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规定“清明”为植树节。民国18年(1929年),国民政府改定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植树节的一天,政府机关职员、学校师生在指定的下河浦村渭河南岸(时称中山林)和西门外西河岸植树。树苗来源部分取自官树,部分由各乡捐献,多为杨柳栽子。
解放后,坚持“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造营并举”的林业生产方针,大搞群众性的造林活动。30多年中,本县造林经历了发展、破坏、停滞、发展的过程。土改后至1957年,林权稳定,林业发展较快。1953年造林6062亩,1957年达到87094亩,年均参加造林人数11.5万人次以上。1958~1962年,随林权属人民公社所有,大办食堂,大炼钢铁,林木被大量砍伐,造林停止。1968~1972年,年造林面积不足万亩,最少的1971年仅造林5193亩。在割“私有尾巴”时,私人树木再次收归集体,林木继续遭到砍伐。1973年后,又呈发展趋势。年造林均在万亩以上,四旁植树200多万株。1982年造林26966亩,1984年造林达38894亩,1985年造林高达72889亩,四旁植树266.89万株。其造林方式有:
1.集体营造 林带建设,1976年开始营造福星林带。从马河乡杨营村起至渭河乡渭北村止,全长52公里,经马河、种和、福星、高塄、渭河5个乡14个行政村。福星林带支带,从种和乡的杨寨村起到渭河乡渭北村止,全长38公里,经种和、德兴、柯寨、渭河4个乡15个行政村,到渭河乡渭北村与福星林带汇合。全林带造林16511亩,330多万株,占规划面积33750亩的48.9%,成椽材33.4万株,价值约76.7万元。1979年营造陇马林带,从三台乡三台村起至永吉乡草滩村止,经三台、和平、永吉3个乡9个行政村,全长35公里,造林2007亩,主要树种为杨树。1982年营造黄鼠湾梁林带,从渭阳乡山庄村起至宏伟乡齐心村止,经渭阳、权家湾、宏伟3个乡11个行政村,全长50公里,造林10363亩,占规划面积13200亩的78.5%,主要树种为沙棘。
2.社队林场 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集体开始造林,苗木或由县苗圃提供,或自产(主要为本地杨、柳树栽子),自己组织劳力在本队沟、坡栽植,林权归社队。1965年后学习陕西陇县经验,大办社队林场,群众造林,专人管护。队办林场,1972年有336个,1975年982个,1979年690个。至1981年,全县有公社办林场15个,专业人员63人,经营面积13551亩,造林9503亩。大队办林场148个,专业人员251人,经营面积52124亩,造林33530亩。生产队办林场396个,专业人员337人,经营面积52652亩,造林36655亩。1981年后均承包到户。
3.个人营造 四旁植树,群众有传统习惯。以用材林为主,间有少数风景林,庭院则多植经济林。1970年四旁植树268.32万株,1974~1978年保持在300万株以上。(www.xing528.com)
1981年农业实行大包干到户责任制后,调动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1983~1984年,“三荒”(荒山、荒坡、荒沟)地造林4.02万亩,占已划面积的1.5%。1985年有造林重点户2046户,造林6026亩。专业户300户,造林4507亩。
国营造林有县水土保持站(地点河浦山)和仁寿山公园,分别于1958、1984年开始营造,至1985年,造林面积1500余亩。
解放30多年来,造林花了很大代价,但因干旱少雨,管理不善,成林面积少。1985年林业资源普查,保存林地面积为23.07万亩,保存率仅占历年造林面积的23%,保存率为定西地区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较低的县。但也涌现出了一些好的典型。1954年在云田乡张家岔建立治理造林点,共有5个自然村,采用培地埂、修梯田、打水窖、挖涝池、开水平沟、营造林综合治理保持水土,至1957年造林2500亩,零星植树1.4万余株,同年12月获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做好水土保持,改变干旱面貌”奖旗一面。种和乡川儿村郭家湾社群众在李松林的带动下,1952年始,30多年坚持治理绿化狼尾沟,已有造林保存面积249亩,各种用材林4万多株,其中4000株已成材,各种果树面积6亩,已结果获收益。昌谷乡越胜村小寨子社贾兴汉造林保存面积22亩,5300株,成檩、椽材560株,价值1.3万元。1983年省委、省人民政府给予“造林先进生产者”的奖励,成为兴林致富的榜样。1983~1985年,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县级机关干部治理高台山,完成整地1800余亩,造林面积1716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