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湘风楚韵!湖南民间信仰区域揭秘

湘风楚韵!湖南民间信仰区域揭秘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者中间的民间信仰,基本上代替了宗教的作用。民间信仰是与国家宗教相对而言的,古代文献中往往称之为“民祀”。湖南的居民在古代一直信巫好鬼,自汉以来史不绝书。这一信仰在湘资流域却极为罕见。南岳朝香又叫朝岳,是信士亲身到南岳衡山烧香许愿,还愿的信仰行为,在湘资流域十分普遍。根据《湖南民间歌集》的著录,这一习俗基本上只存在于湘资流域。此地具有沅澧区中的天王信仰,分布于城步和武冈。

湘风楚韵!湖南民间信仰区域揭秘

语言同样重要的文化要素是宗教信仰。它不仅本身就是一套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而且对其他的文化现象还产生深刻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评判和决策、行为,无不受到宗教信仰的制约。国外不少文化地理学者都对语言和宗教予以充分的重视,将它们并列为两大文化主导因素。但中国的文化比较独特,宗教观念并不强烈。因而周振鹤师多次指出:中国文化区域的主导因素有两项,一是方言,二是风俗。后者中间的民间信仰,基本上代替了宗教的作用。

民间信仰是与国家宗教相对而言的,古代文献中往往称之为“民祀”。湖南的居民在古代一直信巫好鬼,自汉以来史不绝书。但民祀分异的区域系统,直到晚近的资料中才得以显现。首先,湖南民祀可以分为两个区域,一是湘资区,即湘资二水流域;二为沅澧区,即沅澧二水流域。依据主要有三:在沅澧区中,历史上对于马援的崇拜非常发达,并县曾普遍地存在对于竹王的崇拜,而这两种信仰在湘资区中都比较微弱;与此同时,湘资区中广泛发育了南岳朝香的习俗,而沅澧区却基本上没有。

这几项指标深刻地反映了两个区域在历史时期的文化差异。对于马援的崇祀,起源于马援征五溪的史实。沅澧流域乃五溪故地,澧水流域与此壤地相接,虽然马援在那场战争中大败身亡,但当时居民对他的敬畏,却深深地铭刻在记忆之中,世代相承,成为五溪故地的信仰特征之一。

早在唐代,沅水下游的朗州便已有关于崇祀马援的记载。刘禹锡在此地所作《经伏波神祠》诗有句云:“蒙蒙篁竹下,有路上壶头”。所谓壶头,指的是当年马援与五溪蛮相持时所驻的山名。这表明当时已有此一信仰的存在。宋人范致明称:“马援征诸溪蛮,病死壶头山,民思之,所到处祠庙俱存,至今妇人皆用方素蒙首,屈两角脑后,云为伏波将军持服。鼎澧之民率皆如此”。可见沅水下游和澧水流域当时这一信仰特征相当显著。清初有人从此经过,仍看到“自入武陵境,村里每立马伏波庙”,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沅水中上游地区,辰州府(治今沅陵县)城南有座伏波将军庙,上面还有据说是山谷老人(黄庭坚)所题的字画,说明其由来也已久远。明代有人在祭祀马援时说:辰州本来是五溪故地,在马援去世的近千年以后,当地的野夫女子还能知道马援的威名,到处有庙以祠祀马援,并且在明代还进入了当地的秩典,每逢有水旱疫疠就去祈祷。清人有诗句描述此地的风俗,云:“祖每尊盘瓠,祠皆祀伏波”。靖州也有马王庙,北宋时即加爵封该神为昭灵王,这些都可以说明该地对马援的崇敬程度。但与此相异的是,湘资区中这一信仰并不发达。

所谓竹王当即竹王三郎,这一崇祀乃是夜郎故地的古俗遗存,沅澧流域普遍有所分布。唐代刘禹锡在朗州留下“俚人祠竹节”的诗句。所谓竹节之祠显然即竹王三郎之祠,而既为俚人之俗,则整个沅澧流域均应如此。晚近的材料更多,清代有人在黔阳吟道:“细雨黄丝驿前过,丛祠香火竹三郎”,此类的资料不胜枚举。而且,沅水中上游还普遍有一种天王庙的分布,也是竹王崇祀的流变。这一信仰在湘资流域却极为罕见。

