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朝威:陇西人,洞庭君的弟弟,救回龙女并成眷属

李朝威:陇西人,洞庭君的弟弟,救回龙女并成眷属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朝威 陇西人。洞庭君的弟弟钱塘君性刚烈,杀仇家,救回龙女,并要将龙女嫁给柳毅,毅俨然拒绝。后毅连丧二妻,迁居金陵,再娶冒充范阳卢氏的龙女,有情人终成眷属。元和中为江淮从事,后解职归长安。生五男三女,男授官,女聘于王族后。因与檀萝国交战失败,公主又死,被国王罢官遣送出郭。生平见清钱谦益编选的《列朝诗集》丁集第七《金山人銮小传》。有令134首,套数24套。诗文散见于县志中。

李朝威:陇西人,洞庭君的弟弟,救回龙女并成眷属

封 衡 字君达,号青牛道士陇西人。终生入山采药。后还乡里,精医术,有人来问病,就把腰间竹管药送给他们,服药后病立时痊愈。汉献帝建安间,曹操招引四方术士,衡与华佗、左慈等16人应召。曹问养性法,衡大略对答说:“身体勿过于疲劳;饭食要去肥腻,少吃酸碱;减少思虑,不以喜怒伤神;除嗜欲,远色情;春夏宣泄泻,秋冬宜闭藏。”曹照着实行颇有效。著有《容成养气术》、《灵宝卫生经》等。

董庭兰 陇西人,琴工,唐肃宗时为宰相房琯的门客。以善弹《胡笳》有名,弹琴技艺高绝一时。《神奇秘谱》称庭兰“善为沈家声,祝家声,以琴写胡笳声,为大小胡笳。”诗人高适写有《别董大》七绝一首,内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名句。李颀写有《听董大弹胡笳弄兼语房给事》古诗一首,对董的技艺作了有声有色的描述。清吴之珽有“善琴韵、感鬼神”的评语。

李朝威 陇西人。生平事迹无考,唐代中期著名传奇作家。他的作品,今存两篇,即《柳毅传》和《柳参军传》。《柳毅传》是唐传奇的代表作之一,该传对后来演绎故事影响甚大,根据它而另编成故事者颇不乏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唐人传奇留遗不少。而后来煊赫如是者,惟《莺莺传》及李朝威《柳毅传》而已。”《柳毅传》记毅上京考试落第,归湘滨途中道经泾阳,遇一牧羊女子言是龙女,因婆家虐待,被舅姑及婿赶到荒郊牧羊。托毅寄书于其父洞庭龙君。洞庭君的弟弟钱塘君性刚烈,杀仇家,救回龙女,并要将龙女嫁给柳毅,毅俨然拒绝。后毅连丧二妻,迁居金陵,再娶冒充范阳卢氏的龙女,有情人终成眷属。元朝人尚仲贤作《洞庭湖柳毅传书》,李好古作《沙门岛张生煮海》,明朝人黄说仲的《龙策记》、清初李渔的《蜃中楼》等以及现代神话电影《柳毅传书》、戏剧《张羽煮海》、《龙女牧羊》都系依据这篇传奇编成的。陇西文化广场:“龙女牧羊”石膏塑像,取意于此。

李公佐(约770~850) 字颛蒙,陇西人。举进士。元和中为江淮从事,后解职归长安会昌初,又任扬府录事参军。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因受株连又罢官,不久即逝。公佐是唐传奇作家中影响很大的一个,传奇小说今存四篇,其中以《南柯太守传》最为著名。该传写广陵郡淳于棼梦中去“大槐安国”拜驸马,出任南柯太守,守郡30载,深受百姓爱戴。生五男三女,男授官,女聘于王族后。因与檀萝国交战失败,公主又死,被国王罢官遣送出郭。醒后,忆梦中事恍若度了一生。其立意与《枕中记》同。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据此创作《南柯记》,传播最广。其次为《谢小娥传》,作品叙述商人之女谢小娥为父为夫报仇的故事。唐李复言撰《续玄怪录》,明小说家凌濛初撰《初刻拍案惊奇》中都有对这一故事的演述;清初王夫之又据此写成杂剧《龙舟会》。李公佐的另两篇作品,《庐江冯媪》描写极简略,《古岳渎经》创造了一个神猿形象,给《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塑造孙悟空以直接启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评“然传奇诸作者中,有特有关系者二人:其一,所作不多而影响甚大,名亦甚盛者曰元稹。其二,多所著作,影响亦甚大而名不甚彰者曰李公佐。”

