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民业余教育
民国12年(1923年),县城设立阅报所及讲演所。民国23年(1934年)设立民众教育馆,先后开办识字班、民众学校、夜校等。但因经费不足,学生普遍贫困,为时不久即停办。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民业余教育,确定3名专职干部抓扫盲。1951年县委提出土改工作组到哪里,就把冬学办到哪里,至1952年底全县办起夜校366个,冬学231处,建立读报组1067个,参加学习的农民达5.32万人,占当时总人口的30%。1953年,开始创办常年民校,各村社依照“要加强冬学、民校工作,逐步扫除青壮年农民中的文盲。全县上冬学的人数要达到1.1万人,力争600人达到脱盲标准;上常年民校的人数要达到4000人,力争400人脱盲,240人达到小学毕业程度”的指示,大办民校,青壮年争先恐后识字学文化。
1958年“大跃进”中,掀起“全民办教育”热潮,建立了乡、社、队三级文化网。全县办起20所综合农民业余技术学校,设21个班,有学生453人。全县参加民校学习的文盲、半文盲达6.1万人,占文盲总数的88.8%。
1963年,县人民委员会在转发《关于今冬明春在全县开展农民业余教育的安排意见》中提出,要把农民业余教育当作提高农民群众政治、文化、技术水平和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重要途径,分别举办识字班、夜校、高小班,采取“闲时多学、忙时少学、大忙放假、假后复学”的原则,加快扫盲步伐。县统一培训业余教师332人,耕读教师317人,解决业余学校师资。1965年又培训耕读教师205人。教材为甘肃师范大学编印的《农民识字课本》。
“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民业余教育被政治学习所代替。1972年62所民校开办,组织读报识字班1182个。1973年各队以共青团、民兵、妇女组织为主办夜校,学习《农民识字课本》,结合学政治、学理论、学科学。(www.xing528.com)
1980年召开全县工农业余教育会,会后大部分公社成立了工农教育委员会。1981年全县农民业余教育会议确定三台公社菜子大队为扫盲点。文教局为18个公社培训了扫盲教师,扫盲在全县农村相继开展。
二、职工文化教育
1953年,根据在职干部文化程度低且差异大的实际,县、区分别成立职工学习委员会,将干部分编为理论班和文化班。理论班分中级组和初级组,以学习理论为主;文化班以学文化、业务知识为主。50年代中期到“文化大革命”,主要为与工作相适应的自学、函授学习。
1978年,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后,各级普遍重视智力投资、人才开发。县及部分工厂开办电视大学教学班。1979年9月,西北铝加工厂开办电大教学班,初招1个班22人,至1985年共招生102人。1980年县电视大学成立,分设党政管理干部基础、会计、机械工程、工业企业管理、汉语、文学、法律等专业科目,到1985年,有31人参加学习结业,取得大专文凭。1983年9月,陇西有色冶金机械厂开办电大班,至1985年共招收会计、基建工程学员54人。
1981年成立县职工教育领导小组,1982年改为陇西县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下设职工教育办公室。主要抓职工初中文化补课和初等技术补课。1981年全县文化补课对象1636人,至1983年补课合格123人,1984年合格率达43.5%,1985年补课合格率达86.7%。技术补课对象471人,1984年补课451人,合格率达54.4%,1985年合格率达95.7%。1985年职工参加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160人,60人被高等院校录取,53人被电视大学录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