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农民向有育苗习惯,特别是对经济树苗的培育尤为精细。北山的接杏,渭河川区的化心、金瓶等,富有地方特色。
民国时期在中山公园(今县委后院)内设县苗圃,育苗15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3月正式建立县苗圃,地点在东门外飞机场、南门外及东三十里铺,面积共580多亩,培育苗木供本地造林,以育用材林为主。1953年育苗300亩。1956年,发动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育苗,当年育苗8160亩,其中,集体7710亩。1957年发展到37758亩,其中,国营510亩,集体37248亩。1959年,苗圃地部分被社队、机关单位占用,育苗面积下降到280亩。至1964年,集体、国营育苗减少为360亩。先后育苗的树种共20余种,以白榆、臭椿、中国槐、杏、核桃、花椒为主。年出圃60余万株。
1965年后,施行以社队育苗为主和“自采、自育、自造”的“三自”方针,就地育苗,就地造林。县苗圃年均出圃苗木90万~150万株。其种类有:油松、侧柏、中国槐、龙爪槐、洋槐、榆树、臭椿、各种杨树,复叶槭、白蜡、苹果、梨、花椒、杏、桑等。60年代后期县苗圃以培育果树苗为主。1971年从河南、北京、江苏等地引进各种速生杨树80多个新品种,县苗圃建立杨树品种试验地,后改为杨树新品种采穗圃,育60亩,品种达110个。
70年代,社、队育苗发展较快,多依托社、队林场育苗。最多的1974年7215亩,最少的1978年1280亩。国营育苗稳定在150亩左右。1985年县林业局从江苏省泗阳县引进黑杨派6个无性系和西马鲁易沙共8个新品种试验,经4个月观察比当地的杨树树干高25%,粗130%。(www.xing528.com)
1981年后,个人育苗有较快发展,出现了一批专业户、重点户。1982~1985年累计育苗1.09万亩,出圃苗木1116万株。1984年高达4674亩,专业户233户,育苗697亩,重点户371户,育苗582亩。
本县历年采种限于乡土树种,有桃、杏、洋槐、臭椿、榆树和杨、柳插条。国家收购,无偿调拨给社、队进行直播造林或育苗。1965年动员全县中、小学生利用假日收集乔、灌木树籽3800多斤,1966年收集4000多斤。“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1970~1972年每年收购酸梨籽2000多斤,山定籽1000多斤,从天水调入洋槐籽2.1万斤,酸梨籽和山定籽曾调拨靖远、会宁、通渭和外省、市。1974~1983年,年收购洋槐籽7000~10000斤,柠条籽3000~5000斤。1981年起增购酸刺籽3000斤左右。1983~1985年,全国各地青少年支援本县的树籽共12.02万斤。
陇西县历年育苗统计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