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赵宋南外宗与泉州:皇太后慈元的考证

赵宋南外宗与泉州:皇太后慈元的考证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皇太后”一称,当无多大问题。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条记载中,称杨淑妃为“宋杨太后”而非“宋慈元太后”。亦即言,“慈元”二字,在杨淑妃生前即已明确出现在众人眼中。据周密所著《武林旧事》卷四《故都宫殿》记载:“慈元,谢太后”。最后,再厘清一个问题,“慈元皇太后”是如何出现的。其借慈元殿这一景物,来表达对杨太后气节之感佩。故而,在此诗中,慈元殿便成为杨太后情操的一种象征了。

赵宋南外宗与泉州:皇太后慈元的考证

杨淑妃如此人物,南宋这个小朝廷又是如何对待于她呢?上引之《宋史·后妃传》明确记载:“册妃为太后”。况且,母以子贵,自古皆然。赵昰登上帝位之后,杨淑妃需要垂帘听政,册封其为太后,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了。所以,“皇太后”一称,当无多大问题。

然而,“慈元”二字,是否为杨淑妃之尊号呢?笔者以为,当不是。以常理推测,其理由有二:一则当时的南宋小朝廷时刻处于强大的蒙元政权追围之下,朝不虑夕,倾颓不堪,当无时间与精力为此赘事。如赵昺(1272—1279年)称帝后,其母俞修容(生卒年月不详)也未见有任何加封抑或追封之举;二则上尊号为礼制头等大事,若果真有此事,于正史中,绝不可能只字不提。

然则,“慈元”二字,与杨淑妃又有何关系呢?这还得从南宋小朝廷一路败退到崖山说起。

据《三江赵氏族谱》记载,怀宗赵昺(1272—1279年)即位后,张世杰建议将整个南宋小朝廷迁到崖山。“此时官民兵尚有二十余万。遣士卒入山伐木,筑军房千余间,行宫三十所,名其正殿曰慈元殿。”[5]这里仅说慈元殿为张世杰所造的这三十多间行宫的正殿,并未言及其与杨淑妃之关系。明代中期文人张诩(1456—1515年)所著《南海杂咏》一书中有一首《慈元殿》诗,诗前有一段小序:“(慈元殿)在厓山上。宋幼主以舟师航海,建行宫三十间,殿以奉杨太后云。”[6]这段小序的内容与《三江赵氏族谱》所记略同,只是没有提到那三千间军房。不过,这不是重点。这段小序值得令人注意的是,其明确指出了慈元殿为杨淑妃在崖山之住所,而张诩与杨淑妃还有些许因缘。所以,这段记载应当是可信的。

有宋覆没后,张世杰建造宫殿的原址也成为一篇废墟。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大理学家陈献章(1428—1500年)陪广东布政使刘大夏(1436—1516年)来到此处,陈献章有感于杨淑妃之节烈,遂建议刘大夏在原址修建慈元殿,奉祀杨淑妃。《广东新语》慈元殿条如是记载:

慈元殿在新会厓山山。成化中。方伯刘公大夏始建。以祀宋杨太后。上赐名全节庙。[7]

重建慈元殿此事,连明朝廷都觉得于国于民均有所裨益,成化皇帝(1447—1487年)还赐名全节庙,此举不仅是要褒扬杨淑妃殉国全节之事,更是欲籍此激励人民之气节,忠君爱国。陈献章为此还亲笔写下《慈元庙碑》,至今犹存。张诩正是陈献章的学生。所以,张诩称慈元殿为杨淑妃之居所。是可信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条记载中,称杨淑妃为“宋杨太后”而非“宋慈元太后”。亦即言,作者在这里并不认为“慈元”为杨淑妃之尊号。所以,这也是一条“慈元”并非杨淑妃尊号的旁证。

由上可知,“慈元”二字之由来,实源于当年张世杰为杨淑妃所营造宫殿之名称。亦即言,“慈元”二字,在杨淑妃生前即已明确出现在众人眼中。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若以一宫殿名称而为后妃之尊号,似乎有所不妥,在历史上也系闻所未闻的。(www.xing528.com)

此外,慈元殿之“神牌题曰:‘宋国母杨氏之神’,行宫木主则题‘故宋杨太后之神’。而徐奏准移牒文中,又称‘宋度宗太后杨氏’。”[8]假若“慈元”二字为杨淑妃之尊号抑或徽号的话,那在神牌、木主、牒文此类载体上,当有所涉及。但事实却是丝毫没有出现。所以,这就有力地证明了,“慈元”二字与杨淑妃之尊号抑或徽号无关。

