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赵令衿与安平桥:历史见证的功绩

赵令衿与安平桥:历史见证的功绩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苍天有眼,不负忠良,幸好秦桧病重死去,赵令衿才得以恢复原来宗秩名分。由于赵令衿能当一任州官,造福一方百姓,深得民心群情拥戴,故能以芳名载入青史。初,赵鼎之子汾归过衢,令衿赆之,侍御史徐哲希桧旨,诬令衿与汾有密谋,伺朝廷机事。中亭存历代重修安平桥碑记14方。如此,安平桥宏伟壮观,势如长虹卧波。太守赵令衿功不可没。而建造安平桥时,采用更为先进的“睡木沉基”法。

赵令衿与安平桥:历史见证的功绩

陈 鹏 吴艺娟

宋廷宗室赵令衿,系宋太祖赵匡胤次子燕王赵德昭的玄孙,嘉孝穆公世之子。自幼潜意教养,刻苦诵读诗书,少而博学多才,识礼善文,非同一般宗子,颇得称誉。

宋徽宗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赵令衿中舍选,靖康初年任职军器少监,即对国事有独特见解,出言往往得罪权贵。时逢政局动荡,金兵铁骑咄咄逼人,虎视宋室江山,朝廷中主战派、主和派针锋相对。他坚决站在支持张浚爱国锄奸,反对投降女真贵族入侵的立场,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敢于弘扬民族大义。曾因会宾客观看权相秦桧祖祠时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遭秦桧爪牙诬告迫害下狱。苍天有眼,不负忠良,幸好秦桧病重死去,赵令衿才得以恢复原来宗秩名分。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授明州观察使,二十八年(1158年)卒于任上。朝廷追赠开府仪同三司。

赵令衿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出知泉州。到任后,重教化,尊先贤,得知唐朝名相姜公辅埋骨南安丰州九日山,该处还有隐士秦系庐舍。为追荐先哲,倡导德政,淳化民风,赵令衿特地主持为他们二人在九日山下建祠奉祀,并亲撰《姜秦二公祠记》。他任内建树最大的政绩,乃主持修筑安平桥和东桥,便捷水陆交通,为发展泉州港海外贸易,繁荣地方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郡人深感其美德,为其修建赵公祠于泉州,以示怀念。他还重修惠安菱溪上的永济桥,惠邑人亦建祠纪念。由于赵令衿能当一任州官,造福一方百姓,深得民心群情拥戴,故能以芳名载入青史。《宋史·赵令衿传》是这样立传的:

令衿,嘉孝穆火世子也。博学有能文声,中大观二年舍选。靖康初,为军器少监。言事忤旨,夺官。绍兴七年,以都官员外郎召。张浚罢,令衿请对留浚,言官石公揆论令衿阿大臣,复罢。久之,以事抵临安,中丞李文会劾令衿“昔为大臣缓颊,今复奔走请托。”诏送吏部。吏部直令衿,奏除德安通判,迁知泉州。泉属邑有隐士秦系故庐,唐相姜公辅葬邑旁,令衿建堂合祠之,郡人感其化。归寓三衢。尝会宾客秦桧家庙记,口诵“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之句。通守汪召锡,桧兄婿也,颇疑令衿,讽教官莫汲诉令衿论日月无光,谤讪朝政。侍御史董德元承风旨劾之,诬以赃私。诏下令衿狱,案验无状,乃论令衿谤讪不逊,追一官勒停,令南外宗正司拘之。桧除召锡湖南提举以报之,衔令衿,必欲罾死地。初,赵鼎之子汾归过衢,令衿赆之,侍御史徐哲希桧旨,诬令衿与汾有密谋,伺朝廷机事。捕汾下大理寺,俾汾自诬与张浚、李光等谋逆,而令衿预焉。狱上,桧病不能省,乃获免。桧死。复爵。二十六年,授明州观察使,袭封。引疾乞奉燕王祠,许之。寻加庆远军承宣使,二十八年薨,赠开府议同三司。

安平桥,俗称五里桥,位于晋江市安海镇与南安市水头镇交界的海湾上,这里自宋元以来就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明时,安平商人借助陆海之利,扬帆通洋,极尽海上走私贸易之能事。史学家何乔远曾把安平商人与雄霸一时的徽州商人相匹比。安平桥的建成为安平商人的崛起提供了交通基础设施的保障。

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先是僧祖派与里人黄护倡建,黄护与僧智渊各施钱万缗为之倡。功将半,祖派与黄护却“出师未捷身先死”,致使工程搁置。及至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赵令衿迁任泉州知州,继续前人未竟伟业,终于一年后告成。

