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开发-湘风楚韵湖南文化

经济开发-湘风楚韵湖南文化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水平是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衡量湖南经济开发的历史过程,笔者在此设定县级政区和户口两项指标。这种状况显然与秦代经略岭南、屯戍五岭有关,湘水上游为过岭孔道,是以开发较早。人口数量的历史变迁,则可以更为直接地反映出各地经济开始的水平。隋末户口锐减,入唐以后,由于经济稳定发展,户口不断上升。两宋之际金人南下,又有北方流民武装进入,湖南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

经济开发-湘风楚韵湖南文化

经济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经济水平是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衡量湖南经济开发的历史过程,笔者在此设定县级政区和户口两项指标。

县级政区的设置意义,谭其骧先生曾经指出:“一地方至于创建县治,大致即可以表示该地开发已臻成熟”,因而“就全国或某一区域内各县作一综合的观察,则不啻为一部简要的地方开发史。”湖南历代县级政区的数量变化,有如下表:

依据此表,可以看到湖南经济开发的历史进程。表中有几个异常的朝代没有列入,南朝的梁、陈两代,其政区数量恶性膨胀,但历时不长,可略而不言;隋代对县级政区省并过甚,其存在意义也难以与前后各代相提并论。

从表中可以看到,县数的变化明显呈现出一波三折,晋代以前逐步上升,南朝至隋持续下降,唐宋以后再次稳步上升。这充分说明湖南在晋代以前不断开发,南朝以后不断倒退,唐代有所恢复,宋代以后开发重新加速。

县级政区的分布状况,秦代已难以悉知,湖南境内从文献中可以确认者只有5个,按周振鹤先生设计的方案进行推测,湖南当有20来县。其分布与西汉相仿佛。

西汉时今湖南境内共37县,湘、资、沅、澧四水流域分别为22、4、9、2个。全境分布比较均衡,各流域中上游均比下游为多,尤以湘水上游最密。这种状况显然与秦代经略岭南、屯戍五岭有关,湘水上游为过岭孔道,是以开发较早。

从汉到晋,湖南境内的县数不断增长。增加的县主要分布在湘、资二水中上游和沅、澧二水中下游,直接导致了这两个地区统县政区的增设。湘水下游也增加不少,只有沅水上游较为稀疏。

南朝宋齐两代县数略降,其省并者大多在湘水中上游,但总体分布变化不大。隋代大肆并省,减少将近半数,分布的变化只有资水中上游最为明显。这里原来已有7县,相当密集,骤减至1县,后世长期未能恢复。

唐代省3县增27县,总数达到南齐水平。增设的县中只有10个为隋所省,总体分布格局有所变化,较为明显的是沅水流域上游,这里由原来的北密南稀一变而为南密北稀。

宋代是湖南开发的重要时期,县的总数虽然增加不多,但分布却变化较大。省废的主要是沅水上游的唐代所置县;增设的县除省境东北的临湘之外集中于三处:一是资水中游及毗临的湘水下游左岸、沅水下游右岸,二是沅水上游及毗临的资湘二水上游,三是东南的罗霄山脉到南岭一带。

宋代以后县的分布比较稳定。明代只在湘水上游(舂陵水流域)和沅水上游分别增置2、1县;清代新设的县数虽多,但集中分布于酉水流域和澧水上游。

从湖南县级政区的分布变迁,可以看出如下特点:第一,湘资流域各县基本上设于宋代及以前,沅澧流域有不少县设于清代。第二,洞庭湖区各县多置于隋以前,四水中游各县多置于唐宋以前,而四水上游的置县则一直持续到明清。第三,全省大多数县置于宋代以前,此后分布格局变化不大。第四,湘水流域的县历来比较密集,分布也较稳定;资、沅、澧三水流域的变迁较为明显。

县级政区的增置分设,只是经济开发的一个侧面。人口数量的历史变迁,则可以更为直接地反映出各地经济开始的水平。

汉代以前的人口状况,由于资料缺乏无法进行详细探讨。据《汉书·地理志》,元始二年(公元2年)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国在今湖南省境有508352口,平均每平方公里2.47人。在全国为很低下的水平,故《史记·货殖列传》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www.xing528.com)

