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构
1954年城关区妇幼保健站成立,农村有9个接生站,全县有助产士2人,接生员30人。1956年3月,改城关区妇幼保健站为县妇幼保健站,有妇幼保健员3人。到1957年8月,全县已有接生站38个。1963年县妇幼保健站和县防疫站合并为县防疫保健站。1966年又并入县医院。1974年1月,恢复陇西县妇幼保健站,有职工3人。1979年7月,乡卫生院设妇幼专职人员18人。1981年3月,妇幼站和卫生局联建大楼落成,妇幼站建筑面积479平方米。3月8日,妇幼站始设门诊,有儿科、妇科和4个医技室。乡设防疫保健小组。1985年底,全站有职工16人。
二、新法接生
1952年开始推广新法接生,在城关成立6个接生站,马河成立1个接生站,训练接生员19人,改造旧接生婆9人,重点在城关地区开展新法接生。1953年,县妇女联合会和县卫生科组织工作队下乡,开展新法接生宣传和新法接生工作。1954年全县有助产士2人,接生员30人,新法接生477人。1955年训练接生员116人,新法接生672人。城关地区新法接生率达83.3%。1956年全县成立接生站38个,接生小组51个,有接生员435人。当年省防疫二队11人来陇西文峰、云田等地重点开展新法接生,帮助训练接生员12人。1957年后,全县开展普及新法接生,各级卫生院逐步配备妇产科医生、助产士,生产大队有接生员,共装备产包120个。1965年全县组织9个医疗队深入边远山区,训练接生人员108人。新法接生基本普及,控制了新生儿破伤风及产褥热等疾病,保护了母婴健康。1974~1982年未发生产褥热病,1979年免费接生,1981年后接生实行收费,1985年全县新法接生率为89.2%。
三、儿童保健(www.xing528.com)
解放前,儿童预防接种仅为牛痘苗1种。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关怀儿童的健康成长,接种扩增为痘苗、卡介苗、白喉菌苗、麻疹疫苗、百日咳菌苗、霍乱菌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等11种。1979年完成初生至12岁儿童的计划免疫建卡,实行计划免疫。1952年春季全县免费普种牛痘,至1964年累计种痘19.83万人。1966~1976年每隔6年普种一次,天花消灭。1954、1957、1963年三年白喉接种共3.16万人。1968年使用麻疹疫苗,为儿童免疫,1976年开展卡介苗普种,共接种5万人份。1974年开始接种流脑疫苗3.9万人份。1984年给4万名2个月至7岁儿童投服小儿麻痹糖丸,预防小儿麻痹症。
50年代初,每年对少年儿童疾病进行查治。1955年体检儿童875人。1979年“六一”儿童节,为一部分儿童免费驱蛔虫,县妇幼保健站用2000元购买驱蛔药品,发放给公社卫生院,对1~7岁儿童投服。县幼儿园从建园起就建立健全了包括个人卫生晨检,幼儿生活管理,定期健康检查,传染病隔离等卫生保健制度。1982年对1091名独生子女进行免费体格检查(农村的54名独生子女进行了复查,患儿免费治疗)。1985年对碧岩、首阳、三台、昌谷、宏伟、福星、种和、权家湾、南安、高塄、云田、通安驿等12个乡的31名独生子女(一胎绝育)通过体检建立了档案,一般疾病免费治疗。“六一”节前后对县幼儿园和安家门幼儿园的362名儿童进行健康检查,查出患病儿童161人,患病率为44.4%,及时进行了对症治疗。是年全县儿童健康体格检查,受检9406人。
四、妇女保健
1953年推行妇女“四期”(月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保健,农村妇女在“四期”安排农活时,“经期调干不调湿,孕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1959~1961年生活困难时期,浮肿、干瘦、闭经、子宫脱垂等病严重,1962年患病者8502人,经多方诊治,至1964年未愈者尚有87人。1974年开始,全县先后开展妇女病的普查及防治,至1985年共普查7.36万人,患病者2.38万人,治疗1.03万人,治愈5045人,治愈率年平均为4.9%。1978年“四期”保健增为“五期”,即增加更年期保健。1979年乡卫生院均设防保专职人员,生产大队有赤脚医生,县社队三级保健网基本健全。加强对孕妇的检查登记、产期保健、接生、计划生育。城镇落实了女职工产假、哺乳的时间。1982年3月16日开始执行甘肃省人民政府“凡晚育者产假延长到100天,在产假期领到独生子女证的产假延长到150天”的规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