李复言(775~833) 名谅,以字行,陇西人。26岁时与白居易同登进士。初任同州澄城(今陕西中部)县尉,30岁左右结识了立志革新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在王叔文手下先任盐铁巡官。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春被保荐当谏官。但仅几个月革新失败,复言也即罢了谏职。32岁到37岁6年间,当过三任县令,两任州官,能体恤老百姓。穆宗即位,复言以“能吏”优授寿州(今安徽寿县)刺史,后又调苏州、汝州(今河南临汝)刺史。作了多年外郡地方官之后,文宗太和初年(827年),复言53岁时,内调长安任大理卿。太和三年(829年)七月命为京兆尹,只一年,又外调桂、管观察使,太和五年(831年)二月升任岭南节度使,太和七年(833年)59岁死于任所。他的政治生涯大体上是在“永贞革新”和“甘露之变”这两次锋芒指向宦官集团的政潮中度过的,因此未能大展其志。他的文学事业,主要是传奇小说的创作,结集为《续玄怪录》,传本残损,《太平广记》中仅收存34篇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有影响的作者。当时与元稹、白居易为友,多有酬唱的诗作,白誉为“蜀笺写出篇篇好”,可惜多未问世。

金 銮 生卒年不详,字在衡,号白屿,巩昌府陇西县人。早年曾从胡缵宗学文,后随父宦游,万历间侨居南京。这时年龄已长,家道中落,就转而学诗。在衡性格豪爽,好游历,喜结交。精通音律,每当喝酒喝得高兴的时候,就唱起曲子来,美妙动听的歌声,使得在座的人都很叹服。他没有取得功名,没有作过官,以布衣终身,卒年90岁。生平见清钱谦益编选的《列朝诗集》丁集第七《金山人銮小传》。

他的作品,原名《徙倚轩集》。诗作在明代诗史上有一定地位,《金白屿集》一卷,后来刊入《盛明百家诗》后编,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上说:“他的诗,风流宛转,得江左清华之致。”请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中说:“白门(南京别名)诗家……诸金之中,吾必以在衡为巨擘。其五七言近体,风情朗润。譬诸觓角灵犀,近之,游尘尽辟矣。至若‘明月照人千里共,凉风吹面五更多’,尤为警策。”清陈田《明诗纪事》中说:“山人诗,清圆浏亮,无当时叫嚣之习。”金銮在散曲方面的成就更在诗之上,《萧爽斋乐府》二卷,刊入《诵芬室丛刊》初编和《饮虹 所刻曲》。有令134首,套数24套。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说:“南都自徐髯仙(徐霖)后,惟金在衡最为知音,善填词,其嘲调小曲极妙,每诵一篇,令人绝倒。”他生活在明王朝由盛而衰的时代,阅历了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现实,再结合自己的处境,方能写出佳作嘲讽小曲,成为明曲家中负有盛誉的作者。

杨 恩 字用卿,号凤池,陇西人。万历进士。授户部主事,监理通州(今河北通县)仓库事务。母丧服满起用后,再补户部主事,当时军务紧急,督粮山海关。博学能做文章,因有足疾归里,闭户著述。著有《渭滨》、《草堂》、《元亭》三稿和《农谈乐府》等。居家时关心地方文献,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修《巩昌府志》,评者认为文笔质朴而能反映实际。诗文散见于县志中。所作《拾菜》、《纳粮户》、《蕨根行》等古诗都真实地反映出明末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实况。

王予望(1606~1686) 原名家柱,字胜用,巩昌府陇西县城钟灵池巷人。29岁时曾遭冤狱。以《冤辩》一文被上司所赏识而得释,因而改名菏泽,明亡后改名予望,后来又改了望,又号绣佛头陀。清世祖顺治五年(1648年)43岁时,由岷庠选为拔贡,任过京官,在北京写《癸巳腊月都门又春》诗。约在50岁前后,任福建同安县知县,为官有政声。1659年郑成功攻入南京,1661年镇守台湾,而1660年是顺治十七年庚子,由其诗《庚子闽中清明日游梵天寺》看,他这时正在闽中,或对郑的行动寄予希望。其他尚有《闽中吟》、《过仙霞岭》、《过虞姬墓》、《湖上雨》、《襄阳界立冬见粉蝶》等记述漫游江南行踪的诗作。

