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济南城市发展:排水体系变迁及防洪实践

济南城市发展:排水体系变迁及防洪实践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暴雨洪灾对城市的压力日趋严峻,国内外大城市暴雨水灾事件频繁发生,使得城市水灾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济南市城市面积的迅速扩大,城市暴雨洪灾更为突出。从建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济南市的扩展较慢。古时济南旧城的护城河及圩子壕系统除了有防御的功能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排水。纵观济南市城区的扩展,经历了西扩、东扩为主,继而多向扩展的过程。

济南城市发展:排水体系变迁及防洪实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暴雨洪灾对城市的压力日趋严峻,国内外大城市暴雨水灾事件频繁发生,使得城市水灾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济南市地处黄河下游南岸,泰山山脉以北,数百年来经常遭受暴雨灾害的侵袭。近年来,随着济南市城市面积的迅速扩大,城市暴雨洪灾更为突出。

(一)济南市城市的历史沿革

2600多年前,济南就建有城郭“泺”,汉代改称“济南”。从建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济南市的扩展较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济南市面积迅速扩大。济南市的扩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开埠(1904年)前

元代的济南市为现在环城公园(护城河)范围内的典型方块形古城,面积约2.6km2。古时济南旧城的护城河及圩子壕系统除了有防御的功能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排水。这一系统外可承接南部几条山沟汇来的山洪,内则汇集城区范围的泉、雨水,而后将水排向北部的湖泊、低地及小清河。由于旧城面积不大,对排水的要求不高,这一排水系统十分有效。雨洪基本从城外排走,历史上济南虽屡遭洪水,但城内很少被淹。

到1904年前,城区面积扩展为7.54km2。此时,护城河位于城内,广场西沟,广场东沟亦穿城而过。

图4-8 旧时济南城区及其排水河道

2.开埠至新中国成立(1904~1949年)

1904年清政府批准在济南开埠,至1928年已形成东至普利门,西至纬十二路,北起火车站,南至经七路,面积近4km2的商埠区。以后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虽然城区在南、北部又有扩展,但一直保持旧城区与商埠区东西布局的格式,1948年济南城区面积扩展至23.2km2。西起兴济河东至羊头峪东沟。城区与排水河道如图4-8所示。原来许多城区之外的河道变成城中河,该时期城中主要的河道有:工商河、西泺河、东泺河、护城河、广场西沟、广场东沟、圩子壕、羊头峪西沟、羊头峪东沟。这些河道位于城中,每遇洪水,都给济南的防洪带来很大的威胁。

3.新中国成立后至2008年

1952年济南城区面积29.35km2,1957年扩展至37.2km2。该时期城市扩展以在山前平原上东西平铺外延为特点,尤以西部扩展为突出,同时在离原城区较远的郊区,沿铁路线建成几处以工业为基础的城市组团。(www.xing528.com)

1961年,城区扩至57.83km2。扩展的主要方向是向北、东,北部沿济泺路至泺口,东部花园庄、黄台、王舍人庄城市组团区已形成。相比之下,城市向西和向南扩展较慢。

1976年以后济南市主要以“摊大饼”方式向外迅速扩展。1985年城区向南扩展到七里山,向北至北园路,向东至历山路,向西至纬十二路,面积达94km2。1994年城区东部已达姚家、窑头一带,并向南部扩展,城区面积达113.4km2。由于南部丘陵区地形坡度大,多沟谷,地块狭小,故城市向南扩展只能沿谷地呈指状突出,或是绕过一些小丘包向山间开阔地带扩展。一向因低洼多积水的北园一带,在历史上及现代历次城市扩展中一直未被占用,20世纪90年代后也填为平地,转变为居住区、商业区。2002年底济南市城区面积扩展至190km2

济南新的城市规划提出了“东扩、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构想。纵观济南市城区的扩展,经历了西扩、东扩为主,继而多向扩展的过程。这种扩展特点主要受城市地貌条件的制约。市区南边的丘陵山地及北面的黄河是市区扩展的天然阻障,使南北扩展的空间仅约10km2,作为市区坐落基础的山前平原呈东西带状展布,故而决定了城市扩展的自然取向必然是东西拉长。

(二)城市发展对排水体系的影响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外部排水变成城市内部排水,并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区面积的扩大,使排水系统集水面积成数十倍的增大,城市排水压力大增。济南城区面积很小时,城外洪水经护城河向北汇入小清河,不从城中通过。另外,城内积水面积小,排水距离短,地表降水能及时排除,城市抗御暴雨能力较强。随着城市的扩展情况逐渐发生变化,城区沿山前地带东西伸展,使原来处于城外的沟、河成为穿越市区的沟渠,原先古城那种外部排水形式变为既要排除市内积水又要担负山洪排泄的内部排水形式,加上城区每天通过管道排放大量污水,城区排水系统在突降的暴雨面前就更显脆弱。

(2)城区扩展导致的下垫面性质变化(地面硬化、不透水和弱透水地面的增加等),改变了降雨产流过程特征,加大了城区降雨径流系数,使暴雨洪峰量级加大,洪峰汇流时间缩短。

(3)城市化过程中挤占河道、填埋沟道、缩河造地、棚盖沟渠及河道疏于管理等问题对城市排洪造成很大影响。

(4)济南市区北部原有的大片水田、藕池、低洼湿地陆续被开发,转化为大片的城区,其原先所具有的滞洪调蓄功能基本丧失。这些变化使城市面临的排水防洪压力不断增大,如据小清河黄台水文站资料,1960年之前的洪峰流量一般小于50m3/s,而2004年的几次一般暴雨的洪峰流量最高即达到211m3/s。

(5)市区内部分排水设施防洪标准低、工程老化失修、新区建设时排水系统的规划不完善,造成市区内的“马路行洪”和积水内涝。在汛期,每遇暴雨,许多马路很快即变成大水汹涌的水道,市内许多地方形成内涝,积水深数十厘米至数米,且数小时不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