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春,秦、陇大旱。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34年),陇西遭旱致灾,民大饥,流者相望。
安帝永初五年(111年),陇西、安定(今镇原)连年遭旱,饥荒。
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年)五月,雍、凉、秦三州旱(此时陇西郡襄武、首阳和南安郡䝠道、中陶隶属秦州)。
惠帝元康七年(297年),秦、雍二州大旱。
北魏文成帝太安五年(459年),秦、雍两州旱,禾歉收。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夏,秦、陇饥。
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西北诸路旱。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六月癸卯,以临洮、巩昌、通安等十驿岁饥,供役繁重,有质卖子女以供役者,命选官抚治。十七年(1280年)十二月庚午,赈巩昌等路饥民,仍免其供役。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九月,巩昌旱,民饥,军民站户并诸人为人奴婢,因饥流入陕西、四川度荒。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一月,巩昌路荐饥。
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六月,巩昌府属伏羌、通渭等县均遭旱灾,杀害禾稼。
元贞二年(1296年)七月,巩昌等地旱,民饥。
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六月,巩昌路饥。
皇庆二年(1313年)夏,巩昌等处旱,饥。
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夏,巩昌、兰州旱。
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十一月,巩昌大饥。
至治二年(1322年),巩昌、成州饥。
至治三年(1323年),巩昌蒙古军饥。
泰定帝泰定二年(1325年)春正月,巩昌府饥。
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巩昌以连年饥,不能具五谷种。
惠宗至元四年、五年(1338年、1339年),巩昌民饥。
惠宗至正元年(1341年),巩昌饥。
至正四年(1344年)六月,巩昌府陇西县饥。
至正五年(1345年)三月,巩昌旱,人民饥。
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巩昌府饥。
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甘肃诸府旱,麦歉收,民饥。
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巩昌大旱,饥。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巩昌、庄浪等处大旱,饥。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巩昌、平凉等处大旱,饥。
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陇右大饥,死亡甚众。
正德十五年(1520年),巩昌、临洮、甘州等处旱。
世宗嘉靖七年、八年(1528年、1529年),巩昌大旱,饥。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巩昌大饥。
神宗万历九年(1581年),巩昌、临洮大旱,饥。
万历十年(1582年),平、庆、临、巩俱大旱,民大饥,转乡流离,饿死者甚众。
万历十四年(1586年),临、巩大旱,饥。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陇西荒疫并作,死者枕藉。
思宗崇祯二年(1629年),平、巩等处大旱,人死甚众。
崇祯十三年(1640年)五月至七月,每晨天红如赭,秋大旱,饥。10月粟价腾贵,斗米300钱。次年春,价至10倍,绝粜罢市,树皮石面皆食尽,父子夫妇相割啖,十死八九,道殣相望。
清圣祖康熙六年(1667年),临、巩等处旱,饥。(www.xing528.com)
康熙五十九年、六十年(1720年、1721年),临、巩等处旱甚,至次年五月始雨,民饥。
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年),雨泽愆期,甘肃遭灾,陇西等县大旱,复冰雹,水患相继,伤禾,民饥。