予望抱一世才,搏通经籍,尤其喜读《国策》、六朝书,写文章以翻案见意,所著《雪秦》、《千古恨》、《洗玉环》诸篇受到好古的人欣赏;诗作天分特高,生气欲飞;书法楷师钟太傅并仿王廙,行草摹颜鲁公《争座位》,心领神会,更出其上,纵横驰骋,独成一家,求之者视如拱璧。66岁时在陇干(今静宁县)写《陇干六月尽》诗,当时是静宁州王州牧幕宾。一日宾朋宴集,适有越中客,颇自负,目空座中人,座宾各出佳扇,请二客挥笔,越中先生方吮毫抽思,未及伸纸,而予望振腕挥洒,顷刻挥就数十扇,词墨双美,就像胸有成竹,毫不费力。座上宾无不叹为快手笔,越客倾心佩服,终于和他订为知交。后不怕年老,曾长期奔走于秦州、固原州、平远镇、太原、石岭关(在今山西阳曲县界)、栗亭(在今徽、成县一带)、三原店、六盘山及岷州、渭源间,皆有诗作以写其意,但并非寻山问水而徒劳。81岁卒。所著《风雅堂诗文集》、《一笑册》、《小萤冷集》多散失。墨迹《蝴蝶石题词》、木刻楹联、字画均存陇西文化馆,《宝塔寺漫赋辛丑二月》、《石镜山房剪葡萄叶以疏风》、《过黄河入蒲州道值重阳》、《读史至褒姒不好笑》、《读周子无极说》等诗文手稿及《重修天竺寺碑》尚存。另天水麦积山存木刻匾对,甘肃省图书馆存长轴复制品。

杨 庆(1621~1704) 字宪伯,一字有庆,初号理斋,继号潜斋,又自称雍野逸民,陇西县城万寿街人。崇祯秀才。生平笃学,凡经史诗书典章文物,莫不探索研究。10岁能通音律声韵,了解经书大义。14岁应试,文章很出色。15至21岁,先后读书于天竺寺、仁寿山,并开始著作。51岁时为考证礼乐制度,曾出游齐、鲁、燕、晋等地,得读私家藏书,增广见闻,造诣更深。至93岁逝世止,终年口不停吟,手不停披,孜孜学业,著述终身。为人胸怀坦荡,处事合乎规矩,孝敬父母,丧葬以礼,兄弟先后逝世,视侄如子。两次拾金皆奉还失主,毫不苟且。三次举乡饮宾,皆坚辞不接受。巡抚拟请授太常博士,也竖辞。清世祖顺治十年(1653年)部令监司兴屯,有人主张括地加租,以求升赏,诸官集议。他听到此事,即出面力陈利害,坚持不可加租,官府遂作罢论,而素常足迹从不登公门。圣祖康熙四十年(1701年),陇西遭灾荒,他追述明知府乔迁高救荒善政,请祀名宦祠。因而,当时知府县令也仿照乔知府救荒办法,开仓赈救灾民,大大缓解了地方上的灾情。晚岁虽过九十,犹不拄拐杖,步履轻捷,精神矍铄,为完成《道源图书集》著述而奋笔不辍。集刚写成,告诉小儿会贞代为设宴,别各位老友故知,第二天沐浴,衣冠穿戴整齐,无病而卒。门首题“西京文献”匾,知县吕高培撰墓志,并题额:“耄而好学”。圣祖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提学修撰王云锦题祀乡贤。著书172卷。

吴之珽 字乾玉,号赤谷,陇西西街吴家巷人。康熙拔贡。历任江西婺源、江苏宝应、浙江秀水等县知县,有实惠在民的政绩。竭尽心力著述,作《蠹书》二篇,其友王懋竑称为通书。尤其喜好读史书,曾以陇西旧志零散,整理史传,搜辑散佚,作《襄武人物志》,为地方保存了史料,论者以为有良史才识。后客游静宁,当时静宁州知州是黄廷钰,协助编成《静宁州志》。之珽奋起于陇西,致力于文史,博览史籍,学识渊博,所著诗文散见于《诗文略》、《赤谷论书》和《搜珠集》、《二南遗音》。

张 渭 字南谷,陇西人。祖先务农为生,家贫,考入县学以后,依靠笔墨糊口,富户争聘教馆书。嘉庆道光年间,学使主持巩昌府考试,陇西考生诗文冠于其他属县,得力于南谷的传授。道光辛巳科中举人,以教谕官职注册,选任陕西甘泉县儒学10余年,教授生徒,始终不倦,甘泉文风大振。南谷品端学博,言语豁达,地方文人无不钦佩,武尚仁翰林、张敏行进士及通渭牛树梅按察使等求学时得他的教益甚深。(www.xing528.com)

