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国分裂,北人南迁,晋“衣冠南渡,沿江而居”。至唐朝,海上交通初兴,尤其到唐天宝年间(755—763年)安史之乱后,北方社会战乱频仍,经济遭受战争破坏,人口普遍下降。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人口普遍增加,加快开发。随着北方人口南移,南方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海上丝绸之路”代替“陆上丝绸之路”,海上贸易交通发达。
泉州文化从唐代开始发展,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之时,经济是富庶的,人们却不注意文化,以致“犹未以文进学者,满门终安豪富,寂寞吾里(泉州),曾无闻人。”[13]经过欧阳詹、林藻等奋发学习,结志攻关,“不四五年继踵登第,天下改观……三十年内,文星在闽,东堂桂枝,折无虚岁。”唐代平均9科中1人,北宋每科就中8人,南宋15人。其中绍兴六年(1136年)一科中了30人,创中国历史上一县一科中进士人数最高纪录。
能够创中国科举历史最高纪录,应当与南宋都临安,泉州是朝廷大后方,而且南外宗正司迁泉,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入泉,改变了泉州旧有的俗套。如:
泉州文庙、府学为全省最大,是在南宋定型的,除州学、县学外,还有书院、文学。
“极至十室之间,必有书舍,诵读之声相闻。”说明泉州文风最盛在南宋,而南宋同时是泉经济最盛之时,经济高潮与文化高潮的一致性,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泉州的艺术,异彩纷呈。梨园剧种是现存宋元南戏的活文物。它是以南外宗的入泉,随带家班形成,发展为地方戏种。南音被称为东方古乐、虽溯源晋唐,但也随着南外宗人的大量迁入而发展形成。
泉州的科学技术,如造船、桥梁、建筑、铸冶、造瓷等,随着南外宗的迁入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和提高。
有文治者,必有武功,泉州是南少林拳术的发源地。近居闽、粤、赣、桂、湘等七省的调查,都称他们的南拳源自泉州。它是从南外宗带来的太祖拳(即以宋太祖秘传的拳谱而师承),对泉州原有的南少林拳,起过匡正和提高的作用。
在礼仪风俗方面,由于皇族生活讲究堂皇、气派,往来讲究礼仪,这些方面都对泉州产生很大影响。如婚丧喜庆繁文缛节,来往烦琐等。只要注意泉州现在尚存的旧礼仪就可发寻追其源流。由于宋宗室住泉时间长、人数多、人事往来频繁,这就造成划时代的影响和变化。
综上可以看出,宋金战争和宋廷、皇室南移,是泉州崛起的重要原因。由于南外宗移泉,大大提高了泉州知名度。特别是南宋定都临安,泉州没有受战争破坏,成为宋廷可靠的大后方。在宋廷有力的经营下,泉州超越了古老广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飞跃,在南外宗带来中原文化影响下,泉州文化突飞猛进,成为全国第一批24个古文化名域之一。
当然,南外宗也有其腐朽的一面,最突出是南外宗的一切费用全靠“请给”(俸禄)。移泉之初,宗子的优俸禄,经朝廷批准,由漕司和泉州各出一半。这时宗子只349人,每年费钱6万贯。以后宗子人数日增,漕司应付的或拖欠打折扣,或者有名无实,负担主要靠本州解决。
泉州负担如此之重,怪不得真德秀感叹道:供亿之难,蠹耗之甚,日深日重。
但好的影响是主流,这一点是应该加以肯定的。
(2004年)
◎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www.xing528.com)
【注释】
[1]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
[2]《泉州府志·公署》。
[3]《泉州府志·睦宗院》。
[4]赵世通:《赵宋南外宗正司史迹研究》,《泉州市志通讯》1992年第1期(总第8期)。
[5]《系年要录》卷八,绍兴四年九月乙丑条录。
[6]《宋史》卷一六七《职官志七》。
[7]关于两宋之际泉州市舶司的废置沿革,详见《萍洲可谈》《中兴小记》卷二,《宋会要辑稿》,第3369、3375页。
[8]《玉海》卷一八六,“唐市舶使”,《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八。
[9]《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二,绍兴七年闰十月三日“上日一”。
[10]《宋史》卷一二。
[11]《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三三、三四。
[12]《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〇三。
[13]林蕴:《泉山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