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沂沭断裂带沂水段金矿预测研究成果

沂沭断裂带沂水段金矿预测研究成果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研究结果,认为在沂沭断裂带沂水段也存在大型金矿床,但针对该断裂带沂水段的研究程度仍然不够,没有建立具体区域系统成矿模型和地质-物探综合找矿模型。

沂沭断裂带沂水段金矿预测研究成果

13.2.1 研究区概况

对于中国大陆构造格架及其与金属矿的关系,2007年刘光鼎院士提出了中国大陆呈现出“三横、两竖、两个三角”的宏观格架,并且在“三横、两竖、两个三角”的结合带附近是构造作用相对强烈的地方,是断裂作用和岩浆活动集中处,从而也是各种金属矿床赋存处,应该在这些结合带附近应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攻深探盲,寻找大矿、富矿。

沂沭断裂带位于华北地台东南缘,是郯庐(郯城—庐江)深大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分鲁西地块和鲁东地块的分划性断裂,在构造单元划分上具有重要意义。该断裂带南起郯城,北入渤海,纵贯山东中部,长达330km,宽20~60km,南、北两端被第四系所覆盖。总体呈10°~25°方向展布,由北向南渐趋收敛变窄。

近年来,针对沂沭断裂带开展了众多专题研究,包括研究沂沭断裂带的形成、演化及对东西地块的影响,沂沭断裂带与成矿关系等,这些研究基本奠定了沂沭断裂带的大构造成矿性质和构造控矿模式。根据研究结果,认为在沂沭断裂带沂水段也存在大型金矿床,但针对该断裂带沂水段的研究程度仍然不够,没有建立具体区域系统成矿模型和地质-物探综合找矿模型。因缺少具体找矿理论的指导,勘查单位、矿业权人认识不足,金矿勘查投入风险又大,因此,该断裂上金矿勘查进展缓慢,仅发现几个小型矿床,因此,有必要开展沂沭断裂带沂水段金矿成矿预测研究,建立成矿和找矿模型,以指导本区的金矿勘查工作。

本研究在系统收集该区以往地质、矿产、物化探等资料的基础上,在成矿有利地段,通过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方法(AMT),结合以往的地质、矿产、物化探等资料,建立了区域金矿成矿系统和地质-物探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圈定了成矿远景预测区,初步评价了沂水段的金矿成矿远景。

13.2.2 沂沭断裂带特征

郯庐断裂带(该断裂带山东段又称沂沭断裂带)是我国东部最为显著的巨型构造带,同时也是鲁西与鲁东地区的分划性断裂,控制了上述两区内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

以沂沭断裂为界,其东西两侧地层建造、变形变质特征、构造演化、成矿作用均有较大的不同。鲁西构造区的基底岩系为中太古代沂水岩群、新太古代泰山岩群和新元古代土门群,三者之间均有较长时间的沉积间断。鲁东构造区的基底建造为新太古代胶东岩群、古元古代荆山群、粉子山群和新元古代蓬莱群。断裂带东西两侧的变形变质作用也不一样,鲁西构造区的基底构造线为NW向,鲁东构造区的基底构造线均为近EW向,变质程度也有明显差异(图13.1)。

图13.1 研究区与测线位置示意图

黑色虚线为研究区范围,红色实线为AMT剖面位置,背景为布格重力异常,原图数据来源于山东省地质矿产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大队三分队1988年编制的《1∶20万山东省布格重力异常平面图》和山东省地矿局物化探队编制的1∶20万《山东省中南部地区布格重力异常平面图》(有修改)

西和鲁东地区岩浆岩的规模和类型也有着较显著的差别。对中生代侵入岩而言,鲁东地区广泛发育一系列规模较大的花岗岩体,其出露面积大;而鲁西地区则仅发育规模较小、零星分布的闪长岩体。近年来的地质和同位素研究证明,鲁西地区分布的小规模的闪长岩体可能是下地壳熔融的产物,形成了与其相关的中小型金矿床和矿点,而鲁东地区广泛分布的花岗岩为壳源深熔,为该区形成巨量金成矿作用提供了物源、流体和热动力条件。

13.2.3 重力异常特征

沂水及邻域的布格重力异常变化范围为-14~25mGal,研究区内NNE向的重力梯度带和沂沭断裂带位置吻合,沂沭断裂带两侧的重力异常特征差异较明显,西侧为低值负异常,东侧为正异常。

