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送死,慎终追远,是为人子的天职,家庭的大事。旧时的丧葬仪式,视家庭景况而作安排。一般仪式是祖父母或父母逝世后,给穿好衣着,先行拜香,用升子装满粮食,如亡人70多岁,就在粮食上摆80个纸钱,长子身披红衣点一炷香,磕一个头,便插在一个纸钱方孔内,如此直到拜完,才抬尸体停灵床,大家在大门外烧纸,设置灵堂,前悬灵帐、伴灵纸,同时请阴阳出殃状,择定安葬日期,隔夜或第三日夜孝子亲视含殓。开吊前一日出讣闻,开吊日在灵前搭“礓䃰”。(木板搭的矮平台),上设香案,供吊宾烧香跪拜之用。孝子穿戴孝服,成服出纸后跪礓䃰两旁。有的请乐队奏哀乐,道士和尚诵经超度亡灵一至二日不等;请礼傧举行书主(包括点主)礼(即为死者书立牌位),朝祖礼(即报告祖宗,有祠堂者为告庙礼)、安主礼(把死者的神主安放在灵堂),这些仪式可简可繁,也可合并省略,举行一次家祭礼或大礼(分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亲友吊丧时,送香纸,情重者还送挽幛挽联,悬挂灵堂内外。挽幛用绸缎做成,白或黄纸写悼词缝贴在幛上;挽联用白漂布做成,用蓝颜料直接把悼词写在挽联上。也有送钱的,叫作“送奠仪”,这种奠礼,或多或少,都是按“礼尚往来”方式行事。我家有事你送多少,你家有事我也送同样数目,似有共帮互助的意思。出殡时举行起柩礼、遣奠礼(灵柩放在丧脚上抬起后行的礼)、合墓礼(下葬时行的礼),这些仪式都很简单。出殡时,孝子要拉纤,路过至亲家门口,还要举行路祭。如讲排场,举行反魂时,在家书主后不点主。送葬时,十岁左右的孙子用盘子端上神主乘青围轿在灵前引导,下葬时灵柩抬悬在墓口,才行点主礼,叫悬棺点主。葬毕,由孙子抱神主上轿,两个孙子(或侄孙)在轿前左右执熏炉,孝子在轿两旁一手把轿,一手执香,女孝子在后,乐队前导,幛联次之,小乐队在轿前,护送到家才行安主礼。点主是把长子左中指针刺出血,新毛笔蘸血点在神主上,原写的“×××神王”的“王”字上加一点便成“主”。点主者一般要聘请县上或本乡著名文人绅士或行政官担任。这个仪式像今之追悼会上致悼词一样严肃。
各种祭礼仪式各不相同,但都要备祭文。大礼烦琐,今已不流行,一般只行家祭礼。
解放后,丧葬仪式、送礼习惯、酬谢宴客等大为简化。道士和尚诵经超度、乐队奏哀、礼傧赞礼等仪式,基本废除,但近年来已渐有不公开举行者。(www.xing528.com)
旧时父母逝世,孝子服孝三年,这期间不能穿红着绿,唱歌弹曲,头年穿麻布鞋,次年穿白鞋,三年满才穿青鞋。过春节不贴春联,新丧百日内每饭前必先烧香献饭。孝子上衣外套穿白褂。现在这一切已基本消失,一般只佩戴黑纱或黑纱上缀个“孝”字。亲友送葬者带白花。
给死人烧纸钱的迷信风气还在流行。过去有烧七七纸习俗,规定从死之日,每七天烧一次纸,称为“一七”、“二七”、“三七”……最后为“七七纸”,俗叫“断七纸”。到百天叫烧百天纸。以后每逢节日或亡人生辰忌辰都要献饭烧纸。特别三年纸节,往往举行较隆重的悼念,叫“烧三年纸”。亲属妇女还在烧纸时放声哭啼,表示怀念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