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陇西县解放后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出土文物的珍贵遗存

陇西县解放后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出土文物的珍贵遗存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解放后,陇西县人民和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文物的保护、征集工作。文化层距地表2米左右。暴露遗迹有灰坑、陶片、住屋白灰面等,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出土文物有石刀、石斧、网坠、短褶长矛蚌、磨光器、陶钵、尖底罐等,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出土文物有灰陶鬲、盆、罐、骨、石器等,为西周文化遗存。1981年5月12日,陇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陇西县解放后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出土文物的珍贵遗存

陇西地处渭河上游,早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繁衍、生息。从已发现的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及从遗址中采集的标本、出土文物等考证,陇西劳动人民随着自然的变迁,历史的推移,在生产、生活中遗留在陇西县地上、地下的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古石刻,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解放后,陇西县人民和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文物的保护、征集工作。1951、1957、1963、1981年4次组织人员对省、县级保护文物普查,成立保护小组,建立档案,划定保护范围,设立保护标志。1963、1981年有5处被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有14处被陇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从1958年开始,地、县先后4次拨款7.7万元,对威远楼、保昌楼、文峰塔进行维修加固、油漆彩绘,使古建筑重放光彩。

一、古遗址

梁家坪遗址 位于首阳乡渭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东至小鸭儿沟,西至麻家门沙沟,北至台地边沿,南至南川渠。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文化层距地表2米左右。暴露遗物有灰层、陶片、石刀、石斧等。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1963年2月11日,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暖泉山遗址 位于文峰乡渭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东临暖泉沟,西至鄂窑沟,北至台地边沿,南至石家梁腰。南北长450米,东西宽400米。文化层距地表0.5~1米,厚1~1.5米。暴露遗迹有灰坑、陶片、住屋白灰面等,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1963年2月11日,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家屲遗址 位于双泉乡癿羊口村渭河北岸的山坡地带。东北至癿羊口村,南临渭河,西接山顶土堡。东西长250米,南北宽100米,文化层厚度0.1~0.5米。暴露遗迹有灰层、灰坑、陶片、石刀、石斧等,为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遗存。1981年5月12日,陇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吕家坪遗址 位于首阳乡三十里铺村渭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东临背屲沟,西至吕家坪庄,南接阳屲山,北接台地边沿。东西长120米,南北宽150米,文化层深0.5~1米,厚度0.1~0.3米。暴露遗迹有灰层、灰坑、陶片、石刀、石斧等。出土文物有石杵、尖底彩陶瓶(造型美观,彩绘精致,为甘肃彩陶中的典型器物,藏省博物馆),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1981年5月12日,陇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堡子坪遗址 位于渭河乡西二十里铺村渭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北至台地边沿,西至柯寨庄,东至堡子坪庄,南至秦青道山根。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50米,文化层深度1米左右,暴露遗迹有灰层、灰坑、陶片、石器、住屋白灰面等。出土文物有石刀、石斧、网坠、短褶长矛蚌、磨光器、陶钵、尖底罐等,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1981年5月12日,陇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包家坪遗址 位于三台乡寨子村渭河北岸山坡地带。西临枲马沟,南界王家沟,东接建军山,北至寨子下村。东西长600米,南北宽250米,文化层深度0.5~1.2米,厚度0.1~0.5米。暴露遗迹有灰层、住屋白灰面、石器、陶片、制陶窑址等,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1981年5月12日,陇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河滩遗址 位于陇西县县城西郊西河西北面的一级台地上。台地高20米,上5米为黄土堆积,下15米为冲积沙层。遗址南临西河,北至台地边沿,西接西北铝加工厂,东至李家坪村。东西宽300米,南北长400米,文化层深0.5米左右。暴露遗迹有灰层、灰色绳纹陶片。出土文物有灰陶鬲、盆、罐、骨、石器等,为西周文化遗存。1963年2月11日,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城遗址 位于福星乡马莲岘至鱼家咀,长约7公里。陇西境内古长城是由渭源县郑家坪村段家岔进入陇西德兴乡阴山,经福星、高塄、云田、渭阳,从和平乡的砂川里入通渭县四罗坪。遗迹沿梁傍崖,蜿蜒起伏,断断续续,沟坡地带经多年水蚀风剥,痕迹消失,沿山梁地带遗迹较明显,马莲岘到鱼家咀俗称长城梁,为战国时代筑的秦长城遗址。残垣夯土层厚约8~10厘米,平均高度1.3米,两侧有壕沟,共宽50米,暴露遗物有绳纹瓦、砖、盆、罐等残片。198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古建筑