13.2.4 磁异常特征

沂水及邻域的磁异常主要变化在-100~40nT,沂沭断裂带处表现为磁异常梯度带,沂沭断裂带西侧的南部地区为负磁异常,主要被无磁性或弱磁性的沉积层覆盖;正磁异常区主要发育有花岗岩或闪长岩。

13.2.5 典型预测区大地电磁测量及成果

研究区南部沂水县城—龙泉站地区,为金矿床和金矿点集中区,作为本次研究的重点区。在龙泉站、快堡、南小尧典型预测区开展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测量,进行反演计算,开展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提取与成矿有关的信息,推测成矿带断裂构造的分布关系及隐伏岩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完善区域金矿成矿系统和地质-综合物探找矿模型,为成矿远景区的圈定和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依据。

在典型预测区域设计了三条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其中:

1线位于龙泉站,有蚀变矿化带出露,目前已发现2条近平行的矿化蚀变带,测线方向105°,测线长度1km,点距50m。

2线位于快堡—小李马庄,该区金地球化学异常值较大,最大值为13.6×10-9,在快堡和胡家马庄有金矿点,同时在小李马庄地区有较强的激电异常。1∶5万地质图显示该区有一条延伸较长的NNE向蚀变带和多条NNE向的石英脉。测线方向124°,测线长度5km,在其中快堡金矿点和小李马庄激电异常区的关键位置点距加密为50m,其他地区点距为100m。

3线位于南小尧—大尧,该区金地球化学异常值较大,异常最大值为57.8×10-9,在南小尧金矿床已发现两条近EW向的矿化带。1∶5万地质图显示该区发育有NE和NW向两组断裂,辉绿岩脉和煌斑岩脉较发育。测线方向100°,测线长度3km,点距100m。

1)龙泉站测线成果解释(图13.2)

1线位于龙泉站,地表主要被第四系覆盖,露头较少,在650点有蚀变矿化带出露。结合1∶5万地质图及野外记录,1线横跨的断裂主要为NNE向,沿着断裂方向有矿化蚀变带出露,断裂西侧主要是第四系和白垩纪地层,东侧主要为太古宙的斜长角闪片麻岩

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1线中的不同电阻率的电性体推测解释如下:

(1)低电阻率电性体(<2000Ω·m)。浅地表(深度<40m)的低电阻率电性体应为广泛分布的第四系。在剖面的200~650m处分布较大的低电阻率电性体,向西倾斜加厚,深度最大约250m,推测该NNE向断裂在浅部(<250m深)向西倾斜,周围岩石遭受破碎蚀变。

图13.2 龙泉站测线成果解释

(2)中电阻率电性体(2000~40000Ω·m)。主要存在深浅两个向东倾的中电阻率电性体,浅部向东倾的中电阻率电性体最大延伸深度约800m,等值线梯度带连贯,相对较窄;深部向东倾的中电阻率电性体最大延伸深度约1600m,等值线梯度带较宽,部分呈圈闭,相互未连通,两个向东倾的中电阻率电性体中间夹了一个高电阻率岩体。推测该处原为一个高电阻率体,在两条向东倾的隐伏断裂的破碎作用下,产生了两个向东倾的中电阻率体。

(3)高电阻率电性体(>40000Ω·m)。剖面上主要分布两处高电阻率电性体,在剖面西段,高电阻率电性体分布规模较大,电阻率最高超过100000Ω·m,等值线向东倾斜,深度从西端200点的1400m向东至900点处增加到1900m深;在剖面距离650~1200m、深度900~1200m,高电阻率电性体分布相对较小,电阻率最高约60000Ω·m。推测高电阻率电性体为隐伏岩体,受到了两条向东倾的深部隐伏断裂的破坏,中间夹杂了一残留的高电阻率岩体。

2)快堡—小李马庄测线成果解释(图13.3)

图13.3 快堡—小李马庄测线成果解释

根据地质图及野外记录,2线横跨的断裂主要为NNE向,在测线2000点附近有NNE向硅化蚀变带出露(图13.4)。

图13.4 快堡—小李马庄测线(2线)2000点蚀变带

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2线中的不同电阻率的电性体推测解释如下:

(1)低电阻率电性体(<2000Ω·m)。浅地表的低电阻率电性体应为广泛分布的第四系。剖面的5个低电阻率电性体分布区,推测其对应为5条断裂。其中:F1断裂处的低电阻率电性体规模较大,分布在剖面距离0~600m,等值线陡直向下延伸至1300m深,同时该位置的深部(1500m以下)也分布有低电阻率电性体,但两者并未连通,推测F1断裂陡直微向西倾斜,延伸可能超过2km;F2断裂处的低电阻率电性体分布在剖面距离的700~1200m,F2断裂浅部有分支,一支向西倾斜,延伸至约600m深;一支向东倾斜,延伸至约400m深,两支断裂结合处与快堡金矿点吻合;F3断裂的低电阻率电性体分布在剖面距离的1800~2000m,断裂向东倾斜,延伸至约200m深,沿着F3断裂发育有蚀变带;F5断裂的低电阻率电性体分布在剖面距离的3600~4000m,断裂向东倾斜,延伸至约250m深;F6断裂的低电阻率电性体分布在剖面距离的4450~5000m。

(2)中电阻率电性体(2000~40000Ω·m)。贯穿于整个剖面,受深断裂F1、F2、F4、F6的影响,剖面上主要有3个向下延伸分布的中电阻率电性体,其中:F1和F2的共同影响下,西段(剖面距离0~1500m)的中电阻率电性体阻断了低电阻率电性体的连通,靠近高电阻率电性体的等值线梯度带向东倾斜,推测F2断裂深部向东倾斜且延伸超过2km;F4断裂处(剖面距离2800~3500m)中电阻率电性体的浅部(<1200m深)的等值线向西倾斜,深部(>1500m深)的等值线直立向下延伸,两者没有连通,推测F4断裂在约500m深存在分支,浅部向西倾斜,延伸至约1200m深,另一分支近直立向下延伸超过2km;F6断裂处(剖面距离4600~5000m)的中电阻率电性体的等值线浅部向西倾斜,深部直立向下延伸,推测F6断裂也存在分支,一支向西倾斜,延伸至约400m深,另一支陡直向下延伸至约800m深。

(3)高电阻率电性体(>40000Ω·m)。剖面上主要的两个超高电阻率电性体推测为隐伏岩体,1号高电阻率岩体分布在剖面距离1500~2800m,电阻率最高达80000Ω·m,宽度约1100m;2号高电阻率岩体分布在剖面距离3500~4500m,电阻率最高超过90000Ω·m,宽度约900m。

2线AMT结果表明,沿着剖面上F1、F4和F6深大断裂延伸深部发育有串珠状不连续的低电阻带,推测为破碎蚀变带;同时F2、F3、F4和F6断裂的倾角突变处(延伸拐点)和断裂分叉结合处发育的低电阻带,这些低电阻带可能是金成矿的有利区,有较好的成矿潜力。

3)南小尧—大尧测线成果解释(图13.5)(www.xing528.com)

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3线中的不同电阻率的电性体推测解释如下:

(1)低电阻率电性体(<2000Ω·m)。浅地表的低电阻率电性体应为广泛分布的第四系。受断裂的控制,剖面主要有两个低电阻率电性体向下延伸呈不连续串珠状分布,约以剖面上2500点为界,2500点以西浅部低电阻率电性体浅部主要受F1和F2影响,在剖面距离1000~1600m,发育一近EW向的辉绿岩脉。根据电阻率等值线形态和地质资料,推测F1断裂向东倾斜,F2断裂浅部向东倾斜。F2深部(>1500m深)发育有小圈闭状的低电阻率体,这些低电阻率体在地表的投影位置和南小尧金矿位置吻合;2500点以东向下延伸的低电阻率电性体主要受F3断裂影响,F3断裂浅部向西倾斜,深部向东近直立倾斜,沿着F3断裂的延伸,在深度(>1200m深)发育有串珠状低电阻率体,在F3断裂附近,剖面距离3000~3400m,发育一近EW向的辉绿岩脉。

图13.5 南小尧—大尧测线成果解释

(2)中电阻率电性体(2000~40000Ω·m)。主要分布在高电阻率电性体之间并向下延伸超过2km,特征比较明显的是沿着F2和F3向下延伸分布的中电阻率电性体。F2深部向西近直立倾斜,并沿着F2断裂的延伸,在中部深度(500~1500m深)发育有串珠状中电阻率体。

