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历史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证实,新石器时代,陇西大部被森林覆盖,人们以畜牧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当时的诗歌也描写“车马田狩”之事。春秋时,森林广布于渭河上游南北诸山和山下丘陵。秦汉移民屯垦戍边,由牧变农,森林破坏,但仍“大山乔木,茂林荫翳”。《汉书·地理志》记:“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屋。”汉末晋、隋,农耕区缩小,毁林停止,植被恢复,板屋之风方兴未艾。隋炀帝去河西曾大猎于陇西森林。唐代中期,因森林庇护,水草丰美而置陇右郡牧监。宋太祖建隆年间(公元962年前后),秦州设专门采伐森林的采造务,于陇西、通渭境内之山地“辟地数百里,建堡据要害,戍卒三百人,岁获大木万本,以给京师”。清乾隆后,人口剧增,毁林开荒,南北丘陵梁峁沟壑区的残败次生林砍伐殆尽,桦林山、崛头山森林也被破坏成残败次生林。清末,渭河南岸林木茂密,有直径过米的大树。科羊河、西河、南河、锁峪河、蓼西河、曲家沟、枲麻沟等河沟两岸,树木丛生,南乡地区沿沟、后山乔灌交错,绿树成荫,偏岔小沟也多有官树滩和私人树滩。民国时期,林木继遭破坏,除渭南各河谷道有一些人工林,桦林山、建军山有少量残败次生林外,渭北的天然植被已不复存在,成为干山秃岭、缺林少草的干旱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大力植树造林,至1985年年底,有林地面积18.92万亩。其中,天然林1.22万亩,人工林17.7万亩。用材林16082亩,防护林28875亩,经济林980亩,灌木林4839亩,薪炭林930亩,疏林3010亩,未成林地134514亩。四旁植树1243.49万株,折合4.1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4.97万立方米。平均生长率10.3%,年可产材27378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4%。(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