杨凌霄(1841~1905) 字壤三,号九卿,陇西县城油盘巷人。幼年勤奋好学,19岁中秀才,同治五年随父到汉中,投入军营效力,草拟公文,管理档案。十月扶父柩回陇西。由优廪生举恩贡,以直隶州州判候选。不久因城防功加五品衔。在家设馆教生徒30年,对后生要求重器量和见识,以品行好为第一,教导有方,考课严格,生徒学业长进快。关心地方文献,全力采访、搜集乾隆后的遗文掌故,编纂成《陇西艺文集》四卷,《陇西被兵记》二卷,《续襄武人物志》一卷,为以后修志提供了大量信实的资料。志草经提学使叶昌炽浏览后,认为有益于后世,牌示褒奖,并送“襄武耆献”匾悬于门前。另著有《惜阴斋诗集》一卷,《文集》一卷。

宋 瑞 陇西菜子乡高崖村人。画师。年幼家贫,未读书。又因世居高崖村,号高崖老人。20岁左右始学绘画,在北关文昌宫(今职中)旁开画铺,装裱对联屏障。咸丰初年,由于画艺精工,为地方高级官吏所赏识,于是名盛一时。所作画意趣新颖,构思巧妙,不落描绘俗套,凡山水、人物、翎毛及花卉等等,无不特长,当时乡里上称为好画师,争相求画。墨迹在同治年间多被焚毁殆尽。

原 浃 字仲思,陇西德兴乡齐家营人。博学能文章,咸丰年间以优行士公举孝廉方正。家庭富足,生活极节俭,以奢华为耻。早年从师通渭乡贤牛树梅,深受教益,笃行实践,讲究礼让,循规蹈矩。不愿把家业当作私有物,经常积储义粮,救济孤寡,遇疫疾或荒年便施舍棺木,发放寒衣,得到乡民的赞誉。同治五年,避居四川,依牛树梅为幕僚10余年,后回家,在通渭马营镇教授生徒。陇西地方人士因县学乏人,向知府请求迎归主讲襄武书院,当时已70余岁,精神健旺,并应知府颜士璋的邀请,与杨凌霄等协力增修《巩昌府志》,未成。

陈邦彦 字士南,陇西水泉儿人。博学孝友,同治举人,任永昌教谕。教训生童以品行为先,文艺为次。某生以人命牵连,贿请邦彦关说,严厉拒绝。同治五年,邦彦扶母往莲峰避居,听到回兵逼近,即负母逃走,被回兵追上,邦彦把母亲放在身后。兵叱问:“身后何人?”答:“是我母。”兵要伤害,旁一兵说:“他是孝子,可勿杀。”于是幸免。后去甘谷蔡家寺教授生徒,那个地方的文人从来对诗赋字学不求甚解,邦彦诲人不倦,教导有方,使求学的人从基础上下功夫,从此甘谷岁科考试为邻县冠。以后回家主讲襄武书院时,对后学严格要求,为培养人才贡献余热。

张凌云(1847~1919) 字岩斋,陇西文峰镇人。同治岁贡生。聪敏敦厚,好学,长于诗文,兼通医理。常研读医书不倦,遇有疑难问题,便向名家请教,必求达到贯通而后止。清穆宗同治三年(1864年),他刚18岁,就随家人避居远乡王家咀山庄,每日前往羊马山采集草药,发现黄精甚多。这种药有润肺、益牌、补气、止咳、生津的功能。适逢连年荒乱,夏秋无收,村民挨饿断炊。他便向大家大讲黄精的好处,让其去采集充饥,因此存活者多,村民感服。后10余年,在东铺(文峰镇)开药铺,因精通医术,药到病除,家喻户晓,四方求医者门庭若市。对贫苦残弱的病人概不收费,并叮嘱继续来诊断,必以治愈为止。药铺命名“存心堂”。尤精妇幼科,治疑难病症,屡屡妙手回春。乡人祖辈相传,今犹称颂。各种验方印成《卫生集》,当时在陇西畅行,家家珍存。