(3)高电阻率电性体(>40000Ω·m)。剖面上主要有两个高电阻率电性体,推测为隐伏岩体。1号高电阻率隐伏岩体分布在剖面距离2100~2900m,电阻率最高达200000Ω·m,规模较大,宽度约1000m,呈向上侵入蘑菇云状;2号高电阻率隐伏岩体分布在剖面距离3300~3700m,电阻率最高约60000Ω·m,宽度约300m,呈豆状分布。从形态和规模上推测2号高电阻率岩体是1号高电阻率岩体受F3断裂破坏的残留体。

3线AMT测深结果表明,沿着剖面上F2和F3深大断裂延伸深部发育有透镜状、串珠状不连续的低电阻带,推测为破碎蚀变带,可能是金成矿的有利区,有较好的成矿潜力。

13.2.6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找矿标志)

1)构造依据

沂沭断裂带内构造活动强烈,尤其在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火成喷发,可以将地壳下部的金带入上部形成成矿流体,稍后的韧性剪切活动对本区矿体富集有一定作用。经过区域韧性剪切带(导矿、控矿构造),使金矿物在控矿韧性剪切带内(容矿构造)富集,因此,导矿、控矿、容矿构造发育齐全。

已知矿体或矿化主要沿沂水—汤头断裂带主裂面下盘展布,构造蚀变碎裂岩带分布在沂水—汤头主断裂及其下盘的NNE、NE、近EW向断裂构造内,均是可能的含矿构造带。前人研究结果表明:沂水—汤头断裂在太古宙至古元古代活动强烈,发生了大规模左行移动,至白垩世趋于稳定。表现为上盘地层基本完整,下盘岩层变形强烈,平行断裂发育,并出现韧性剪切带、糜棱岩等,可能反映了一种相对开放系统,造成地表矿化相对较强但矿化不集中。

晋宁期形成的NE向中浅层次韧性变形带,以左行走滑运动为主,它对沂沭断裂带的形成和演化起制约作用。这时断裂带中的韧性变形带的发育为后期断裂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构造背景,同时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扩容空间。韧性剪切带在形成演化过程由压扭剪切到引张开放阶段,元素组合也伴随着变化。这种在动态构造地球化学作用下造岩元素的聚集或离散,并影响到金元素的富集。

2)地球化学异常

以Au、Ag为主的各种比例尺综合性化探异常是金富集成矿的必然反映和首要的找矿标志。区内水系沉积物Au、Ag地球化学异常(异常下限3×10-9),分析认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根据其分布及元素浓集程度信息显示,发现了多处多种矿化类型的金矿床、矿化带。化探金异常与金重砂异常的叠合部位能有效地指示金的成矿有利区。

3)地球物理异常

(1)重力场特征:已知金矿床、矿点在布格重力异常图上存在较为明显的信息标志,多位于不同特征重力场的分界线、局部重力异常梯度带边缘、正负异常的过渡带、异常轴线错动带、异常等值线梯度突变带、串珠状异常带等处。

(2)磁场特征:已知金矿床、矿点多位于不同特征磁场的分界线、磁异常梯度带突变带、异常错动带、局部磁异常的边缘或梯度带、正负异常的过渡带、串珠状磁异常带、雁行状异常带等处。

(3)电性特征:从EH4连续电导率剖面测量结果来看,沂水—汤头断裂主断面向深部倾角变陡,区内矿化强,品位高的地段一般是位于构造产状由陡变缓的部位,在狭长电阻率梯度带,串珠状、透镜状低电阻带等是矿化蚀变带的有利部位。同时矿化蚀变带也表现为极化率正异常。

4)矿化蚀变标志

研究区围岩蚀变的主要类型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钾化、碳酸盐化等,多种蚀变叠加区为找矿重点地区。硅化常见于含矿断裂破碎带附近蚀变岩中,硅化蚀变较强的蚀变岩中往往发育石英裂隙脉。黄铁矿化常见于含矿断裂破碎带附近蚀变岩中,多与硅化伴生。绢云母化在含矿断裂破碎带附近蚀变岩中常见,是热液交代长石的产物,总体上绢云母化蚀变较弱,钾化见于含矿断裂附近混合花岗岩中,绿泥石化在矿区变质岩中普遍发育,面状展布,在含矿断裂破碎带附近绿泥石化有增强趋势。碳酸盐化总体上较弱,主要见于矿区变质岩中,多与绿泥石化蚀变伴生。黄铁矿化、磁黄铁矿化等蚀变与硅化的组合是直接的找矿标志。在氧化带绢云母化、硅化和褐铁矿化组合是明显的找矿标志。

