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朝陇西县志修订本:清代绿营兵及其演变

清朝陇西县志修订本:清代绿营兵及其演变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朝政权建立后,由于八旗兵力不敷分配,难以维护统治,便招募汉人建立绿营兵,屯戍全国各地。清世祖顺治二年,始制陕、甘绿营,设立临巩镇,置总兵官驻临洮。陇西县的汛地仍为明代的汛地,分6路,共14处。光绪年间,巩昌游击营有步兵68名,守兵152名,马11匹,属河州镇总兵所辖。后改编绿营为防军,实行标、营、队的编制。

清朝陇西县志修订本:清代绿营兵及其演变

清朝政权建立后,由于八旗兵力不敷分配,难以维护统治,便招募汉人建立绿营兵(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而得名),屯戍全国各地。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始制陕、甘绿营,设立临巩镇,置总兵官驻临洮。顺治六年(1649年)移驻巩昌,隶属川陕总督(后改为陕甘总督),总兵下置游击5员,守备5员,千总l0员,把总20员,分左,右,前、后、中5营(每营有马兵、步兵各1000名),分驻巩昌、临洮2府各州县。顺治十六年(1659年),移巩昌镇总兵官驻西宁,改为西宁镇总兵。同时移驻西宁协副将于巩昌,改为巩昌协,所辖巩昌营,有守备1员,千总2员,把总4员,马步兵1000名,分防陇西宁远、安定、通渭、漳5县汛地。在陇西县的东、南、西、北及西南、西北6路共有防汛地14处。圣祖康熙元年(1662年),巩昌协副将移驻西安,裁马兵300名,步兵200名,只留兵500名,千总1员,把总2员,改设为巩昌游击营,由游击统之,隶属西宁镇总兵官统辖。康熙九年(1670年),将会宁县的防汛地并隶巩昌游击营,从此,巩昌游击营便分防6县。康熙十四年(1675年),增加官兵,新设副将1员,守备l员,千总2员,把总4员,兵1200名(内马、步各半),仍分防6汛地。高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将巩昌游击营改归固原镇总兵官统辖。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固原镇总兵官移驻河州(今临夏县),改为河州镇总兵官以后,巩昌营归固原提督统辖。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又将巩昌游击营改归洮岷协副将管辖,同时也归河州镇总兵官统辖。至仁宗嘉庆十四年(1809年),改巩昌游击营直隶河州镇总兵管辖。

巩昌游击营营制规定:有游击1员(游击署即今印刷厂址),千总l员(千总署即今幼儿园址),马战兵200名,马212匹(官坐马在内),步战兵100名,步守兵200名,分防6县汛地。陇西县的汛地仍为明代的汛地,分6路,共14处。在城内有民壮、守门伙夫、守垛兵夫及兵器库,北郊有演武教场。

县境内在警备方面设有:

三关:赤山关,在城东10里;药铺关,在城南20里;后川关,在城北30里。

五隘:沙湾口隘,在城东40里;截道口隘,在城南;深安沟(即马海沟)隘,在城北10里;乌龙沟隘,在城北30里;锦布峪隘,在北50里。

四堡:赤亭堡,在西20里;科羊堡,在西30里;白土坡堡,在西40里;荆河岩堡,在西60里。为防战乱匪患,四乡群众自筑小堡,计东区有27堡,南区34堡,西区40堡,北区20堡,共121堡,堡均命名,多为同治光绪间所筑。(www.xing528.com)

四砦:宋坂坡砦,在南30里;汪家衙砦,在西70里;石门砦,在西90里(西二砦现属渭源境);榆木砦,在北30里。

三镇:首阳镇,北二十里铺镇,锦布峪镇。

六墩:赤山墩,在东5里;烽火台,在东10里;仁寿墩,在城南;北山墩(即邢家墩);岳家墩;乌龙墩。

光绪年间,巩昌游击营有步兵68名,守兵152名,马11匹,属河州镇总兵所辖。后改编绿营为防军(留镇地方的军队),实行标、营、队的编制。以后各提镇所统辖的军队,均用驻在地名,改称巡防。陇西属于河州镇标巡防后旗步队的驻防区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