安平桥为梁式跨海石桥,东西走向,其长811丈,宽1.4丈,疏为水道362孔。1980年重修时,实测2255米。桥墩用条石纵横相间垒成,有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361墩,其形根据水流方位而异。全桥共有大石桥1300多条,每孔用5~7条桥板铺架。桥板长8~11.2米,宽0.4~0.8米,厚0.34~0.82米,按每立方米花岗岩重2.7~2.8吨计算,每条桥板有的可重达10多吨。当时采用的应是浮运架桥法。

桥上置5亭。中亭居桥之中,为晋南邑交界,系建桥成时筑,现为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祀观音。有一楹联为天下传颂: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上联边款“同治丙寅荔夏”,下联“董事黄恩承立”。超然亭在桥东头,祀观音。海潮庵在桥西,祀观音。另有2座路亭,供过客憩息。清时,安平桥东西两端各增建一座有拱门的石牌楼,东嵌有“望高楼”石门匾,另嵌有“金汤永固”、“寰海镜清”二方石匾于牌楼上。西牌楼于民国年间被拆毁,20世纪80年代修桥时重建,并将发掘到的“听潮楼”石匾嵌于牌楼上。桥头与中亭有护桥石将军4尊。中亭存历代重修安平桥碑记14方。桥两侧筑有石栏杆围护,望柱雕饰狮子、蟾蜍。两侧水中还有4座四方石塔,1座圆形石塔立于中亭坪地。建桥时尚有余资,故在安海桥头前方筑砖塔一座,五层六角,外抹涂白灰,俗称“白塔”。高20.5米,可作航船抵岸之标识。如此,安平桥宏伟壮观,势如长虹卧波。太守赵令衿功不可没。

在筑墩立基方面,洛阳桥首创现代称为“筏形基础”的新型桥基。即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抛置乱石,并向两侧展开一定宽度,形成一条横卧河床的矮石堤,然后筑墩其上。若按宽度25米,长度500多米计算,洛阳桥下要抛置3万多方石块;为了避免乱石流散于江水之中,还需“养蛎固基”,这样费工、费时、费料。而建造安平桥时,采用更为先进的“睡木沉基”法。洛阳桥建成比安平桥建成早不到100年,我国古代造桥技术可说是突飞猛进的跳越前进。笔者1980年参加安平桥桥墩考古发掘,亲身见证“睡木沉基”应用于安平桥。

这种筑基法是继洛阳桥筏形基础之后的又一可贵创造,在当时泉州所造桥梁中得到普遍应用。南安丰州金鸡桥建于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有桥墩17座,架木梁覆以屋瓦93间,长100余丈。1965年为解决晋、南、惠三县农田水利灌溉,择于该桥旧址兴建水闸,拆墩之时,发现“睡木”桥基的实物,证实了传说中的“睡木沉基”法。据当年参加现场考古的王洪涛先生记录:“查旧桥墩之拆卸从上而下,层层卸石,石尽见底,即发现巨大松木二层纵横层叠,作为卧桩。每一松木皆赤松整株去叶截头尾,留皮面主干,其全长为16~18米之间,尾径0.40~0.50米之许,出土时木质未变,树皮完好……当松木被抬起后,其下即江底之沙积层。据此可知当时奠基时,松木即排放于沙上,纵横叠妥后,桥墩即叠砌而上。其未受墩之四周再铺压一层重石。”

五里桥桥墩有三种形式,一种是长方形墩,现存259座,筑于上下游都不深峻的水域;第二种是船型墩,现存27座,筑于水流湍急、水域较宽的港道,便于分流排水;第三种是半船型墩,现存45座,筑于桥身一面较深峻的水域。1980年11月至12月,为了摸清桥墩基础情况,对三种桥墩有选择地进行发掘。78号墩为方形墩,墩高2.56米,自上而下均石条纵横干叠,发掘至墩底进行钻探,至6米处为沙层,6米以上为海泥层,这个墩的现状是下陷的。79号墩也呈方形,西面墩高3.81米,东面墩高3.5米,自上而下均石条纵横干砌,东西面墩石条较长,中间石条较小,也铺得零乱,相比之下,西面石条又较东面石条狭小,看来这是造成79号桥墩倾斜下沉的原因,后在西面墩顶加高,以保持桥面平衡。185号墩呈船形,墩底为烂海泥,墩也较小,发掘至墩底露出五根杉木,间隔平行卧于海底之上,每根杉木的两端有分别于打入海泥中的木桩,作为桩基础支撑睡木。在靠南、北两侧的睡木外侧,又加两根木桩,可能是为了防止外侧睡木滚出墩外的缘故。墩的石条与睡木交叉叠砌。这种“睡木沉基”又加桩基的筑基法较为典型。312号墩为船型,墩底一层直径0.20米的杉木编成木排作为墩基,墩石垒于基上。39号墩为半船型墩,筑基与312墩类同,但睡木长短不一,长出的部分露在船型墩外,长达0.22~0.60米,这是就材选料,并没有其他用意。上述两处墩底海泥中多渗有粗砂、石片、石砾,显然是为了加大烂泥的摩擦系数,缓慢下沉的速度,这是睡木沉基结合沙基的一种方法。