13.2.7 找矿远景分析

沂沭断裂带内金矿化类型主要为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沂水—汤头断裂及其次级断裂为主要控矿含矿构造。沂沭断裂带内汞丹山凸起区及其边界沂水—汤头断裂、安丘—莒县断裂附近是金成矿的有利位置。沂沭断裂带内具有形成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如龙泉站、南小尧金矿)。沂沭断裂带是区域性深断裂带,有利于成矿流体的导通,在找矿勘查方面要注重构造形态、性质对成矿物质的富集作用,以达到高效率找矿的目的。

根据地质-物探综合信息找矿模型,采用模式类比法,以地质信息为基础,利用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多种信息圈划研究区金矿成矿预测区。根据成矿条件有利程度、预测依据充分程度和资源潜力大小等因素将预测远景区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为成矿条件十分有利、预测依据充分、资源潜力较大、建议优先安排勘探的地区;B类为成矿条件有利、有预测依据、有一定资源潜力、可考虑安排勘探的地区;C类为具有成矿条件、有可能发现资源潜力较大、可作为探索性安排勘探的地区。

根据上述方法与原则,在研究区圈划了7个金成矿远景区。其中:A类远景区3个、B类远景区2个、C类远景区2个,分别为:①快堡—龙泉站金成矿A类远景区(A-1);②林家官庄—小李马庄金成矿A类远景区(A-2);③南小尧—大尧金成矿A类远景区(A-3);④严家官庄金成矿B类远景区(B-1);⑤长家沟金成矿B类远景区(B-2);⑥庄科金成矿C类远景区(C-1);⑦圈里金成矿C类远景区(C-2)。

1)A类远景区

(1)快堡—龙泉站金成矿A类远景区(A-1)。该区金矿赋存于沂水—汤头断裂带的下盘糜棱岩带中,其走向与断层面基本平行,为蚀变岩型金矿床。

AMT结果表明:在龙泉站地区,深度200~1600m有两个向东倾的中、低电阻率带,一支向东倾斜延伸至约800m深,宽度约100m,另一支向东倾斜延伸至约1600m深,宽100~200m,推测其为破碎蚀变带,为金成矿有利区;在快堡地区,沿着深大断裂延伸,在深度0~1200m和1500~2000m(可能超过2000m)发育有低电阻率带,宽度50~100m,低电阻带未连通,推测其为破碎蚀变带,为金成矿有利区。

龙泉站金矿床目前已发现近于平行的2条矿化蚀变带。Ⅰ号矿化蚀变带是沂水—汤头断裂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龙泉站区内的主要含矿带,该带长大于11km,宽50~360m,已初步控制了12个金矿体,带内岩石较破碎,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碎裂状糜棱岩、糜棱岩质碎裂岩和蚀变绿片岩构成金矿体。Ⅱ号矿化蚀变带长2300m,宽5~60m,已控制2个金矿体。矿体总体呈脉状、透镜体状、不规则条带状、扁豆状。地表矿体的品位较低,但矿化较普遍,深部矿化较好,显示出隐伏矿体的特征。

(2)林家官庄—小李马庄金成矿A类远景区(A-2)。1∶5万水系沉积物金地球化学显示该区为异常圈闭,金异常最大值为13.6×10-9。1∶1万的地面磁测量结果显示该区有一NE向的正异常带,异常最高值大于600nT。AMT结果表明:在小李马庄地区,在高电阻率隐伏岩体的边界上,沿着深大断裂延伸,在深度300~1100m发育有NWW向倾斜的中、低电阻带,呈斜漏斗状,宽50~200m;在深度1500~2000m,发育直立透镜状中、低电阻带,宽100~150m。两者未连通,推测其为破碎蚀变带,为金成矿有利区。

