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县,位于陇中黄土高原西部,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地区中部,北纬34°50'~35°23',东经104°18'~104°54'。东与通渭县相接,南与漳县、武山县毗连,西与渭源县相邻,北与定西县接壤。全县境界,东西宽约52公里,南北长约60公里。总面积2400余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0.53%。县人民政府驻巩昌镇。
自县城至省会兰州229公里。县城至邻县的距离是:距通渭县城134公里,界至和平乡车场村赵家大湾;距武山县城64公里,以文峰乡垭儿峡为界;距漳县城54公里,以雪山乡四店儿村罗家庵为界;距渭源县城42公里,以首阳乡石家磨村上南坪为界;至定西县城91公里,以马河乡大营梁为界。
陇西,历史上为陇右政治枢纽,军事重镇,文化中心。又“踞关中之上游,扼羌戎之要害,环山带水,一大都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解放后,陇海铁路天兰段通车过境。中央、省、地有些重要工厂、单位迁建于此。公路四通八达,干线公路有定天、会陇、殪陇三条,是通往渭源、临洮、漳县、岷县、宕昌、武都、临潭、通渭、会宁等县间的交通要道,均以文峰镇为联结点,成为交通枢纽。
本县区域,汉时,东邻䝠道,西连首阳,东西领域比今略小,南至今漳县南境,北至今会宁县北界,领域辽阔。东汉章帝建初时(76~83年),分襄武县地设立鄣县后,南部领域因之缩小。至晋怀帝永嘉后,因废鄣县,南部领域又复扩大。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年),分襄武县东北地设安阳县(今秦安县境)和乌水县(今通渭地),东北部领域因之缩小。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将定西城,通渭、通西二砦,分别改设为县,又设立安西县(定西、安西皆在今定西县境内,通西在今陇西县境内),陇西县的北部领域又为之缩小,同时撤销了宁远县,并入陇西,故东南领域又复扩大。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5年),在陇西南部复设立鄣县,当时陇西的四境领地,与今相当。
陇西县的区域变更,明代以前无考,清以来可考者,叙列如下:
清雍正六年(1728年),将洮州卫的南岔寨划归陇西。道光九年(1829年),巩昌府所属的漳县直属乡并入陇西县,改为陇西分县,由县丞驻治。至民国2年(1913年)5月,全省废除各府时,复为漳县。
民国9年至28年(1920~1939年),陇西同武山、定西、通渭等县,调整了东乡的钟楼湾,西北山的汪家咀,北乡八十里铺的一些插花地和飞地。民国33年(1944年),西区的莲峰镇、长安乡、居义乡划归渭源县。(www.xing528.com)
1953年9月,通渭县的水泉乡划归陇西。并经和陇西的永吉、新民二乡进行调整后,更名为南屏乡。
1955年秋及1957年冬,两次将陇西的马河、绣金、中坪及通安4个乡的15个村的321户划归定西县。1958年3月17日将定西县的通安、古城、金山3个乡的1300多户划归陇西。
1958年12月,国务院决定撤销渭源县,归属陇西县。至1961年12月15日,陇、渭又分县。
1962年上半年,将孔雀工委的孔雀、喇嘛、大草滩、竹林沟、金钟、石关6个人民公社,划归漳县。
清代至民国以来,本县飞地,只有种和乡的鱼陈村一直在定西县境内,该村距离陇西县境5公里。解放后,调整插花、飞地时,仍属陇西。鱼陈村辖有鱼家窑、陈家山、艾沟3庄,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耕地1900亩,54户,296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