朝山进香,全国各地所在多有。对于某座山岳的崇祀,反映了一种文化上的认同。南岳朝香又叫朝岳,是信士亲身到南岳衡山烧香许愿,还愿的信仰行为,在湘资流域十分普遍。

有关记载出现很早。宋人戴复古在湖南旅次有句云:“箫鼓远来朝岳去”;咏的就是这一习俗。但此类资料历来都很少见。当然不可能形成系统。由于长途朝香大多都是结伴而行,行旅枯燥,于是衍生出唱朝香歌的习俗,可以作为替代指标。根据《湖南民间歌集》的著录,这一习俗基本上只存在于湘资流域。

马伏波与竹王三郎两种信仰,可谓是一个特征的两个方面。它们都与沅澧流域的古代民族有关,因此只分布在沅澧流域。南岳朝香则是对于自然地物的认同,反映了一种乡土观念;湘资流域独有此俗,是民祀分区的又一例证。

进一步分析,两个区域又可以分为若干亚区,兹先讨论沅澧流域。该区可以分出两个亚区,一为常澧亚区,即清代的常德府和澧州;二为辰沅永靖亚区,即辰州、沅州、永顺三府、靖州和永绥、凤凰、乾州、晃州四厅。依据有如下两个方面。(www.xing528.com)

其一是在辰沅永靖亚区,竹王崇祀不仅长期遗存,而且还发展为天王(或名三王、三侯、杨公)神。但此神在常澧亚区并不发达,当是此俗渐趋消亡。

其二是在常澧亚区中,历史上曾发展过与楚相关的信仰。唐代刘禹锡说沅水下游“俗尚东皇祀”。所谓东皇,显然指的是《九歌》中的东皇太一。当时该地还有对于伍子胥的崇祀。刘禹锡《汉寿春望》诗中明确提到:“其下有子胥庙,兼楚王故坟”。这一特征在澧水流域也有所分布,唐人就曾讲到澧水流域有伍员庙。此外又有舜帝二妃之祠,这些都表明沅澧二水下游饶有楚风。而当时辰沅永靖亚区尚未开发,也就不可能有此祠祀。

上述乃是沅澧区的情况,接下来再看湘资区。湘资区可以划分为三个亚区:一为长衡岳亚区,即长沙、衡州、岳州三府;二为郴永桂亚区,即永州府、郴州桂阳州;三为宝庆亚区,即宝庆一府。

整个湘资区,除了南岳朝香习俗外,缺乏像沅澧区那样遍布全区且又能显示其区域特征的信仰,各地的差异比较明显。其中各亚区又有些区别,在郴永桂亚区还基本上存在共同信仰的神祗,宝庆亚区则带有沅澧区的某些特征,其余为长衡岳亚区。

郴永桂亚区中分布较广的神祗名曰总管,桂东、蓝山、宁远、零陵等地都有分布。虽然这些其神主不尽相同,但既然都以总管为名,表明其观念彼此类似。

宝庆亚区地处资水中上游,与沅澧区毗邻,因而兼有湘、沅二水流域的信仰特征。但相对而言,其所具湘水流域的特征更为明显,根据区域共轭性原理,以之作为湘资区中的一个亚区。

该亚区所具的湘资区特征,首先是沅澧区中普遍发达的伏波崇祀在此并不明显,其次是湘资区所特有的南岳朝香习俗此地也很显著。与此相反,其所表现的沅澧区特征并不均衡。

在该亚区的南部,沅澧区的特征较为强烈。此地具有沅澧区中的天王信仰,分布于城步武冈。饶有兴味的是天王本只三人,而此地称之四郎,似乎其观念已与沅澧区有所不同。此外,此地还存在沅水上游特有的飞山神。此一信仰起源于靖州,新宁、城步均有分布。而亚区北部的邵阳、新化二县,其沅澧区特征相对较弱。但总体看来,宝庆风俗郡邑相去不远,故作为一个亚区可以成立。

长衡岳亚区为长沙、衡州、岳州三府,这里尽管缺乏三府独特的神灵,但也有内部的一致性。它们缺乏其馀亚区的特征信仰本身就是一个特征,况且它们都有南岳朝香这一信仰,故亦可划为湘资区的一个亚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