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佛经称为“观音大士”,号“正法明如来”。相传本是印度的一个王子,后随教主遁入空门修成正果。偕同大势至菩萨分别做了阿弥陀佛的左、右侍从,合称“西方三圣”。此外,观音和文殊、普贤、地藏并称佛教“四大菩萨”,分别象征大悲、大智、大行、大愿。在印度佛教中,观音为男身。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观世音菩萨随佛教传入中国后,敦煌壁画和南北朝名画家笔下的观音像大多为男性形象,其嘴唇上留有印度式的两撇小胡子。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四五百年间,佛经的翻译与研究日渐发达,民间的佛教信仰日益广泛。到了唐代观音菩萨普遍为女像。由于观音具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大悲心肠,怜悯一切,救危济苦,普度众生”的德能,能救12种大难,经文学形式的渲染,把人情揉入佛法之中,以致观音的女性形象深入民间,并很快成为民众心目中有求必应的慈悲善神。
对于观音菩萨的道场,印度佛教已作过明确的说明。《华严经》中说:“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落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宋代皇帝厚待观音,并最终推动以浙江梅岑山取代了南印度的布怛落迦山。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赵匡胤特遣太监王贵到普陀进香,朝拜观音,从此形成朝廷朝拜普陀观音的祖制。此后,宋神宗下旨大兴寺院,并赐名“宝陀观音寺”,使普陀山观音香火进入新的兴发时期。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御赐“普陀宝陀寺”,“大圆通宝殿”额,指定普陀山为重点供奉观音的道场。自此,普陀山便与供奉普贤菩萨的峨眉山,供奉文殊菩萨的五台山以及供奉地藏菩萨的九华山一起,被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高僧真歇和尚在高宗的赏识和支持下,动员全山700多户渔民迁往外岛,使普陀山成为“有宅皆寺,有人皆僧”的名副其实的清净佛国。(www.xing528.com)
宋真宗崇佛道,继而宋仁宗推崇佛教。皇祐元年(1049年),宋仁宗将秘典5330卷赐予杭州天竺山观音殿,后又亲书“灵感观音院”寺额。及至南宋,于宋金交战之际,上天竺观音更受到皇室的重视,成为国家级的道场,并获得朝廷许多的赏赐。有时候,更在上天竺讲寺举行护国光明三昧斋忏法会(是种祈求神明保祐国家的法会),向观音祈求国家的平安。宋高宗于绍兴五年(1136年)亲临进香。乾道元年(1165年),宋孝宗封上天竺住持若纳为“左街僧竺”,赐“白云堂印”,管辖禅、教、律三宗和江南佛教事务。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评定该寺为“五山之首”。上天竺菩萨被朝廷奉为“治国安邦”的主宰。宋理宗赵昀在《天竺灵感观音大士赞》中称:“神通至妙兮隐显莫测,功德无边兮应感奚速。时和岁丰兮丰佑我民,兵寝刑措兮康此王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