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以来,科举成为入仕的主要途迳。它一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宋代以后又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因此某地培养科举人物的多少,可以衡量其文化教育水平。而且对于文化地理的研究而言,其他人物如所谓的政治人物、军事人物、文化人物、科学人物、经济人物等等都无公认的既定标准,其数量的确定往往取决于研究者的主观意向,而科举人物的标准则比较实在。
科举制度的本义乃是“分科举士”,但自唐以还进士科独贵,以得人而言,进士科实可为科举制之代表。故在此据历代湘籍进士以资分析,时间从唐代开始。
唐五代的进士,湖南共得9人。若以安史之乱为界,将唐代分为前后两期,则湖南9人全部为唐后期至五代所出。史称荆州于大中(847~859)以前“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天荒解”。此文虽只言荆州,实亦代表湖南之情形。
其中,湘水流域较多(7人),澧水流域次之(2人),而沅、资二水流域则未出一人。湘水流域的分布较为均衡,反映其文化发展较为普遍,当与其开发较早有关;而澧水流域的分布都在下游,当是移民南来的结果。
必须看到,唐代科举还不够公平,士子登第与其时望关系很大。湖南其时并无高门甲第,士人仕进难度偏大。宋代采取“糊名”、“誊录”、“锁院”、“别头试”等一系列措施,公平原则才有所保障。
遗憾的是宋、元的登科记已大多不存,仅有三分保留至今。笔者据《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元人传记资料索引》两书进行统计,得 湘籍进士宋代149人,元代24人。
宋代149人,湘、资、沅、澧四流域分别得128、5、14、2人。与唐代相比,澧水流域的地位有所下降,而沅水流域的地位有所上升。但总体格局变化不大,东部的湘、资二水流域集中了89.3%的数量。
湘水流域中,分布相当普遍,尤以中下游最为密集,其次是上游的潇水流域,几乎只有宋代新置的几县未有分布,很有意思的是,凡出有3人以上的县都沿潇水到湘江干流,湘赣边界两条线分布,反映出沿干流诸县和邻赣诸县有发展较快的趋势。资水流域数量较少,集中在中上游。沅、澧二水流域则都集中在下游。
元代进士的分布,湘、资、沅、澧四流域各得17、1、2、4人。沅、澧二水流域的分布都集中于中下游,犹如唐代情形。但湘水流域的分布则颇为奇特,几乎都分布在中下游右岸邻赣之地,考虑到人物数量,这一趋势更为明显,除巴陵外,三个较多的县(浏阳、醴陵、茶陵)都是与江西交通便利之地,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湖南文化的发展中江西移民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这种作用甚至改变了原来的文化格局,如作为一方都会的长沙,其进士反不如边境县份之多。
明清两代进士资料保存得比较完整,兹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进行统计。明代湖南进士共459人,湘、资、沅、澧四流域各得318、32、87、22人。湘水流域的优势非常明显,其分布普遍而均衡,以中下游的长沙、岳州二属比较密集,其中又以干流所经各县数量较多。上游除桂阳州外,各县水平都相当。
值得注意的是,与元代相比,这里分布的格局有了很大的变化。数量较多的县又分布于自潇水沿湘江干流一线。邻赣诸县中,下游宋元时相当发达的平江、浏阳至此地位大跌,而中上游仍有三县数量较多。(www.xing528.com)
资水流域以中游较多,下游次之,大体也较均衡。沅、澧二水流域则都密集于下游。但引入注目的是,沅水流域中上游也已出有不少,显然与明代开发滇、黔有关。
总体来看,明代湖南各地文化普遍有所发展,以洞庭湖区的进步最为明显。这里已成为全省进士最密集的所在,表明自宋以来经济格局的变化在文化上得到体现。
清代湖南共有进士708人,数量之多,盛况空前,显示湖南在清代有长足发展。为了进一步分析在清代不同时期发展的差异,兹以包含有近代史开端(1840年)的道光一朝元年(1821)为界,将清代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始顺治九年(1652),后期迄光绪三十一年(1905)。前期169年得323人,后期84年得385人。以平均每年所出进士数而论,后期为前期的2.47倍。
分布状况,清代进士主要是出于湘、资二水中下游和沅水下游,其中以长沙、衡州二府最为密集,出现了一些密集带;湘水上游、沅水中游和澧水中下游次之;资、沅、澧三水上游较稀。
相对而言,邻赣诸县已明显衰落。各府州的密集中心大都为其附郭县,数量越多越发如此,说明宋元时期受江西移民影响很大的文化格局已经改变,代之以本地文化发展所形成的格局。
前后两期,湘、资、沅、澧四流域分别出有244/311、30/39、41/29、8/6人。与前代相比,比较明显的变化是资水流域的地位上升。在此之前,它一直比沅水流域落后,至此互相逆转。
四水流域后期比前期都有所发展,但速率则东西不同。东部的湘资二水流域后期的绝对数都比前期要多,西部的沅、澧二水则有所不逮。具体说来,增长较多的是长沙、岳州二府,首推省会长沙及善化二邑。尤值得称道的是善化,它置于宋,与长沙为双附郭县,但宋、元、明三代其文化都不够发达,进士人数很少。不仅善化,就连长沙在元、明两代的人数也不够突出,清代前期双双上升为文化大县,但直到清代后期才独占鳌头。
沅水流域也有在后期绝对增加的,数量不多,意义却很重大。清代新设的永顺府及永绥、凤凰二厅,后期各出有1、2人,此属破天荒之举,充分反映了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文化发展。
纵观各代,湘水流域一直为全省数量最多分布最密的地区;沅水流域在清代以前可居第二,但到清代后期则为资水流域所超过;澧水流域除唐、元二代数量比资沅二流域略多外,长期为数量少。湘、资二水流域一直以中游最密集,下游次之,上游较稀。沅、澧二水流域则一直密集于下游,由下游往上游渐次变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