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底,在东区第四乡(今文峰镇)试办成立第一个乡农民协会。
1950年筹备成立陇西县农民协会。7个区先后成立区农民协会,各配备脱产干部1人,各乡也相继建立乡农会组织,以“人联人,心连心”的方法发展农会会员。1951年1月减租工作开始时,全县48个乡除城关区东大街尚未成立农会外,其余乡(街)均成立了农会组织。自然村每12~15户成立1个农会小组,共建立农会小组486个,发展农会会员8048人(女会员79人)。农会会员的成分组成为贫农5127人,雇农1255人,中农1466人,地主3人,富农115人,其他82人。减租工作开始后,各乡普遍整顿了农会组织,重新进行登记审查,并大量发展会员,进一步健全农会组织。减租中全县新发展会员1.38万人(女会员2366人)。农会组织整顿中,清洗了混入农会的地富分子及坏分子后,全县农会会员达2.15万人(女会员2429人),会员占全县总人口的12.7%;贫雇农会员占会员总数的78.6%。1951年10月土改开始前,全县农会会员已发展到2.9万人,土改开始后,各乡农会组织动员会员积极投入打击封建势力和保卫胜利果实的斗争。凡乡政府开展运动和布置工作任务均依靠农民代表会议,各级农会组织有一定的权力,有力地维护了贫雇农和中农的利益,入会者显著增多,农会组织日趋壮大。1952年全县农会会员发展到5.85万人,女会员占会员的44.4%。土改前各级农会干部为2764人,其中党员90人,团员24人。土地改革运动中,农会组织经过整顿,清洗了248人,落选266人,新选拔1984人,土改后共有4198人担任各级农会干部,其中党员88人,团员42人。
1952年后半年开始,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建立了新的政权组织和生产体制,曾在完成土地改革、支援革命战争、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起过重大作用的各级农会组织,胜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www.xing528.com)
1964年开始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贯彻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中农,改造地富分子的阶级路线,树立贫、下中农的阶级优势,推动农村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生产队、大队、公社三级分别建立了贫协小组、贫协委员会,由贫协会会员民主选举出组长、副组长,委员、主任、副主任若干人,办理会员吸收、参与同级管理体制有关生产、生活等事宜的讨论研究。1965年1月11日~20日,全县召开了第一次贫农、下中农代表大会,有331名代表参加。大会选举成立了陇西县贫农、下中农协会筹备委员会,选出委员15人,房俊峰任主任委员,李秉政任副主任委员。同时选出出席省贫农、下中农代表会议的代表35名。县贫协在县委设常驻机构,配备工作人员2~4人。1973年9月10日~16日,全县第二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500人,列席24人。经代表大会充分协商,民主选举,县委常委会议讨论批准,陇西县贫下中农协会第二届委员会由31人组成。常务委员会由马海富、王得寿、王玉莲、汪藏锐、汪潭府、常永福、杨学俭、李发祥、祁金秀、刘平平、刘桂芳等11人组成;马海富任主任,王得寿、王玉莲任副主任。会议还选出了出席定西地区贫下中农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69人。
1983年体制改革中取消贫协各级组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