实际上,“慈元”二字,早在杨淑妃之前,即已出现。据周密(1232—1298年)所著《武林旧事》卷四《故都宫殿》记载:“慈元,谢太后”。[9]亦即言,“慈元”二字本为宋理宗(1205—1264年)皇后谢道清(1210—1283年)所居宫殿之名。那么,何以张世杰在营造新宫殿之时,又将杨淑妃垂帘之处命名为“慈元殿”呢?笔者以为,当时谢道清与宋恭帝(1271—1323年)等人均还囚禁于蒙元之手。而谢道清身临宋恭帝与度宗(1240—1274年)两朝之垂帘听政,地位非凡,对此时的南宋小朝廷意义也非凡。张世杰此举,无非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则存汉朔,谢太后听政之殿名“慈元殿”,杨皇后听政之殿亦名“慈元殿”,二者一脉相承,如此朝政,如遥奉谢太后与恭帝,表示汉家正朔犹存;二则正名分,谢太后因朝中无人而听政,杨太后亦因两帝年幼而听政,名正言顺。所以,既然“慈元”二字在谢太后居住之时,即已出现,杨太后垂帘之时,又再出现,宋朝抑或元朝更加不可能以此为杨淑妃之尊号了。

最后,再厘清一个问题,“慈元皇太后”是如何出现的。

如前所述,南宋末年,两位垂帘听政的太后,其所居宫殿皆名“慈元殿”。在这个风雨飘摇、政权交替的年代,两位太后无疑系时代主角之一。而文学创作讲究艺术加工、以虚托实。因此,“慈元”抑或“慈元殿”即成为后世文人墨客经常发挥的题材了。

如上所述张诩所著之《慈元殿》诗,便系一首托物言情的作品。其借慈元殿这一景物,来表达对杨太后气节之感佩。再如李东阳(1447—1516年)之《崖山大忠祠诗四首》,其中有“行宫草草慈元殿,讲幄勤勤大学书。”[10]诗句。此句以草草兴建这慈元殿来代指破败不堪之南宋小朝廷,然后再言陆秀夫在此恶劣环境下,仍然勤学不辍。其意当然主要系在赞扬陆秀夫之勤学,但本文更关注的系诗中出现的慈元殿已然成为一种南宋小朝廷之意象。赵翼也有以慈元殿为题之诗,其诗曰:“中土无家寄海隅,数椽椒寝莽榛芜。遗踪漫拟阳人聚,块肉曾携赵氏孤。臣妾佥名羞作表,公卿负扆俨成图。最怜涕泣临危语,何减唐宫麦饭呼。”[11]此诗以慈元殿为题,吟咏杨太后,称赞其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力抗蒙元,最后以身殉国的爱国情操。故而,在此诗中,慈元殿便成为杨太后情操的一种象征了。冯骥声(生卒年月不详)有《崖门三大忠祠》一诗,其中言道:“崖山舟,慈元殿,太后听政方把珠帘垂,宰臣执笏,适将讲章进。须臾铁飓倒卷沧溟流,沙虫猿鹤一例收。可怜赵家一块肉,竟抱玉玺葬鱼腹。”[12]这首诗中,崖山舟与慈元殿也是南宋小朝廷朝不保夕的两个代指意象,也与杨太后垂帘听政联系在一起诗歌最后还写到陆秀夫负帝投海,杨太后亦投海殉国。清末,陈伯陶(1855—1930年)写有《宋皇台怀古并序》一诗,中有“浮沉袍服鱼腹见,慈元殿下生青芜。兹台兀立海裔孤,西望厓山血模糊。”[13]句子。在诗中,诗人看到慈元殿原址的荒芜,不禁联想到当年南宋小朝廷的艰辛抗元,其实是在感伤时事,祈望国家有效抵御列强。

综观上列诗歌,可得出一个共通点,即“慈元”抑或“慈元殿”均与南宋小朝廷、杨太后、爱国诸元素相联系,而这些元素均系以杨太后为中心的。杨太后在慈元殿内与张世杰、陆秀夫诸臣撑起了整个南宋小朝廷。杨太后最后又毅然投海殉国,此种爱国情操,为南宋小朝廷在其短暂的生涯里,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上所言,杨太后之所以为后人敬佩者,全在乎其能与节。但其能留给后人者,实在少之又少,连《宋史》都仅有百余字之传记。故而,后人在挖掘其事迹抑或表达对其感佩时,当最大力的挖掘与其有关之任何事物,慈元殿即为其中之代表。慢慢地,“慈元”二字,在后人的观念里,便逐渐等同于杨太后了,以至将二者连用,如屈大均(1630—1696年)即将杨太后陵称为“慈元陵”。[14]乃至最后出现“慈元皇太后”的用法。而由于南宋小朝廷存在时间极短,蒙元政权建立后,对中原文化又不大重视,因此杨太后并无任何尊号与徽号。由此,不知情者,为表达对杨太后之感佩,遂将“慈元”误认为杨太后之尊号了。故而,现今而言,“慈元皇太后”之用,并无错误,但此系约定俗成之用,并非确有其事,若将“慈元”当成杨太后之尊号,则无理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