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书发行
民国9年(1920年),陇西人牟仲阳、王敬斋、徐廉泉等集资在东街兴办陇右书局。民国22年(1933年),马兴吾开办大兴书局。民国24年(1935年),赵克义开办忠义书局。至解放前一直未设过官办的书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1年4月28日成立甘肃省新华书店陇西支店,有经理1人,工作人员2人。1953年支店内确定1人专管漳县图书发行,并在渭源县设图书门市部。1957、1968年分别在文峰、西郊设图书门市部。1969年县支店更名为陇西县新华书店。1984年增设首阳图书门市部。1985年县新华书店配备经理、副经理各1人,有工作人员18人,下设县城、文峰、西郊、首阳4个门市部。
清朝时,陇西各私塾所用四书、五经及《三字经》等,均靠商人从西安运到陇西,由几家药铺代销。民国时期,小学课本由大兴书局代售,中学、师范所需课本均由校方向兰州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直接订购。
解放后,图书发行从无到有,发行量由小到大,发行办法可分为:店内发行、基层供销社网点发行、流动发行和个体户发行。50年代初期,就有个别供销社代售少量图书。1965年县人民委员会在文化工作安排中,要求图书发行加强同供销社挂钩,设立发行网点。陆续有菜子、云田、首阳等供销社设文化文具门市部,销售图书和文化用具。1970年发展为10个供销社发行网点,1978年发展为21个。据1974~1979年供销社发行图书统计,6年发行量为58.61万册,销售额为13.05万元,占同期全县总发行量的9.8%。流动发行,自建店至1983年,先后确定1~5人为流动发行人员,以各地中心学校为图书发行点,由书店发行人员定期送书到点,巡回发行。从1970年开始,学校开学前设立课本发行点,至1985年共设有文峰、城关、首阳、云田、福星、通安驿、渭阳、权家湾等8个课本发行点。店内发行,解放初各类图书,发行正常,“文化大革命”中,古典文学作品被视为“四旧”下架封存,重点发行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1970~1976年,7年共发行马列著作、《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毛主席像63万多册(张),销售收入35.9万多元,年平均发行量为9万多册(张)。1970年发行量高达16.12万册(张),当时家家贴毛主席像,户户有毛主席书。1978年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大批被封禁的图书发行量激增,除国营书店发行图书外,春节前增设20多个个体发行摊点。为满足社会图书发行的需求,书店在县城两个门市部设立领袖著作、社会科学、大中专教材、外国文学、古典文学、历史地理、现代文学、文学艺术、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医药卫生、文化教育、儿童读物、中小学课本、图片等15个专柜(架)。1985年全店图书总发行144.77万册,销售额达63.51万元。发行量和销售额较1978年分别增长63.21%和183.2%。1969年开始,店内还兼营漳县、岷县、宕昌、渭源4县的中转业务,仅1985年中转图书量达1.35万件。(www.xing528.com)
陇西县图书发行一览表
续表
二、图书阅览
民国5年(1916年)劝学所内设阅报室,开展图书阅览。民国17年(1928年),在县政府教育局内设图书馆。民国26年(1937年),图书馆移交陇西县立初级中学管理。解放初未设图书馆。1958年10月16日成立陇西县图书馆(地址腰门街),配备工作人员3人,有藏书1300多册。1959年图书馆并入县文化馆,图书阅览业务由文化馆办理。1978年恢复图书馆,馆内有藏书4.2万册,报纸46种、杂志236种,儿童读物1000多册。开辟成人、儿童2个阅览室,每天定时开放,供人阅览。还向农村发放20个流动图书箱。至1985年流动借阅图书2.4万册次。陇西师范、一中、二中、陇师附小等中、小学图书馆(阅览室)课外开放借阅图书,供师生阅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