这种状况到东汉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据《续汉书·郡国志》所载永和五年(140)户口计算,零陵、长沙、桂阳、武陵四郡的人口密度分别为元始二年的6.57、4.83、3.22、1.24倍,以湘江流域尤其干流所经两郡增加较多。如果放到全国普遍户口减少而南方州郡增加的背景下来看,湖南的增长最为突出。

魏晋南朝湖南的户口同全国一样普遍减少。据《晋书·地理志》,西晋太康元年(280)湖南共有户14.8万,折合962000口,比东汉永和五年减少了一半多。又据《宋书·州郡志》,刘宋大明八年(464)湖南有人口约33万多,几乎只有西晋太康元年的三分之一。但据文献记载,自东汉末年以后湖南不断接受了来自北方的大量移民。因此上述的户口减少显系居民大量脱籍所致,实际人口应该有所增加。

隋代大索貌阅,全国户口增长很快,但《隋书·地理志》所载大业五年(609)湖南仅有人口28万余,不及全国百分之一。这里一方面表明可能是因为检括得较差,另一方面则说明,可能是湖南在南朝曾有过一个汉化的倒退过程。上述县级政区的变化已经显示出这一倾向。隋代将县级政区大量省并,一般而言,入唐即复置者可谓隋代措置过当,而长期废弃不复者则为确实矫枉。湖南当时所废之县有不少后世未能恢复,尤以资水中上游最为明显,除此之外难以解释。

隋末户口锐减,入唐以后,由于经济稳定发展,户口不断上升。据《旧唐书·地理志》,湖南在贞观十三年(639)仅31万口。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天宝元年(742)增长到95万余口,密度净增2倍有余。安史乱后,中原多故,湖南普遍接受了北方移民,境内人口当又有所增长。

宋初乾德元年(963),湖南口数约50万,元丰六年(1083)增长到180余万,崇宁间(1102—1106)又增长到260多万,反映了湖南社会经济的进步。

宋代是湖南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一个时期。经过了南朝开发上的倒退以后,湖南在唐代的恢复非常缓慢,反映在户口上,到宋代才超过两汉的水平。放到全国范围中,湖南当时的发展也比较显著。宋史专家漆侠先生说:“宋代经济除在全国各地发展外,有一个较明显的趋势是向湘江以西的西南方向发展,(湖南和广西)两路人口都有了较大的增长,正是这一发展趋势的极好的说明”。

两宋之际金人南下,又有北方流民武装进入,湖南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但此后一直比较安定,社会经济不仅得以恢复,而且还有所发展,估计到嘉定十六年(1223)前后,湖南共有人口720多万。

湖南在宋代的发展与移民很有关系。移民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一是北方,二是东方的江西。尤以后者影响深远。谭其骧先生精辟地指出:作为湖南开发动力的移民,五代以前多来自北方,五代以后则主要来自东方。湖南的开发格局由此一变。

元初湖南再次遭到破坏,终元一代湖南户口未能达到宋代水平,据《元史·地理志》至顺元年(1330)湖南共有人口569万余。

明初湖南人口锐减,江西人大量进入,湖南社会经济长足进步,谚称“湖广熟、天下足”。但湖南明代在籍户口却远比元代为少。洪武二十六年(1393)湖广布政司(辖今湖南、湖北两省)有人口470余万,万历六年(1578)仅约440万,其原因,主要是漏户、投靠、隐匿和逃亡

明末湖南境内长期混战,清初战乱甫定,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反清,又以湖南为主要战场,湖南户口再次锐减,导致了移民进入的又一高潮。外地移民的进入,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湖南人口直线上升。乾隆四十一年(1776)湖南人口接近1500万,道光二十二年(1842)超过了2003万,同治十三年(1874)超过了2100万。此后人口更是猛增,1911年达2340万。

上述湖南人口数量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公元2年的50多万发展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121万,增长过程十分缓慢。其间有三个高峰期(东汉、唐、南宋)和三个锐减期(隋末、唐末、明末),且峰谷变动幅度达到数倍,例如东汉与清初。后期稳步增长,其增幅之大、速度之快是前期所不可比拟的。

人口的分布格局,宋代以前一直比较稳定,以湘水上游尤其潇水流域最密,湘水中游次密,下游及资水流域较稀;沅澧二水下游为次密,上游最稀。宋代以后,环洞庭湖区人口密度逐步升高为全省最密区域,而湘水上游不断相对下降,表明湖南的经济水平分布格局自宋以后发生了明显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