威远楼 位于大城中心。北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以渭州地修筑古渭砦后,韩琦筹划边防时,于砦东一里处的东北坊建一谯楼,名曰威远楼,取威震远方之意。孟卜诗有“韩公安抚来秦风,威远楼筑在渭滨,凭眺自看西土月,旌旗已靖朔方尘”之句。何时移建城中无考。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年),制铜壶滴漏及更鼓置于其上,在夜间击鼓报更,俗称鼓楼。明太祖洪武年间,将楼改建为五楹,更名为“雄镇楼”。高悬“巩昌雄镇”、“声闻四达”巨匾(至今存留)。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楼将倾圮,便扩建为今存的木架三层楼。道光十六年(1836年),又加修葺。并将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所铸铜钟,移置楼上,击之声闻四达10余里,俗名钟鼓楼。解放前,因无人管理,楼砖堞、门窗、楼梯,多已腐朽毁坏。1958~1981年,县政府组织人力,先后四次维修,雕梁画栋,丹青彩绘,焕然一新,为陇西一雄伟建筑。逢年过节,游客可登楼眺远,鸟瞰县城全貌。1963年2月11日,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普陀寺大殿 位于县城北关东堡子,建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当时有比丘无达(俗称卢和尚)沿途募化朝拜普陀山(在浙江定海县东海中),以募资奉请檀木雕刻释迦牟尼、韦驮、关公、观音佛像四尊,肩挑跋涉数千里,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抵陇西翊秦门(何家城门)内,担行不动,无法西行,就栖止于此。康熙七年当地胡姓施舍土地,众庶集资建寺,寺门向东,额题“补陀西院”(俗称普陀寺),大殿坐西向东,宽13米,进深12米,高10米,斗拱32朵,歇山屋顶,飞檐翘角,构造精美。1981年5月12日,陇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府隍庙抱厦 位于今城关粮油供应站。初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同治被毁后又加重建。现存的抱厦坐北向南,宽11.85米,进深11.5米,高7.5米,卷棚式歇山顶,飞檐翘角,24朵斗拱。其内斜梁挑担,雕花滴垂,独具匠心。1981年5月12日,陇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峰塔 位于文峰镇渭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是一座直径4米,高34米的七级八角楼阁式实心砖塔。1981年5月12日,陇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县人民政府拨款维修,翻瓦塔顶,填补裂缝,加铁箍4圈(1~4层),混凝土浇灌塔基。