刘炳青(1848~1921) 字书圃,陇西北关三元街人。幼时正值同治五年失城后,庐舍焚毁,家资荡尽,靠农耕自给,下地劳动歇息间挟卷就树荫阅读,深夜犹苦学至鸡鸣不辍。父死后,靠兰山、求古两书院发给的津贴维持生活并赖以养母。清德宗光绪十一年(1885年)选拔荐举,第二年联捷成进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江苏丹阳县知县,因年少时在家中干过农活,公余曾常临田间指导农民疏浚沟渠之方,旱涝有备,年年丰收。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丹阳遭大水,太平州地低洼,受灾甚重。上司主粜,炳青则主张散赈,认为急当治标。勤慎处理讼争,案无留牍,判案要求准确合乎实情,民无冤抑。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升道员。当时儿子思诚贤能,且已参与政事,就萧然引退,民不忍他离去,夹道哭泣送行。在江南吴县定居,住室命名为“退一步斋”,从简购置田庐,安闲生活于山水间,以作诗写字自娱。独喜好《孙过庭书谱》,林纾评为“用笔风落霓转,书名溢于东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崇明南汇有灾,以卖字画所得助赈,救活多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陇西遭灾荒,慨捐巨资助赈。后又为桑梓教育捐银1000两。再为丹阳县前任知县郑君母丧,助银使运灵枢回籍归葬。(林纾所写《家传》中有“一动于义,脱手巨金,一无吝色……所谓仁者恕己而及人”的赞语。)后旅居上海,74岁殁葬于吴县。所写乡贤懿行碑文,存旧《县志》中。

刘文炳(1859~1916) 字汝彪,陇西旗纛巷人。光绪举人。博闻强记,有文名,善写诗,兼长联对。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北京参与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运动,抗议中日《马关条约》,请求拒和、变法,文炳是甘肃举人在《请愿书》上签名的61人之一。另外甘肃举人李于楷草拟《请废〈马关条约〉呈文》签名的76人中也有他的名字。周景曾当巩昌知府时,汝彪为幕僚。光绪末年,先后任过甘谷书院、襄武书院山长,后书院改学堂,又在襄武学堂主教,同时参与编纂《续采陇西县志草》的工作。民国2年(1913年)田骏丰任甘肃财政司长,汝彪奉令短期去河西整理地方财政。民国5年2月(1916年3月)殁,年58岁。

王海(1888~1943) 原名永清,号半船,陇西县城种家巷人。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年12作《三国论》数千言。乡贤誉为有史馆才。17岁初试中秀才。19岁曾与王天柱在紫霄观文昌楼订《铺仁录》,互记功过,砥砺学业。宣统元年取得优贡。民国1年省议会成立,选为省议员,不久应各省议会联合会代表之约赴沪,参加孙中山组织的非常国会,会议讨袁事,即“二次革命讨袁之役”。事败后改名走北京转返家中。当时甘肃为袁的势力,洪宪帝制发生后,即闭门不闻政事。后曾任化平、庄浪县县长及甘肃省政府秘书主任等职。唯在庄浪任内有豪绅李钟泮依仗儿子势力私造枪械,练团聚财,民愤甚大。他敢于查究,意欲为民除害,将李钟泮管押,民团解散,枪马充公。但恶势力盘根错节,结果引起极大风波而被迫辞职,并且在兰州受到拘留赔偿枪马款的拖累。临洮张鸿汀谓有侠者气,黄陂刘觉岩以“不侮鳏寡,不畏强御”八字见许。从此对仕途冷淡,致力于学,诗作集成《梧桐百尺楼集》等,驰誉陇上,有不少反映时代面貌之作。《感事》、《登威远楼》、《苦役行》、《出门见饿殍载道》、《阅报》、《闻警》等皆明显的为忧国忧民的诗篇。并留心地方文献,搜检乡贤佚散撰写传略,编成《戊辰消夏录》、《双鲤堂文集》。与此同时,编有《陇西县志稿》四卷,尤其在甘肃混乱期间所目睹记述的《兰山见闻录》具有史料价值。工书法,联对堂屏,邑人视为珍宝。

