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诸蕃志》之前,首先应该注意到,赵汝适在市舶司任职仅2年时间就写成此书,同时也没有到海外考察的经历,所记史料难免有所疏漏和失误。因此,有必要用其他资料进行验证。
宋代,澎湖列岛已有大陆移民居住,赵汝适记载当时的澎湖已是宋朝的领土:“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1]《古今图书集成》载:“台湾之北曰澎湖,二岛相连,互为唇齿,在宋时编户甚蕃。”[2]根据上述史料推断,宋代时大陆闽南百姓已在澎湖居住,晋江县把澎湖纳入管理范围。赵汝适是泉州地方官,他的这个记载应该是真实准确的。说明当时县可以把海外岛屿划入版图,进行管辖。
当时台湾称为流求,《诸蕃志》中“流求国”记载:“当泉州之东,舟行约五、六日程。王姓欢斯,土人呼为可老。王所居曰波罗檀洞,堑栅三重,环以流水,植棘为藩;殿宇多雕刻禽兽。男女皆以白纻绳缠发,从头后盘绕;及以杂纻、杂毛为衣,制裁不一。织藤为笠,饰以羽毛。有刀稍、弓箭、剑鼓之属;编熊豹皮为甲。所乘之车,刻兽为像,导从仅数十人。无赋敛,有事则均税。不知节朔,视月盈亏以纪时。父子同床而寝。曝海水为盐,酿米曲为酒。遇异味,先进尊者。肉有熊、罴、豺、狼,尤多猪、鸡;无牛、羊、驴、马。厥土沃壤;先用火烧,然后引水灌注,持锸仅数寸而垦之。无他奇货,尤好剽掠,故商贾不通。土人间以所产黄蜡、土金、牦尾、豹脯往售于三屿。”[3](www.xing528.com)
这里明显指的是台湾西海岸的沿海居民,而且仅是一个族群。泉州船五六天到达的基本就是以台中为中心,南至台南,北至台北的海滨区域。从宋代大陆出海民众与台湾土著的交往看,这个族群很可能在北港。最大的可能性是,当时有泉州船只飘到北港,这些人回来以后,将所见所闻告知乡里,赵汝适将这些传闻记载下来,虽然非常笼统,但却是当时了解台湾的第一手文字资料。连横《台湾通史》称:宋代“漳、泉边民,渐来台湾,而以北港为互市之口。”[4]“当宋之时,华人已至北港贸易,其详虽不可考,然已开其端矣。”[5]北港原称笨港,是大陆民众在台湾早期登陆的港口,今属云林县。
根据赵汝适的记载,当时台湾的土著民有语言,没有文字,这为后来交往所证明。但说王有姓,显然不真实,是受南北朝时《北史》记载的影响:“流求国居海岛,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土多山洞。其王姓欢斯氏,名渴剌兜,不知其由来有国世数也。”[6]姓实际上是部落或族群名称。说部落酋长居住在山洞里,可能也是受历史记载的影响。酋长居室外有堑栅防护。没有赋税,说明社会还未分化。若需公共支出,则平均负担。从社会、经济、文化上看,台湾土著居民仍处在原始社会阶段,对他们的了解也仅在直观层面。台湾土著多养猪,没有养牛、羊、驴、马,这与事实相符。但打猎的对象主要是鹿,这里的记载却是熊、罴、豺、狼。记载中说,大陆居民没有与台湾土著开展贸易活动,原因是土著既无特产,又好剽掠。因此,土著只好舍近求远,转道运往菲律宾岛屿贩卖。这里也可看出,当时台湾与菲律宾就有商业贸易往来。但贸易的货物牦尾、豹脯难以理解,似应为鹿角和鹿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