头天门牌坊 位于县城北关头天门巷。东西方向,三开间,中间宽3.5米,通宽6.6米,进深4.5米,高7米,中间上部为五朵六部斗拱组成,悬山式屋顶。1981年5月12日,陇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极宫(祖师庙) 位于北关下街路西头天门巷内,明万历五年(1577年)知县李汝相倡导筹资创建。清顺治五年(1648年)部分建筑物被毁于米喇印兵火。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吕高培任知县时,曾于任内在北天第一门上悬有“仰弥高”竖匾额。同治五年(1866年)庙又毁,清末及民初又陆续增建一新。原庙院外建筑物有北天第一门、北天第二门、北天第三门,庙院内前部有戏台和5座楼,后部有庙宇建筑群并5座假山,所谓“前五楼,后五山”。现“五楼”、北天第二门、北天第三门均已毁没,3座假山夷为平地,只存有大小殿宇11座,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假山2座(原样未动)。1958年改建四中时,将全部庙宇简易改修,拆去前墙换上门窗,抽换部分梁柱(平梁换为人字架)后,作为教室和办公室使用。建筑物主体屋架和屋顶、屋脊砖雕等,均仍完整保存。此为现仅存的一处庙宇建筑群。1981年5月12日,陇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成殿 即府文庙大殿,位于今陇西一中。见于碑记最早是:重修于元惠宗至元元年(1335年),明清两代屡加修葺,同治五年全毁于火。清光绪五年(1879年),由本地匠师采用莲峰山木料,两年建成大成殿。殿宽22米,进深18米,高12米,为歇山顶,檐下斗拱36朵,建造精美,高大雄伟。1981年5月12日,陇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棂星门 即县文庙牌坊,位于今陇西师范附小。据碑记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重修,同治五年全毁于火。现存棂星门是光绪九年(1883年)重建,坐西向东,宽11米,进深3米,高8米,歇山顶,四柱通天,结构精巧,美观大方。1981年5月12日,陇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昌楼 位于渭河北河浦山岘口。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八月十八日,由巩昌知府颜士璋筹划,本地木匠莫长泰、泥工蔡全福、画工李元等修建,为三层木楼,长宽各10米,高14米,一、二楼楼檐为四角形,三楼为八角攒顶式屋顶,共有廊柱32根,斗拱52朵,棂栏巧秀,飞檐翼然。1981年5月12日,陇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古墓葬

南宋王德将军墓 位于首阳乡董家堡村槐家坪庄南600米处。有墓堆、墓碑、墓群。70年代兴修农田水利中毁,为衣冠冢。

南宋古墓 位于县城南门外南山腰。1952年出土,墓主人李泽,系巩居民,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五月安葬,为八角攒顶式砖室夫妇合葬墓。

元墓群 位于县城西郊,1964年5月,西北铝加工厂建筑施工中发掘出古墓8座,均为八角攒顶式砖砌单室墓,大部分早被破坏,仅出士部分铜镜、瓷碗、五谷仓、灯台、碗座等随葬品(出土文物藏省博物馆)。墓群中以八号墓最为完整,灵牌刻有“巩昌管军千户之灵”。

四、古金石

宋钟 铸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移置于威远楼。钟高2米,直径1.33米,重约4000公斤,绕一围四格内有“皇帝圣寿万岁”“法轮常转”“重臣千秋”“国泰民安”18个大字。题名“六宅使权发遣通远军事刘戒、朝散郎通判通远军事孙俣”,“住持圣寿院主僧体源,匠人卜志诚”,“施主崔政等”。现仍存威远楼。

铁象 一对,存威远楼,系清代所铸。象身长0.82米,宽0.56米,座高12厘米,通高0.42米。象背和座周铸有万字、花草图案,铁象在座上屈肢而卧,双齿锋露,长鼻向侧弯转,大耳低垂,眼帘微息,体形丰腴健美

汪公神道碑 位于县城南门外大碑院内。树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碑高2.8米,宽1.4米,厚0.4米。碑面刻有“大元故资德大夫中书左丞行陕西四川中书省贞肃汪公神道之碑”。1981年5月12日,陇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保护文物。(www.xing528.com)

五、馆藏文物

解放后,县文化馆挖掘征集到大量出土和散存民间的文物,一部分送交省博物馆鉴定、陈列,馆藏1582件。陶、瓷器317件,石器107件,金属器669件,骨木器34件,书面270件,丝绸14件,石刻24件,其他147件。

