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式(8-4)中可知,若降雨量P小于初损Ia,则不会产流。因此,Ia是产流前的降雨损失,主要包括植物截流、填洼及初期下渗量,它们与植被、地形、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和前期的土壤含水量等有直接关系。通常,对一特定流域,植物截流、填洼可以近似地视为一个常数。而初期下渗量在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已确定的情况下,主要取决于前期土壤含水量。若前期土壤含水量大,下渗损失就小;反之,若前期土壤含水量小,下渗损失就大。土壤含水量在无补给的条件下,主要消散于蒸发,因此,可以用蒸发作为表征土壤含水量大小的指标,与初损Ia建立关系。通常,前期蒸发量大,表示土壤含水量小,Ia就大;反之,前期蒸发量小,表示土壤含水量大,Ia就小。若以前期水面蒸发Ea表示前期土壤蒸发,则可建立Ia与Ea之间的关系式,如式(8-14a)~式(8-14c)。
式中 a、b——待定常数,可以根据实测资料来确定。
流域的可能滞留量S相当于流域当时的最大缺水量,它是田间持水量与当时土壤含水量的差值。对特定土壤,田间持水量是一个常数,因此S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产流前的土壤含水量,即土壤含水量小,S就大;反之,土壤含水量大,S就小。通常,土壤含水量大小常用前期影响雨量Pa表示,Pa大,表示土壤含水量大,S就小;反之,Pa小,表示土壤含水量小,S就大。由此,可以建立S与Pa的关系式,如式(8-15a)~式(8-15c)。
式中 c、d——待定常数,可以根据实测资料来确定。
初损Ia和流域当时的可能滞留量S与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有关,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Ia和S也不同。因此,在确定Ia和S之前,必须先确定流域各处的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然后由雨洪资料确定参数a、b、c和d。(www.xing528.com)
根据各个单元面积上的雨洪资料确定Ia及相应的前期蒸发量Ea,分别点绘在直角坐标、单对数坐标和双对数坐标上,其中双对数坐标纸上的关系最好,最后采用指数型关系式,相应地可以确定参数a、b值。
根据各单元面积上的雨洪资料及相应的Ia值,由式(8-4)反推出S值,前期影响雨量用相应前5天降雨累计值。按前述方法点绘S~P,经比较选用指数关系式,进而可确定参数c、d值。
该改进途径所需的资料为流域各处的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以及雨洪资料。所需有关资料一是通过调查取得某一地区历年的土壤、植被及土地利用资料;二是向农业及水土保持部门查询。目前我国多数省区都编制了地貌图、土壤分布图、土地利用图和植被图等,可供查询。对于同一水文分区,只要根据观测流域的特征、植被和土地利用以及降雨径流等资料便可综合分析出适用于本地区的CN值表和无因次单位线,供本地区无资料流域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