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陇西县志修订本:体制演进与商业融合

陇西县志修订本:体制演进与商业融合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和商业结为一体,以商业形式出现,如糕点、酱醋、烧酒等。纤维纺织厂退为大集体的纺织合作工厂,恢复了木器社、城关、文峰缝纫社、五金社、农具社、制鞋社。

陇西县志修订本:体制演进与商业融合

一、私营工业

民国29年(1940年)11月有襄武、南安镇两个纺织社,私人集股,生产土布。民国33、35年(1944、1946年)有延华毛织厂和益民工厂,均为私人集股办厂,人力操作,设备简陋,产品有限,民国37年(1948年)停办。

二、个体手工业

解放前,本县个体手工业经营有4种形式,一是独家经营,前店后场,自产自销,如铁器、铜器、银器、麻绳烟丝。二是和商业结为一体,以商业形式出现,如糕点、酱醋、烧酒等。三是单纯加工,如裁缝、洗染、裱糊、弹花等。四是农民兼营手工业,如木匠、泥瓦匠、石匠等。据民国38年(1949年)对技能人员统计,全县手工业为烟丝、酿酒、腌肉、首饰、制革、染业、制履、铁工、木工、泥瓦工、麻绳、成衣、竹木、铜工等14个行业。产品销路较广,资本较多的为烟丝、酿酒、腌肉、麻绳4个行业。解放后,对手工业采取保护扶持发展的方针,1949年全县有手工业者680户,分布于县城和文峰、首阳、菜子、马河等主要集镇,年产值33.46万元。1952年发展到768户,年产值50.19万元。1953年后引导个体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1957年建立起手工业合作社(组)19个,产值32.35万元。1958年大多数转为地方国营工业,保留个体手工业者36人。

三、公私合营工业

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956年,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国家采取赎买政策,通过派驻公方代表,清产核资,定股定息,对私营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更新生产设备,增强集体能力,发展生产,建立公私合营企业1个,职工19人。总产值44.61万元,最高年份达70万元。

四、国营工业(www.xing528.com)

始于1958年,公私合营烟丝厂转为国营企业,农具社、木器社、皮革社、麻绳社、翻砂社、修配社、砖瓦社、弹花组、粉丝组等手工业合作社(组)升级过渡为农具厂、机械厂、砖瓦厂、被服厂、纤维纺织厂、副食品加工厂等,新办火药厂、玻璃厂、化工厂、石料厂、面粉厂、印刷厂、芒硝厂、热电厂、汽车修理厂、造纸厂、酒精厂共17个工厂,从业人员900余人,年产值136.07万元。但芒硝厂、汽修厂、造纸厂等因操之过急,资金短缺,尚未建成即“下马”。

1962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纤维纺织厂、被服厂和农具厂的木器、五金修理退回手工业合作组织,砖瓦厂、化工厂、石料厂、玻璃厂停办。保留农具厂、印刷厂、面粉厂、食品厂、烟丝厂,职工缩编为363人。因经营管理改善,生产稳定增长,当年总产值147.17万元,比1958年的136.07万元增长8.2%。1963年总产值117.34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4.4%。1966年后,国营西北铝加工厂、陇西有色冶金机械厂等中央、省、县属企业纷纷建立。至1985年底,国营企业发展到13个,固定资产原值2.29亿元(其中,县属8个,固定资产原值1182.9万元),工业总产值1.43亿元(其中县属企业1360.6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9.9%,净产3973.5万元(其中县属企业288.8万元)。国营经济真正处于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发挥着振兴陇西经济的主体作用。

五、集体工业

1951年县益民麻绳合作社成立,有社员100余人,是陇西第一个当时称为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合作组织。1954年,弹花组、文具组、翻砂组、粉丝组、皮毛社、被服社、木器社、铁器社等8个手工业合作社(组)相继建立,社员300余人,年产值1.12万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对手工业进行全行业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全县基本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1957年年底,共建立起手工业合作社、厂19个,分布城关、文峰、首阳、菜子、马河、云田等主要集镇,从业人员583人,股金5.76万元,年产值34.58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9.2%。集体工业和个体手工业比较,集体工业占了绝对优势

1958年“大跃进”中,取消集体工业,向国营工业过渡。木器社转为农具厂,农具社、修配社合并为县机械厂,麻绳社、弹花组合并为县纤维纺织厂,文峰砖瓦合作工厂转为县砖瓦厂,城关缝纫社、制鞋社合并成立县被服厂,文峰、首阳、菜子、马河、通安等集镇的农具合作社下放当地人民公社,改为公社农具厂。1959年县农具厂、机械厂合并为农机厂。到1960年,菜子、首阳、通安、马河农具厂全部停办。1962~1963年,贯彻中央《手工业三十五条》,手工业集体经济获得新生。纤维纺织厂退为大集体的纺织合作工厂,恢复了木器社、城关、文峰缝纫社、五金社、农具社、制鞋社。1963年木器生产合作社扩展为包括泥瓦工在内的修建合作社,从业人员100余人。1964年复办城关、文峰、首阳、菜子、马河、通安农具社。到1967年全县手工业合作社(厂)共11个,从业300余人,年产值79.77万元。

1970年,在不改变企业经济性质的前提下,县修建合作社改称县建筑公司,城关纺织合作工厂同文峰缝纫社、文峰农具社合并成立县综合厂,其他各社亦一律改为厂。1975年新建县地毯编织厂、县铝灰冶炼厂。1976年4月复将首阳、菜子、通安、马河4个手工业合作社划属当地人民公社,转为社办工业。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集体工业健康发展,到1980年县属7个集体工厂职工2664人,年总产值162.84万元,完成建筑安装工作量461.16万元。1981年5月铝灰冶炼厂停办,1985年成立县金属冶炼厂。至1985年年底,县属集体企业7个,从业人员2599人,总产值162万元,净产值43.1万元,完成建筑安装工作量405.26万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