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会议有几个相对集中的重点研讨领域。从会议论文可以看出,主要涉及南外宗与泉州海外交通、文物古迹、非遗、历史人物、族谱等方面。涉及范围比较广,内容很丰富,以点带面。
泉州素有“海滨邹鲁”、“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和“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美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评定的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研究泉州历史离不开海洋文化、海上丝绸之路。宋室“南外宗正司”入泉,依托皇室、市舶司、刺桐港的“天时、地利、人和”,泉州的历史地位上升,成为南宋政治、经济、文化次中心地位的“陪都”。周运中助理教授,张春兰、范佳平、刘英英三位地方博物馆业务骨干,及赵海成、赵国清、赵世通、赵守通四位赵族族长的论文,以南外宗为考察对象,对南外宗正司设立泉州,大批宗室成员居住泉州,宋朝廷在政治上给予泉州“存恤远人、优异推赏”的特殊政策、对泉州市舶资本大力支持和投入、南外宗室成员任市舶司主官、南外宗室参与对外贸易、南外宗正司和宗室成员参与九日山祈风活动等,给予积极评价。认为南外宗在推动泉州市舶和港口繁荣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南外宗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是有密切关连和分不开的。
特殊的政策,泉州市舶司为朝廷财政的重要依托;南外宗入泉的150年间,留下不少文物古迹,当时中国的标志性建筑,最高的东西塔、最长的安平桥都是那时在泉州产生的。泉州文博界的陈鹏、李玉昆、陈建中、何振良等四位研究馆员及几位业务骨干的论文,是他们通过对与“南外宗”相关的桥梁、石刻碑文、墓地庙宇,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勘探的学术研究成果。(www.xing528.com)
泉州是闽南文化保护的核心区与富集区。宋室入泉后,朝廷的“宫廷雅乐”落户泉州,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弦管戏曲、南音、民间信仰、婚俗、南拳等无不受其影响。郑国权、朱定波研究员,郭志超教授,万冬青会长等对此专题有专文论述。
南外宗室中有13人担任过泉州知州、11人执掌市舶司提举,人才荟萃。林振礼编审、陈丽华研究馆员、陈名实教授等学者的论文,对南外宗名人事迹有所记述。而陈支平教授、李国宏副研究馆员等则考略赵氏族谱,探究南宋宗室的迁移繁衍历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