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 构
1965年11月7日成立县多种经营领导小组,隶属县人民委员会。1975年3月4日设县革命委员会多种经营办公室,配备主任、副主任各1人。1977年3月31日更名为财贸办公室,1978年2月27日撤销,复成立多种经营办公室。1981年10月14日,撤销多种经营办公室,成立县多种经营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财贸的两名副县长分别兼任组长、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984年1月14日,改多种经营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县多种经营管理站,同年4月11日又撤销,成立县发展商品生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二、生 产
陇西县有发展种植、养殖和工副业等多种经营生产的有利条件。60年代初,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多种经营生产发展较快。70年代,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多种经营生产被视为“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很大限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解放后多种经营生产发展的最好时期。
油料 以胡麻为主,多种在土地较宽裕的山区,为山区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1965年产值168.48万元,1985年产值约183.46万元。油菜,60年代前零星种植,1970年始,沿川大面积推广,1982年产值为58.87万元,为70年代末农民重要经济收入。
大麻 种植历史悠久,为本县之特产。明、清时即有生产,枲麻沟因种大麻而得名,民国时期渐发展至渭河水川区。50~60年代,呈发展趋势,为渭河川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播种面积一般约万亩左右。70年代面积减少,1978年仅种4800多亩。80年代又有回升。但由于有化纤产品代替,其发展受到影响。1985年面积5311亩,产值约122.5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3.3%。
药材 有人工种植、野生两种。人工种植的主要是党参、当归。1964年引进试种党参成功,全县均种。1965~1970年播种300~700亩,1971年播种1469亩,1975~1981年播种1万亩左右,亩产100~150斤,每斤价1~2元,成为陇西多种经营种植业上的拳头产品。70年代曾一度出现农民春天栽党参、秋天挖党参、冬天卖党参的繁忙景象。1976年收购总额366.6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4.43%。1982年党参的市场价格上升为每斤5元左右,由于搞活和放宽经济政策,大都运销广州、海南岛等东南沿海地区,部分销往成都、新疆、河北、安徽等地。党参自引种以来,为繁荣地方经济和增加收入起了很大作用。仅据首阳、双泉、柯寨、德兴等乡调查,1980年以来农民盖新房、置家具所需资金,95%是种党参、贩运党参的收入,首阳乡大多数个体工商户也多以党参收入为经营资本。农民收入增加,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84年种植高达6.33万亩,户均近1亩,总产1055万斤。国家收购有限,市场饱和,价格下跌,每斤价0.3~0.8元,实践证明,全县播种以1~2万亩为宜。党归,50年代初始种。主要分布在雪山、菜子、碧岩、宝凤等乡。1965年后逐年扩大,70年代为南山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县医药公司收购年报载:1971年收购总额为22万元,1979年收购总额为42.39万元,收购最低的1976年也为7万多元。1980年产值147.84万元。野生药材,本县群众采集的共40多种,主要有柴胡、黄芩、地骨皮、甘草、秦艽等,年收购值约20万元。据县医药公司收购年报,1976年中药材收购总额为676.55万元,占农、副业产值的26.1%。1984年,多种经营办公室、县医药公司等单位从外地引进黄芪、红芪、桔梗、贝母、生地、杜仲等10多个品种,经培育种植成功,唯红芪见效快,收益好,1985年亩产值在700元左右。
