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陇西县志修订版,康熙时期编纂的陇西县志简介

陇西县志修订版,康熙时期编纂的陇西县志简介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恩《巩昌府新志后序》载乾隆《陇西县志》。康熙时,修一统志,征求各地方志。康熙时,诏修一统志,征集各地方志书,各省皆制订纲目,令各州,县编志送馆。康熙二十六年,《陇西县志》稿本成,极简略,纯系官辑应征之作。分存县档案馆、陇西师范、县党校、县志办公室。清光绪《续采陇西县志草》 三卷,油印本。民国《续陇西县志》 稿本。稿本各存家中,传抄本分存陇西县文化馆、陇西县志编纂委员会。

陇西县志修订版,康熙时期编纂的陇西县志简介

府 志

明清时代,陇西县为巩昌府首邑,府志见于记载的有:

《巩昌府旧志》 一册(见明《文渊阁书目》)。

明《巩昌府并属县志》 一册(见明《文渊阁书目》)。

明成化《巩郡志》 二卷,明嘉靖《巩郡记》中巩昌府知府李世芳序文:“《巩郡志》成化间撰于训导周信,知府张侃提倡,同知崔缨助成。才二卷”。

以上各府志,县均无存,待考。

明嘉靖《巩郡记》 二十卷,本书散佚已久。《明史·艺文志》作三十卷。60年代陆为公在兰州发现残刻本一至四卷,依残本目录,原为二十卷。另见于《北京图书馆善本目录》中,存有第十四卷。又四川省图书馆存有第十三卷。1963年陇西县志编纂委员会据甘肃省图书馆抄本和陆所藏一至四卷残刻本抄写一部,分装二册,存县文化馆。本志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秦安胡缵宗(可泉)著。全书第一卷为州郡典、州县典;第二、三卷为疆域表、郡县表、州牧郡守县令表、古今人物表;第四至十四卷为地理志、建置志、职官志、选举志、仪制志、兵戍志、祥异志、食货志边防志、艺文志;第十五卷为历代纪;第十六至十九卷为列传;第二十卷为叙述。残本保存了明代巩昌府及所辖三州十四县一些有用资料。

天启《巩昌府新志》 二十八卷,见《千顷堂书目》、《传是楼书目》(作十六卷),清康熙《巩昌府志》纪元自序中(称十二卷)。

明天启元年(1621年)陇西杨恩(凤池)著,原书已佚,只有原巩昌府知府刘文琦序文和杨恩自述,存清康熙《巩昌府志》中。杨恩《巩昌府新志后序》载乾隆《陇西县志》。

清康熙《巩昌府志》 二十八卷,有刻本、抄本。1984年陇西县志编纂委员会根据杨志观抄本,加标点复印四套,每套八册。本志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知府纪元依据杨恩《巩昌府新志》原著补辑而成。全志分卷一星野,卷二形图、疆域、形胜,卷三总记(上、下),卷四沿革,卷五山川,卷六古迹,卷七风俗,卷八物产,卷九、十、十一建置(上、中、下十目),卷十二、十三、十四官政(上、中、下八目),卷十五警备(四目),卷十六、十七、十八边政(上、中、下十四目),卷十九官师表,卷二十武胄表,卷二十一、二十二宦绩(上、下),卷二十三选举表,卷二十四、二十五人物(上、下),卷二十六、二十七艺文(上、下),卷二十八杂识。据纪元的府志自序:郡志始于胡可泉,续于杨恩。康熙时,修一统志,征求各地方志。胡的原志已湮没,杨的续志亦不可见,遍搜遗稿,重价购求于书商,止得杨恩续志十卷,尚少二卷。且版叶残缺,字迹模糊,细心核阅,错讹者更正,烦冗者删除,缺略者补入。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冬月始成。(www.xing528.com)

光绪《巩昌府新志稿》 光绪十一年(1885年),巩昌知府颜士璋(聘卿)请原浃(仲思)续修府志,稿成。颜士璋卸任,稿无着落(见《苏庵遗稿》中原鹏翎的《先君行述》、《襄武人物志》后原鹏翎的《跋》及杨凌霄《襄武人物志续编》中《原浃传》)。

县 志

清康熙《陇西县志》 一卷,北京图书馆收藏稿本。1963年陇西县志编纂委员会据甘肃省图书馆摄制的显微胶卷油印一册,共17页。系陇西县知事周继述(湖北黄陂人)纂修,为所见陇西第一部县志。全志纲目分为疆域、形胜、总计、沿革,山河、古迹、风俗、户口、徭役,驿所、坛庙、寺观、城池、公署、仓库、设防、乡贤、名宦、官师、选举、覃恩、赈恤、节烈、灾祥、艺文、土产、方物。康熙时,诏修一统志,征集各地方志书,各省皆制订纲目,令各州,县编志送馆。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陇西县志》稿本成,极简略,纯系官辑应征之作。