(3)南小尧—大尧金成矿A类远景区(A-3)。南小尧金矿床位于汞丹山隆起区内,沂水—汤头断裂下盘,矿体主要产于碎裂岩带、糜棱岩带和构造角砾岩中,主要受远离主干断裂的张扭性断裂控制,多个矿脉之间呈雁行状排列。金矿产于基底变质变形花岗岩中,受近EW向构造控制的矿床,其成矿时限与后期构造作用和燕山期岩岩浆活动关系密切。AMT结果表明南小尧—大尧地区:在高电阻率隐伏岩体两侧,沿着深大断裂延伸发育有低电阻率带。其中南小尧地区,在深度300~900m,中电阻体近直立串珠、透镜状不连续分布,宽50~100m;在深度1200~2000m,中电阻电性体呈倒漏斗分布,规模比其浅部(300~900m)的中电阻体大,宽100~350m。大尧地区,在深度300~800m,中电阻体向西倾斜,呈串珠、透镜状不连续分布,宽度变化较大(20~150m);在深度1300~2000m,中低电阻体近直立串珠、透镜状不连续分布,规模比其浅部(300~800m)的中电阻体大,宽100~150m。推测这些中低电阻体为蚀变破碎带,是金成矿的有利区。相比之下,深部(1200~2000m)比浅部(300~900m)破碎蚀变带规模大、蚀变强。在高电阻率隐伏岩体之间,沿断裂向下延伸处发育的这些透镜状、串珠状低电阻带,推测为金成矿有利区。

2)B类远景区

(1)严家官庄金成矿B类远景区(B-1)。该区为裂隙充填石英脉型金矿,产于沂水—汤头断裂主裂面下盘、汞丹山凸起区变质变形花岗岩中,规模一般较小,但品位较高。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太古代沂水岩群和新太古代泰山岩群,呈包体分布于变质变形侵入岩中。岩浆岩主要发育有太古宙及古元古代花岗岩,这些花岗岩呈多期多次侵入的特点,总体上表现为片麻岩 花岗岩穹窿。中生代岩体规模小而零星,其脉岩较发育。构造有韧性变形带和褶皱构造。NE向韧性变形带由一系列变形强带及夹于其间的变形弱带构成,具有左旋走滑的特点。带内的构造岩主要为各种类型的糜棱岩,在变形带内以绿片岩和花岗质糜棱岩最常见,具有绿片岩相变形环境。区内脆性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有NNE向、NE向、近EW向、近SN向等4组,其内均有金矿化显示。

(2)长家沟金成矿B类远景区(B-2)。该区内现已发现三条金矿化带,11个小型金矿体,呈脉状、扁豆状产出于三条金矿化带中,矿体产状与围岩及构造产状基本一致。矿体有继续延伸的可能,长家沟—横岭断裂成矿前景较好,深部有金矿化发育的可能。矿区内所发现的金矿体分别赋存于近SN向糜棱岩带、EW向韧性剪切带内构造蚀变带及近SN向的长家沟断裂内构造蚀变带,并受其严格控制,韧性剪切带及断裂为矿液的活动提供了通道和储存的场所,以上构造在长期的活动过程中使含金丰度值较高的沂水岩群的麻粒岩在长期的区域变质作用、构造活动、岩浆岩侵入等作用频繁而强烈的过程中,金元素在温压适宜的条件下,不断发生活化迁移,在此基础上,随着地壳不断活动,脆性构造的多期多次发生叠加,致使已经初活化的金元素进一步活化迁移浓集,在构造的有利部位富集起来,金和硫化物一起沉淀于糜棱岩中或脆性断裂带内,金矿成因类型为变质热液充填型。

3)C类远景区

金成矿C类远景区,位于沂水段成矿带北部,均表现为金地球化学异常高值,其中:

(1)庄科金成矿C类远景区(C-1)。该区位于沂水—汤头断裂的东侧,区内广泛分布的岩浆岩为新太古代傲徕山序列条花峪单元黑云角闪二长花岗岩,并分布一条NE向的变辉绿辉长岩脉。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显示该区金异常较高,最大值为20×10-9,为Au-Zn组合。

(2)圈里金成矿C类远景区(C-2)。该区位于沂水—汤头断裂的西侧,区内广泛地被第四系覆盖。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显示该区金异常较高,最大值为6×10-9,为Au-Cu组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