文物中,新石器时代的双耳彩陶罐,口径21厘米、高32.5厘米,为泥质红陶,耳部有附加堆文,腹部和口部饰旋涡纹黑彩,笔画流畅,线条秀丽,粗细相间,疏密得体,体现了马家窑文化类型的高度艺术水平。战国铜剑,柄长9厘米,剑长34.5厘米,宽4厘米,为黄铜锻造,至今双刃锋利,再现了当时冶金和武器制造技术的高度发展。汉代陶房,为细泥陶质,由正庭、角楼、侧室三部分组成。正庭为悬山屋顶,檐下有斗拱、门、窗,门扉半掩;角楼为正方,屋顶为四角正檐攒顶式,檐下有斗拱、门、窗,造型精巧;侧庭也为悬山屋顶,门扉敞开,附陶鸡、陶狗,为汉代新兴地主庄园的缩影。唐代陶马,高35.5厘米,为细泥红陶,造型体格肥硕,筋骨健壮,昂首耸耳,若惊欲奔,神采俊美,栩栩如生。清康熙年间的蝴蝶石,高0.52厘米,宽0.38厘米,厚0.16厘米,石质甚粗,色乳黄,正面有褐色微突斑纹,下横处如一叶扁舟,左上部状如桅杆,又似古木槎牙,右上方有一褐色斑纹,宛如蝴蝶翩跹,为王予望书斋清供奇石。

新石器时代的锛、斧、刀、磨光器、骨锥、彩陶罐、瓶、钵、壶,周代的鬲,汉代的铜釜,唐代海兽葡萄,宋代群仙赴会、柳毅传书、八仙过海、八卦和亚字等图纹铜镜,元代的石刻汪公神道碑,明代的朝笏,清代的檀木雕像。书画中北宋朱熹的字屏,元代赵孟頫《饮马图》,明代仇英仕女图》等均为珍贵文物。

周代陶鬲

明代金首饰

八仙庆寿镜

尖底陶罐(马家窑文化)

清代瓷瓶

汉代铜釜

战国铜剑

六、革命故址

董家门 位于昌谷乡。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北上抗日,进入陇西后,整休41天,在今昌谷乡元阁村董家门南50米的山神庙外墙上书写了“共产党是领导全国民众抗日的政党,一切真正抗日反蒋的人们都来参加共产党”,“卖国头子蒋介石,是中国民众军队的唯一敌人,打倒蒋介石,中国才不亡于日本”的标语至今尚存,清晰可辨。1981年5月12日,陇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董家门革命故址

中共陇渭支部成立会址 位于云田乡马家山。1946年冬,中国共产党甘肃省工作委员会相继派高健君、牙含章和万良才到陇右地区开展党的工作。1947年2月,在云田乡马家山倾清洁家中成立陇右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国共产党陇渭支部。1985年7月1日,中共陇西县委、陇西县人民政府特制“中共陇渭支部成立会址”纪念匾,悬挂在当时支部成立的地方。

中共陇渭工委成立会址位于双泉乡坡坡屲。1947年年底,原中共陇渭支部遵照中共甘肃工委决定,在坡坡屲原治业家中宣布成立中国共产党陇渭工作委员会。1985年7月1日,中共陇西县委、陇西县人民政府特制“中共陇渭工委成立会址”纪念匾,悬挂在当时陇渭工委成立的地方。

中共陇右工委成立会址 位于首阳乡菜子坪。1948年12月,中共陇渭工委按照中共甘肃工委的决定,在首阳镇菜子坪陈子俊家成立中共陇右工委。1985年7月1日,中共陇西县委、陇西县人民政府特制“中共陇右工委成立会址”纪念匾,悬挂在当时中共陇右工委成立的地方。

陇右游击司令部址 1949年8月4日,中国共产党陇右工委遵照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1949年4月21日发出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文峰镇小湾邸建邦家召开会议,决定成立陇右游击司令部。8日,工委将陇西、渭源、临洮等地前来参加游击队的近200名中共地下党员和起义的国民党官兵,集中在文峰鄂窑沟王发元家的场上,宣布了中共陇右工委关于成立陇右游击司令部的决定。1985年7月1日,中共陇西县委、陇西县人民政府特制“陇右工委决定成立陇右游击司令部址”和“陇右游击司令部宣布成立地址”纪念匾,分别悬挂在决定成立和宣布成立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