赵振业(1902~1960) 字心柏,陇西县城东巷人。民国15年(1926年)毕业于兰州第一中学。毕业后八九年间,四处奔波,多时在军队里当军佐,仅先后在甘肃省立第五师范、宁夏中学做过短时期的教员。民国25年(1936年)任陇西东街小学校长。当时陇西仅有师范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没有普通中学。地方各界人士鉴于文化教育落后,都积极主张筹办初中,他是筹办人之一。建校筹备委员会组成后由他主持其事。按会议决定一面义卖公产,筹措经费;一面选定校址(原府文庙贡院),加速进行修建。即于民国26年(1937年)春暂借东小教室招收了预备班一班。同年9月15日奉甘肃省教育厅命令准予成立陇西县立初级中学,派赵振业为校长。建校伊始,经费和教师都有极大困难,他精心筹措,苦心经营,学校终于在困难中办起来了。6年间,他既当校长,又当教员,认真办学,始终如一。1943年的“九•一八”纪念大会上,因县长丁玺在讲话中辱骂教员为“狗教员”,赵当面提出质问,与会者都认为赵有维持教师尊严的硬骨头精神,结果集会哄散。会后学生上街游行,以示抗议,事态闹大,县长丁玺被调离,赵调为教育厅督学,离开了学校。一年之后又回县,在陇西中学兼课。1945年10月10日县参议会成立时选为副议长,1947年第二届议会改选为议长。1950年在秦安职业中学当语文教师,后在兰州女子师范当语文教师。1957年“反右”中被开除公职回家。他毕生好学,浏览史书,尤致力于搜集地方文献,抄录名人集著。后将所藏部分图书、抄本,捐赠陇西县文化馆。民国后期,陇西发生过两起舞弊事件(1940年侵吞大烟和1944年私分黄糜),当时曾引起轩然大波,部分当事人被拘押法办。他也卷入其中,遭到一般人的非议。

赵福海(1900~1964) 陇西北关人。演员。幼丧母,父出家,即寄养于外祖母家。私塾中念过几年书。十几岁时,因生活上困难很大,于是独去兰州老戏班学戏,拜兰州名艺人耿忠义为师,学艺刻苦认真。练就了秦腔武生的台步和武功等基本功。他特长演“二花脸”角色,如《火焰驹》中扮艾谦,有“活艾谦”之称,以及《取洛阳》中扮马武,《五岳图》中扮张奎,《血诏带》中扮曹操,《太湖城》中扮孙武子,《黄花山》中扮闻太师等等,都是他的拿手戏。人物表演个性突出,博得观众好评。尤其擅长脸谱,得秦腔正宗师传。但他发音不准,唱腔不够洪亮,不宜于演唱功戏,此为他的短处。一直参加兰州新兴剧社,是老艺人之一,对培养下一代做出不懈的努力,深受戏剧界后辈的尊敬。“四人帮”粉碎后,《甘肃日报》登载提倡继承老艺人的成就,他占有一定的地位。

樊 燿(1923~1984) 字中光,陇西县城南街人。西北工学院电机工程系毕业,中共党员。毕业后至1964年10余年中,先后任西北电业管理局及西安电业处电务科、供电科副科长、电网管理所副所长、西安供电局副总工程师、陕西关中供电局总工程师、西北电管局供用电处处长。1965年调甘肃省兰州电业局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留任副总工程师,继任甘肃省水电局总工程师、省电力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并兼任黄河上中游水量调度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甘肃省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高级工程师等职。

他毕生尽力于陕、甘两省电力事业发展,1958年为确保工人的人身安全,总结归纳了“帽、带、线、检、验、慢”六字要求;为预防设备事故,归纳了“早、准、狠、严、预、勤”六字要求,两个“六字经”一直成为电业部门遵循的条律。1965年以前,兰州电压等级有6千伏、10千伏、35千伏、110千伏等,结构零乱。燿到兰后,首先提出简化电压等级,在兰州市取掉6千伏、35千伏两种电压等级,在小城镇取掉6千伏,兰州即形成了22万伏的“蛛网架”环形安全供电,在布局结构、技术基础上起了奠基作用。70年代初,全省农电事业大发展,他指导并亲自参加了全省的农电规划和建设。陇西县北川35千伏农用输电线路是他亲临现场,确定出线间隔而建成的。对家乡电力事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水利方面也多所擘画,成绩显著。积极主持黄河上中游水量调度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预防水患,得到水电部好评。原先宁、内蒙古、甘、陕、豫五省,常在发电与灌溉、防汛、防凌和水库蓄水等问题上发生矛盾,他及时妥善地会商处理,使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他患高血压病,但仍坚持工作,1984年1月19日在全省电力工作会议上,病发猝然晕倒,经抢救无效,于是日下午5时逝世,终年60岁。甘肃省电力局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甘肃省经委宣读了“以一个普通党员应有的品德,坚持原则,光明磊落,鞠躬尽瘁,把自己的一切和毕生精力贡献给了电力工业,是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的悼词,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送“功及河套”,西安送“功垂陕甘,光耀西北”等挽幛,以寄哀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