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巩、秦等处旱涝不时,岁大歉。
乾隆三年(1738年),陇西等处旱,并疫,禾无收,民饥。
乾隆五年(1740年),巩、庆、秦旱涝不均,岁大歉。
乾隆六年(1741年),陇右诸州、县大饥。
乾隆七年(1742年),巩昌等地雨露失调,夏秋禾受旱灾,民有饥。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陇右诸州,县大旱,饥。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巩昌遭受旱灾,禾无收,民饥。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巩、秦各处大饥疫,死颇众。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巩、秦各处大饥,并疫,死颇众。
仁宗嘉庆十年(1805年),陇西等县地区水旱成灾,夏禾歉收,民饥。
宣宗道光三年(1823年),夏秋歉收,巩、秦大饥。
道光四年(1824年),巩、秦属大饥,陇西人民挖食野菜,饿殍载道,村里半墟。四乡饥民闻城中设饭厂,赶来求食,以致饿死者更多,无棺收殓,禽兽争食,其状极惨。
道光十五年(1835年),陇西等州县遇旱成灾,民饥。
文宗咸丰七年(1857年),秦、巩属县大旱。
咸丰十一年(1861年),陇西夏禾被旱。
穆宗同治七年(1868年),巩、秦属县均大旱,饥,又值兵变之后,人相食。
德宗光绪四年(1878年),巩、秦属县均大旱,饥。至次年四月乃雨。
光绪六年(1880年),陇西大旱。七年,城乡绅民捐储仓谷1960石,以备饥荒。
宣统元年(1909年),甘肃全省春夏亢旱,歉收致灾,民饥。
民国5年(1916年),陇西夏旱。
民国11年(1922年),陇西旱,缺粮。
民国13年(1924年),陇西春夏亢旱。
民国17年(1928年),全省大旱,中部及东南各县大饥。陇西接连三年特大旱灾,复冰雹,虫害、洪水、霜冻相继为害;同时兵匪骚扰,十室九空,遂酿成巨灾。冬麦失种。至18年春,灾情益重,人众流离逃亡,村舍为墟。二三月间,乡区灾民在城内到处露宿,活者人相食,死者日以百计,先用薄棺收殓,旋用竹席掩埋,继几人用一席,再后则暴尸而埋,惨象空前。
民国19年(1930年),陇西又大旱,霜、雹、洪水相继为害。
民国21年(1932年),陇西等44县旱魃为虐,收成大减,民饥。
民国22年(1933年),陇西旱,田禾枯萎,致成灾。
民国31年(1942年),甘肃五分之四县份遭受旱灾。
民国34年、35年(1945年、1946年),陇西春无雨,哀鸿遍野。1946年夏,国民党政府以工代赈,修筑天兰铁路土路基,共规定民工12万人,分段分日期开工,每人发给工资法币35539.3元。按当时粮价,可买小麦300余斤。
民国36年(1947年),陇西一带遭旱灾。
1951年春末夏初,旱情严重,近100天未下大雨,至六七月间40天滴雨未落。灾情尤以三区(首阳区)为重。
1960年春、夏旱,6月至7月上旬降水量仅23毫米,比常年偏少71%,夏田单产43.3斤,秋田单产41.3斤,总产4359万斤,比常年减产58%。致人口外流,浮肿,甚至死亡。造成灾害的原因,含有农业上劳力缺少的因素在内。
1966年春旱,3月至5月仅降水53.3毫米,全县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70%,成灾面积近一半,单产78.2斤,总产8839万斤,比正常年景减收半数。渭北云田、和平、通安等公社夏田大幅度减产,只收获了籽种。
1970年10月~1971年6月,9个月内总降水量79.7毫米,比大旱的1966年同期降水量149.5毫米减少近一半,是陇西有气象记录以来雨量最少的一年。全县主要河流断流月余,机井水位下降20厘米左右,成灾面积大。渭北10个公社饮水发生困难,铁路沿线群众到车站列车上接水,有时影响列车正常运行。
1972年伏旱,秋禾枯槁,7月份降水量40.7毫米,比1957~1971年15年同期平均降水量79毫米减少48%。8月份气温高达30℃,比历年同期偏高5℃。全县秋禾39万亩,成灾35万亩。
1978年3月中旬到5月底70多天没有下过10毫米以上的雨,4月下旬到5月底渭河断流,不少井、泉干涸,机井水位下降,14个公社人畜饮水困难。夏苗有2.23万亩因枯死破种,秋田有1.63万亩未出苗而改种。
1978年12月~1979年2月,90多天降水仅26毫米,气温比历年同期平均高2℃,1至5月先后17次降水只24毫米,比历年同期平均98毫米少3/4多。云田公社自1978年10月1日降雨后,连续230天未下过透雨。5月下旬测定:10厘米~30厘米的耕作层土壤含水,云田地区5%,城关8%,失去了作物生长的条件。渭北11个公社饮水困难,群众到10里至20里外取水,有的长时间吃苦水,云田乡、大河岔车站附近的群众取火车用水。
历年春旱情况一览表
续表
历年初夏干旱情况一览表
历年伏期干旱情况一览表
历年秋旱情况一览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