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泉州路学大晟乐记》略考-探索赵宋南外宗与泉州的深厚渊源!

元《泉州路学大晟乐记》略考-探索赵宋南外宗与泉州的深厚渊源!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凡碑文皆以记人记事,而所记之人之事大部分史料有载,在众多的碑文记事中,现存于泉州府文庙的《泉州路学大晟乐记》是规模较为宏大的一方碑刻,碑记篆额分4行书写,每行2字,篆文字径13x7厘米。碑文记述了泉州大晟乐兴起之过程,以及捐资倡导者姓名等内容。《泉州路学大晟乐记》碑(拓片)碑记撰者杨应予,泉州人,除记中所称“承直郎、前提举福州路福清盐使司事”外,事迹未详。

元《泉州路学大晟乐记》略考-探索赵宋南外宗与泉州的深厚渊源!

何振良 黄明珍

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初称“鲁司寇庙”,在衙城右(今泉州六中一带),五代时改称“宣圣庙”,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迁今址,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徙育材坊(今庄府巷泉州酒店一带),大观三年(1109年)还复旧地,至今已有1270余年,历史悠久,规模壮丽,为地方学之首府,流传下来的历代石刻碑記多达200多方,可惜大部分碑記原刻都已毁佚,仅存的碑刻为数不多。凡碑文皆以记人记事,而所记之人之事大部分史料有载,在众多的碑文记事中,现存于泉州府文庙的《泉州路学大晟乐记》是规模较为宏大的一方碑刻,碑记篆额分4行书写,每行2字,篆文字径13x7厘米。碑文正文分21行,现存每行最多41字,最少6字,字径2.5厘米见方。字体多数行楷,间有行草,笔力遒劲,骨格清奇,为方便读者阅读,现抄录如下:

泉州路学大晟乐记(篆额)

泉州路学大晟乐记

泉学士风最盛/。国朝崇儒重道,教养并举,故于今尤济济然。太中大夫、总管李侯贤翼政本于教,士民爱之。亦既四载,其于学事靡不用/情。先是祭器之未备,侯倡致用院官同捐已财,易竹木而为铜者二百六十六事,依合古式,以严祀奠。善类嘉尚,形于/歌辞,此去年之冬也。今年春正月,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所委整治学校官林君坤之来泉,庙谒间,侯请之曰:“每岁春秋/二丁,礼虽举矣,而大晟之乐未之闻也,非阙典欤?”按政和之所颁,侯按察之,所定与夫福学之所行,互有稽焉,泉之视/福,其犹邹鲁也。知乐者莫子,若述而作之,是在子□□□□不敢后。林君慨然宄心。于是,钟磬、琴瑟、笙箫、埙箎、柷敔、搏/拊,大小长短毕备,而中度焉,选乐生及登歌□□□余人,教以乐音,作止疾徐,合奏而中节焉。其钟之夷则中声、黄钟/清者,得之故相留公之家,似有所待。又增祭服若干件,其费则侯偕同知显武重福、治中昭信塔里牙赤、府判傅奉训/泽、推官成承务汝楫、杨承务彦祥、知事张元亨、提控按牍李晋、杨茂,凡府之在职,洎夫司县之官属,各助俸一月。万户/显武孙侯天有乐于致助。□学之士,亦皆捐俸,辍月供之一,馀皆尽出于侯。宣阃宪司闻而是之。任其劳者学正权学事/陈天赐;分其劳者,晋江教谕冯深道、经师王伯琦、司服季谦甫、司器陈丞伯。逾月告成,而林君之能事毕矣。仲春越/七日丁未,有事于/先圣先师,八音克谐,通乎神明,洋洋乎盈耳。观者莫不改容,欣欣然而相告曰:“此则我侯之为,甚盛举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自今以始,器文粲然,传正音于千载,赞/圣宪于万世,吾示道于斯民,又岂但系一州之观听而已。”嗟夫!今之为政者,多缓其所当急,急其所当缓,兹侯之为,知所/当急矣。盖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其严其和,交相显明。自古迨今,不可阙一,而况当此/盛明之世,而用之于/夫子之殿庭者乎!昔也废,而今也兴;昔也阙,而今也备,其事神也敬,其感人也深,其移风易俗也易。《传》有之曰:“礼乐兼得,/谓之有德。”于是乎书。今年实大德十年,岁在丙午二月日,承直郎、前提举福州路福清盐使司事杨应予记。/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所委官林坤书。从仕郎、泉州惠安县尹兼劝农事赵孟吁篆盖。将仕郎、泉州录事杜嘉立石。/

此碑系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由承直郎、前提举福州路福清盐使司事杨应子撰写,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所委官林坤书,从仕郎、泉州惠安县尹兼劝农事赵孟吁篆盖,将仕郎、泉州录事杜立石。碑文记述了泉州大晟乐兴起之过程,以及捐资倡导者姓名等内容。文中引经据典,抚今追昔,对“泉之视福,其犹邹鲁也”表示赞赏;对“礼虽举矣,而大晟之乐未之闻也”感到惋惜,于是捐资筹备礼乐之器,置办祭服,选贤与能,终于使得“自今以始,器文粲然,传正音于千载,赞圣宪于万世。”(www.xing528.com)

《泉州路学大晟乐记》碑(拓片)

碑记撰者杨应予,泉州人,除记中所称“承直郎、前提举福州路福清盐使司事”外,事迹未详。

立石者杜嘉,泉州人,除记中所称“将仕郎、泉州录事”外,亦无其他详细记载。

篆盖者赵孟吁,字子俊,汉族宋朝宗室赵与告第八子,著名书画赵孟頫之弟,官至知州,时任从仕郎,官衔泉州惠安县尹兼劝农事,擅画人物、花鸟图,元陶宗仪《书史会要》写道:“(赵孟吁)亦工书,得家传。”其书画有几分兄长赵孟頫绘画之风。

泉州自古文风鼎盛,大晟乐是泉州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于宋太祖建隆年间,终止于徽宗崇宁年间,《宋史·乐志》所谓:“有宋之乐,自建隆迄崇宁,凡六改作。”而泉州大晟乐形成较晚,应该是在宋朝皇室南迁以后才发展起来的,而促成泉州大晟乐完成的无疑是与当时的南外宗室有密切关系。有宋一代,赵氏作为贵族,政府特设立宗正司、睦宗院,对赵氏族人生活求学、出仕多有优待。宋仁宗景祐年间(1034—1038年),京师置大宗寺,以管理宗室事务。随着宋氏皇族的外居宗室人口的增多,到徽宗崇宁间(1102—1106年),又于南京分置南外宗正司。北宋灭亡后,迁都临安,乃移大宗正寺于江宁,南外宗正司于镇江,最后,南外宗正司移入泉州。南外宗的移入,对泉州的社会经济、礼乐文化、海外贸易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泉州府文庙为泉州礼乐之祭祀场所,宋朝南外宗正司迁入泉州后,朝廷的“宫廷雅乐”更加繁盛,并专门设立机构来掌管雅乐,从而使泉州路学大晟乐迅速的兴盛起来,《宋史·职官志》说:“崇宁初,置局议大乐,乐成,置府建官以司之,礼、乐始分为二。”此外南外宗正司还将许多宗室子弟派往外地或在本县地方为官为学,他们劝课农商,鼓励发展生产,实行海外贸易,对泉州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产生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