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迁泉之派,“广平郡王(德隆)居于泉(州),勋国公派(德钧)居于同安,中王派(德文)居于漳浦积美”,即赵家城。
南渡时德隆第四代孙赵公义入泉,《南外天源赵氏族谱》载:“赵公义,武翼大夫赵巾之长子,拜忠郎右班殿直。”为入泉先祖。
《泉州府志·明循绩》载:“赵应,字孟敭,晋江人,弱冠人邑庠,以诖误谪为吏,宣德间(1426-1435年)授南昌典史,荐擢浮梁县知县……八十四卒。”《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称:“赵德应,官名应,字孟(易欠),任浮梁县知县,子二人,承铜、承钦。葬晋江三十六都江阴里粉璧山,土名赵厝山。”关于赵应及其后裔赵承钦、赵廷壅、赵若凤墓群的发现,《泉州晚报》1991年10月26日曾报道。以后又在许塘村(即赵厝山)发现赵若凤子赵嗣苏(贞园)墓志铭一块。《南外天源赵氏族谱》载:“赵嗣苏是清乾隆廿一年(1756年)与太祖派井霞房联宗才迁入甲第巷赵氏宗祠的。”
元末明初还出了个武将赵古礼,古礼随明太祖开国有功,洪武十八年(1385年),授铁券自南京寿州分封泉州永宁卫千户侯,钦赐威略将军,世袭罔替,子一人光观,古礼子孙共九代十一人都沿封世袭,古礼——光观——德祯——承彬——克喧——叔震——之光弼马——之光寿——公宝春——公均春——彦宗鼎——夫舒祐在永宁盛极一时,直至辛丑并燹,家室破败被毁。(www.xing528.com)
入同安的银塘派是魏王第五子勋国公德钧第四代孙赵叔霖于政和辛卯(1111年)改封入泉同安起始的。叔霖第三代孙赵同夫南渡时知同安县,“国破家亡”时同夫孙若祖宦于外获免,仅存遗腹嗣椿改依母姓黄,明永乐间始复为赵姓。银塘派廿世孙赵仕隆万历(1579年)举人授湖广柳州和直隶真定府定州知州。廿一世孙赵彦辟(字允遴)授将乐邑训导。
漳州积美赵家城是魏王第八子申王(德文)第九世孙闽冲郡王赵若和于祥兴二年(1279年)元兵攻陷广东新会崖山,赵若和与侍臣夺港出崖山返,于浦西登岸,后徙积美而居。赵若和留有《魏王十一世孙若和郡王叙赵氏本末序》宝贵遗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