清乾隆《陇西县志》 十二卷,刻本。1984年陇西县志编纂委员会根据原刻本,加标点复印四套,每套六册。分存县档案馆、陇西师范、县党校、县志办公室。清雍正九年(1731年)陇西知县鲁廷琰(浙江会稽人)奉命纂修。至雍正十一年(1733年)成志,乾隆元年(1736年)付梓。全志分卷一、二纶音、星野二目、地舆十三目;卷三、四、五、六建置十四目、官政十九目、官方三目;卷七、八、九人物九目;卷十、十一艺文三目;卷十二杂识六目。据张维《陇右方志录》考证:纪元修的府志,疏误很多。(列举四类三十多条);鲁廷琰修的县志,考增订证,较之府志,详正多了。同时也提出“县志沿革所载秦置陇西郡于天水,汉分陇西郡于狄道,置天水郡于襄武,没有根据”;“志端题天水太守纪元鉴定,以清代知府,忽改题汉魏官名,徒使读者迷惑”等失实之处。又按《方志录》将汪元祜误为纪元,应据县志原本更正。

清光绪《续采陇西县志草》 三卷,油印本。1963年l2月甘肃省图书馆、陇西县志编纂委员会据缮写本(原稿尚存)油印,分装三册,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前后,知府祁永膺(字伯福,广西博白人)、王建(陕西蒲城人)任期内,本县马如鉴(字月麓、进士),刘文炳(字汝彪、举人)等人纂修。全志分卷一图考(无)、星野(无),疆域、山川、城池、建置、公署、学校、关梁、祠祀、贡赋、兵防、水利、驿递、蠲恤、盐法、茶马(无)、物产、风俗、古迹、祥异、陵墓、封爵(无)、职官、名宦、选举、人物共二十七目;卷二忠节、节烈、孝义、节孝、烈女、方言、隐逸(无)、流寓、仙释方技、杂记(无)、户口、仓储,乡镇、学堂、实业农工商矿、度支、金石、厘税、巡警共十九目;卷三艺文。是清乾隆《陇西县志》的续志,五分之四以上的篇幅是记载人物和艺文的,其余篇目或只简略几句,或有目无文,当未定稿。

民国《续陇西县志》 稿本。民国21年(1932年),县长王重揆(山西灵石人)任职期间,议修县志,拨款三千银圆;以作经费。民国22年8月16日成立续修陇西县志局(设县教育局内),拟定县志大纲,全志分天文志、舆地志、建设志、民族志、民政志、财赋志、教育志、军政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金石志、纪事志十四个专志。总纂初定阎士璘,旋即病逝,后改定祁荫杰,不久再推选赵武扬、王海。因修志经费多被县政府挪用,加之其他原因,修志没有完成。写出初稿的只有杨琛的财赋志、建设志,蔡建邦的陇西金石采访录,王海的陇西大事记、同治丙寅殉难传、节义节烈、陇西方言志和志余(拾遗)。稿本各存家中,传抄本分存陇西县文化馆、陇西县志编纂委员会。

民国《陇西县志初稿》 稿本。民国37年(1948年);县长李作栋(会宁人)任期内,成立陇西县文献委员会(设县参议会内),聘请县参议会议长赵振业为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国光为编纂组长,李馞园为组员。写成《陇西县志初稿》。第一章自然环境十目,第二章社会经济十二目,第三章地方政府十六目,第四章乡土人文十三目,初稿本还没有详细核正,1949年8月陇西解放,稿本和所有资料都归中共陇西县委。1963年从县委文卷中仅找出前三本(止于第三章第三目),余均遗失。

1964年《陇西县志》 油印本。1963年1月23日陇西县人民委员会根据县人民代表大会议案,成立陇西县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程国萃(副县长),程调走后,4月由县长王志英继任,副主任委员汪伟(县委宣传部长)、苟少五(卫生局长),委员26人。1963年2至7月拟定目录,第一编总纪二章,第二编地理二篇八章,第三编反动统治与革命斗争(或作政治)八章,第四编社会经济八章,第五编教育、文化、卫生三章,第六编民生二章,第七编人物,第八编丛录三章。《刘祖写成《建置沿革》、《纪事》上、下初稿;戴璞写成《灾变》、《金石》、《著述》初稿和《陇西方志辑要》稿本(均为油印本)。1964年7月底文教局通知停修,资料清交封存,工作人员回原单位。

回顾过去,陇西自明代开始创修地方志,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其间,府、县志各修过6次,现存刻印本只有康熙《巩昌府志》和乾隆《陇西县志》。清乾隆《陇西县志》修成后,迄今260年间4次修志,都没有完整成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了盛世修志的大好局面,《陇西县志》始得问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