过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解读,组织全体教师开展“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专题学习讨论活动,召开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经验交流会等,不断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目标、原则、路径等的理解。“其次,积极引导各教学团队将课程思政理念充分融人人才培养方案中,梳理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凝练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要求,编制好各专业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再次,学校还可以组织课程思政主题教学设计大赛,激发教师教学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育人质量;遴选并培育一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明显的“学科育人示范课程”,对示范课程实行优课优酬,以典型引路。最后,把价值引领渗透进到所有课程和学生头脑中,还必须讲究渗透方法。渗透的途径有四种,一是在课堂讲授、教学活动中渗透;二是在课堂训练、作业试题中渗透;三是在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中渗透;四是在课堂教学的管理过程中渗透。而教学设计上,则可采用灌输与渗透相结合,注重向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网络环境等方向渗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社会实际中,从各学科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中寻找教育元素;历史与现实相结合,通过不同维度的比较,既传承历史血脉又体现与时俱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既可直接对学生进行公开道德教育,又可寓道德教育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接受教育;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既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共同价值取向,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特体验;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