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县建置久远,但方志编纂较晚,且多有残缺,有关自然灾害的记载或失之荒诞,或略而不详,可供参考的资料有限,只有益之以旁搜征引。依据近年来气象纪录和各种灾害表报资料,总结出以下规律。陇西灾害性天气较多,个别年份五灾(干旱、冰雹、冻害、洪灾、连阴雨)俱全。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最大,其次是冰雹、霜冻、暴雨和连阴雨。干旱类型中,主要是春旱,一般是三年两头旱。1957~1982年25年中,发生春旱13年,平均2年发生一次。其次是初夏旱和伏旱,秋旱比率较小。气象资料记载:初夏干旱较重的年份为1958、1959、1960、1969、1973、1974、1982年。初夏干旱最多连续三年,为1958~1960年。伏旱大约不到3年一遇,1957~1982年共发生了10年,连续伏旱最多2年,为1971~1972年。秋旱平均3年一遇,1957~1982年共出现9年,其中,1957年和1965年最重。全年四季干旱的年份共有4年,为1957、1969、1971、1982年,其中,1969、1971年全年降水偏少40%,是历年降水最少年份。此外,冬季由于受蒙古高压控制,多有偏北气流,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因此,“冬干”的频率最大。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一是地处青藏高原外围相对少雨带;二是降水少,变率大;三是植被稀少,径流大。受干旱威胁最大的地区是渭北一带,南部较北部轻,东部较西部轻。
冰雹对陇西农业生产的危害仅次于干旱,是夏季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每年都有发生。据有冰雹灾情资料的20年(1963~1982年)记载,年平均降雹日数6天,平均受灾面积11.48万亩,占播种面积的9.4%。1973年最重,降雹13次,受灾面积达32.66万亩,占当年播种面积的26.6%。1975年最轻,降雹1次,受灾面积1.1万亩,占当年播种面积的0.9%。冰雹的出现期在4~10月,但大多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雹日期的79.2%)。山区多于川区,北部多于南部,最严重的是北部干旱山区。冰雹在境内的路线大多是从西北向东南移动,有时也随风向从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群众称之为“倒白雨”。陇西境内的暴雨一般起自大营梁、福星梁等地。其最初则是发源于青海高原东南部,经临夏、临洮或起源于榆中、临洮的马衔山而进入陇西的。主要路线有三条:一条是从大营梁入境,经通安驿、云田、和平、永吉入武山;另一条从西北方入境到福星梁加强南下经高塄、渭河、昌谷、宝凤入武山;再一条从德兴起源经柯寨、渭河、昌谷到宝凤消失。上列三条路线的冰雹对陇西农田威胁甚大,危害程度最重。(www.xing528.com)
其他自然灾害,如霜冻、山洪和连阴雨等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也是严重的,个别年份甚至影响全年的收成,造成灾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