五里桥发掘的睡木沉基均用一层木排,实际上就已达到整体均衡的目的,较之用多层木排沉基要科学得多。《桥梁史话》一书还云及:“将墩基泥沙抄平,然后用几层纵横交叉编成的木筏,固定在筑墩处的水面,再在木筏上垒墩石。”看来,这并非普遍采用的方法。

南宋时期泉州修筑的桥梁未再用洛阳桥的“筏形基础”筑基法,而多采用“睡木沉基”法。如在石笋桥、顺济桥的桥墩底下还能摸到木头,估计也是睡木。睡木沉基法比较筏形基础省工、省时、省料,桥墩的基础较好,能减少倾斜或下沉,有的桥墩现在还可以使用。这种先进的造桥技术,显示了古代桥梁工人的聪明才智,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冬十一月,安平桥建造大功告成,赵令衿欣慰不已,即兴提笔赋诗:“为向安平道,驱车夜已分。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日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云。梅花迎我笑,为报小东君。”还撰并书《安平桥记》:

濒海之境,海道以十数,其最大者曰“石井”,次曰“万安”,皆距闽数十里,而远近南北官道所从出也。皇祐中,莆阳蔡公始桥万安,碑其事而请于朝。惟石井地居其中,两溪尤大,方舟而济者日千万计。飓风潮波,无时不至,船交水中,进退不可,失势下颠,漂垫相系,从古以然,大为民患。爰有僧祖派,始作斯桥,会派死不克竟。余至郡之初,父老来谒曰:“斯桥之不成,盖有所待。今岁太和,闾里无事,而公实来,事与时协,且有前绪,不可中废。请相与终之。而不敢以烦吏。使君幸德于我,是得邦之贤士。”新兴化令黄逸为倡,率僧惠胜谨洁而力实,后先之。经始之日,人咸劝趋,即石于山,依村于麓,费缗钱二万有奇,而公私无扰。自绍兴之辛未(1151年)十一月,越明年壬申十一月而毕,榜曰:“安平桥”。其长八百十有一丈,其广一丈有六尺,疏为水道者三百六十有二。以栏楯为周防,绳直砥平,左右若一,隐然玉路,俨然金堤。雄丽坚密,工侔鬼神。又因其余财为东、西、中五亭以附,实古今之殊胜,东南未有也。涓是良辰,属宾落祭其上。老壮会观,眩骇呼舞。车者、徒者、载者、负者,往者、来者,祈祈舒舒,无所濡壅。日出雾除,海风不扬。岛屿瀴湾,寂寞无声。空水苍苍,千里一色。神怪灵幽,波涛弭伏。凫雁之群,鱼龙之族。遡廻影隈,翱翔上下。耿祝南山,通望扶桑。贝阙珠宫,鸿濛可想。恍如仙游,忽若羽化。虽驱石东来,游鱼水,不能绝也。斯桥之作,因众志之和,资乐输之费,一举工集,贻利千载,是岂偶然也哉!且乘舆济人,君子以为惠政;邮梁不修,古人讥其旷职。守令之职,固未有先于此者也。今国家安静,文明武戢岭海之陬,仁均无外。令衿误膺寄委,假守是邦。早夜之思,惟惧弗称。其敢以此自为功乎?亦因民之利,而勉其所当为耳。既而邦人又请诸石,以示永久,且作诗以系之。其诗曰:

维泉大海濒阙封,余波汇浸千里同。

石井两间道所从,坐令往来划西东。

怒涛上潮纩天风,舟航下颠一瞬中。

孰锐为力救阙凶,伟哉能事有南公。

伐公为梁柳下扛,上成若鬼丽且雄。

玉梁千尺天投虹,直槛横栏翔虚空。

马舆安行商旅通,千秋控带海若宫。

震惊蛟鼍骇鱼龙,图维其事竞有终。

我今时成则罔功,刻诗涯涘绍无穷。

宋朝散大夫权知泉州军主管学事兼管内勤农事赵令衿撰并书(www.xing528.com)

泉州父老感念赵令衿对修建安平桥的功绩和智慧,复请郡守曰:“镇东南隅,渡名东洋,其港深阔,愿复得桥。”赵公许之,乃由里人进士临漳尹椽史进督进。翌年三月,年末及半载桥成,长660余丈,广1.2丈,疏水道242孔,为安平桥三分之二长度,并筑有东西二亭。宋里人浙西转运使高惠连造砖塔于桥头名“龙兴塔”,左有昭惠庙,右有慈济宫。榜名:“东洋桥”,与安平桥誉称“双桥跨海”,列为“安平八景”。赵令衿仍作铭《东桥碑记》:

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冬十一月,安平桥成。十二月,泉之父老复告予曰:“东洋之渡,海港深袤,济涉断续,凡三绝水。方抵岸浒,南北所从,冲冲靡靡,不可胜计。天或暴风,怒涛震作,行者病焉。揆之面势,与夫修阔空旷,视安平、洛阳,固有增损,而利害实相侔焉。邦人覩前桥之利,不无□望,倘使君一注意,罔不就功,岂使安平之人独受其惠。”予嘉其意,而愿为之倡,未见尸之者。有里人前进士新临漳户椽史君清修之外,慨然有请,愿以身任,用工取材,响合而云应,人皆乐趋,有不期而然者。凿石横空,架梁为陆。水光清明,山势窅窕。朝日东升,暮云焕发。使龙蛇之窟宅,肆蚶蛎之栖托。一日肇兴,千古用壮。坦然砥平,四民帖泰。向之临深履危者,今则阔步徐行,无复留碍。往来慰悦,老稚呼舞。观者山立,叹未曾有。能事既终,又请予记其始末,欲侈大于将来。呜呼!河梁之事,郡政之先也。遵依诏旨,有司之职也。予虽固陋,尚何辞乎!又为之铭曰:

大哉东海,渺云翻天。瀚海澎湃,渤澥沦涟。

荡拆余波,断缺岸壖,人不敢越,马不敢旋。

嗟尔黔黎,游步良病。高风架潮,轻委性命。

鼍怒鲸嗔,鳄狂蛟冲。岂无一石,为彼作填。

岁月滋远,艰险是防。徒御相顾,胡越相当。

奥有使君,志大而刚。展摭心府,化为川梁。

财以悦输,功无劳瘁。勇于为山,起乎一篑。

不日成之,万灵斯会。累趾渊中,悬车烟外。

截如缟带,隐若明虹。百年斯阻,一旦而通。

无思无虑,自西自东。安平洛阳,鼎立争雄。

我顾斯桥,与天同固。不骞不坠,高视终古。

又顾斯桥,导水不注。无漂无垫,永清同路。

太岁癸酉,维夭壬春。三月初吉,岁功告成。

岩岩苍苍,石坚如清。

温陵太守赵令衿铭

“过桥不忘造桥人”,800多年来,人们不忘赵公德政,历代修桥碑记总要重彩浓墨一笔。

明天顺三年(1459年)《重修安平桥记》,是为现存最早碑铭,记曰:“安平桥者,乃宋绍兴间有室赵令衿摄郡作成之,其南北两涯及中间盖五亭,以便休息,事悉前碑……”

万历庚子(1600年)《水心亭碑记》曰:“水心亭之胜,系西桥已成,旋而建之,以便休息。盖宋绍兴间,郡大夫赵令衿实倡其事,而黄逸、黄护、泊僧惠胜为之先后也……”

雍正五年(1727年)《重修安平桥记》曰:“安平地压巨海,广衍数十里,南北往来市舶之区,泉之一大都会也。……因阻孔道,行者病之。宋绍兴间,郡守赵公令衿始为石桥,纵然若虹,长五里许,由是千百年来民免病涉……”

雍正五年(1727年)《重修安平西桥碑记》曰:“泉之有安平桥,自宋绍兴时,郡守赵公令衿率泉之父老子弟为之者也。泉地濒海,桥当南北孔道,跨两溪之江流。其长八百十一丈,其直如绳,其平如砥,隐然若长虹卧波。行旅往来,民间负载,熙熙攘攘,习而安之……”

民国十七年(1928年)《重修东桥碑记》曰:“安海之有东桥,创自绍兴癸酉,成于太守赵公,事纪前碑,民歌德政……”

宋时,泉州所造桥梁既多且长,在中国桥梁史上博得“闽中桥梁甲天下”,“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盛誉。赵令衿继僧祖派建成的安平桥,跨越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方舆纪要》载:“酾水三百六十二道,长八百十有一丈”,1980年大修时实测为2255米,苏埭桥长2400米,宏济桥长1300米,玉澜桥长1000米,海岸长桥有七百七十跨,在1903年郑州建造长3010米的黄河大桥之前七百多年间,的确堪称“天下无桥长此桥”。著名桥梁史专家茅以升甚至断言:“这在世界古桥中,恐怕是唯一的”。英国著名自然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宋代在福建“造了一系列的巨大板桥梁”,这些桥在“过去和现在都是很长的,在中国其他地方或国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和它们能相比的。”这些长桥尤其是跨海长桥的建造,首先必须具备先进的筑墩立基及架设桥梁的技术,并且在实践中为本省及外省石梁桥的建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历史将永远记住赵令衿在世界桥梁史上所创下的丰功伟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