蔬菜 解放前,以自食为主,兼营少量商品菜。解放后,商品蔬菜生产逐年发展,品种增加。1980年农业实行大包干到户责任制后,城关、文峰、三台、渭河、首阳等川水地区的农民大力发展商品蔬菜生产。投入市场的大宗蔬菜有大葱、韭菜、白菜、辣子、茄子、萝卜、菜瓜、包菜、胡萝卜等,小宗蔬菜有菠菜、芹菜、黄瓜、豆角等19个品种,年产商品菜约7000万斤,产值100多万元,占农业产值的0.18%。其中大葱、包菜、大白菜,除满足本县城乡人民和部分邻县的用菜外,还远销甘肃陇南、青海、宁夏等地。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的有韭菜、黄瓜、西红柿、菜花等10多个品种。1984年大棚韭菜面积62亩,亩产5000斤,亩收入1800多元,总收入11万多元,经济效益较露天种植提高4~5倍。
花卉 品种繁多,资源丰富。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栽培花卉除供观赏外,部分转向商品生产。1985年全县有花卉专业户、重点户100多户,经营550多个品种,经营好的户收入2000~4000元。西北铝加工厂、陇西机务段、工务段、县人民政府、县苗圃等7个单位先后办起了花圃,专门从事花卉的引进、培育、繁殖、经销。
药材、大麻面积、亩产、总产表
续表(www.xing528.com)
经济园林 主要是果树,花椒树次之。1971年产果品80多万斤。1982年产600多万斤,产值约60万元,占林业产值的40%。投入市场的主要品种有苹果、桃、杏、梨、核桃、花椒等。苹果多产于首阳、渭河、城关、文峰等地,桃主要产区为三台乡的八盘、乔家门。云田、通安驿、马河等地产的杏,个大,脯厚,味脆而香甜,除供天兰铁路来往列车旅客食用外,还运销青海、兰州等地。1985年园林产值52.75万元,占林业产值的13.9%。
除养大家畜、猪、羊、鸡、兔(详见畜牧业章)外,另有:
蜂 养殖历史长,数量不多,品种单一,竹篾背斗抹泥固应喂养。70年代后,逐渐发展新品种,以中蜂为主,意蜂较少,并使用木质蜂箱选蜜源点放养。蜂蜜产量1970年前无统计,1972年1.15万斤,1976年2.62万斤,1981年4.05万斤,1985年养蜂5335群,产蜜6.4万斤。
鱼 1973年开始,先后在碧岩、首阳、城关、文峰、三台公社建起鱼池,共有水面68亩。首阳鱼池水面最大,为54亩。投放鲤、鲫、草等种鱼苗,1979年开始产鱼出售,1982年出售鱼苗10万尾。
貂 1981年8月,城关公社五一大队社员王自力从陕西户县买回黑色水貂8只,从连云港买来13只喂养,后繁殖12只,出售收入1400多元。1982年底,全县养貂户发展为13户,养貂103只,养艾虎31只。
蚯蚓 1984年开始,城关、文峰、渭河、碧岩、昌谷、柯寨、双泉、三台、菜子等乡的46户群众,养蚯蚓18.84万条,1985年增加到74户,养殖44.15万条。
工副业
经营历史长,品种较多。面粉、油品加工和建材、建筑业详见乡镇企业章,另有:
作坊 主要有粉坊,加工淀粉、粉条;豆腐坊,加工豆腐、豆干、豆酱;糕点作坊,加工各种糕点、蛋卷、蛋糕等;饮料加工,有汽水、冰棍等。多集中于县城,文峰、首阳次之。
熟食业 历史悠久,做法精细,种类较多,风味独具,闻名遐迩。四乡和邻县来客进城,总要按自己口味品尝。品种详见社会编第四章第二节。
生活、生产资料加工业 永吉、宝凤、雪山,菜子,碧岩等乡群众,用嫩柳、柠条、毛竹编制各种筐子、大小背斗、竹席、竹筛,木制器具除加工生产犁头、粪斗、木勺、木箱、桌、椅、凳、柜外,尚有沙发、立柜、高低柜、梳妆台、书柜、床头等。新式家具为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欢迎,为80年代初期木制品加工的主要产品。铸造锻打和镔铁制品主要有火炉、犁铧、铁锹、铁铲、镰刀、斧头、铡刀、菜刀、铁勺、铁叉、铁桶、烟筒等30多种,火炉、犁铧由县农副公司组织内用外销。陶器为传统生产,主要集中在首阳乡南门外,有10多户烧制。1979年以前主要产品为瓦盆、瓦罐,大小共10多种。1980年后,多产各种花盆,行销县内外。制陶个体户年收入均在1000元以上。爆竹制作是70年代兴起的一项家庭手工业,初为城关东巷队蹇姓、贾姓的3户社员从甘谷引进,以做小炮、中炮为主,后发展到大炮、双响、起火等5个品种。1985年东巷村发展到100多户,年产值最高农户可达2000元,般为1000元,最少的也有200~300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