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流治理
1950年,济南市人民政府决定以工代赈疏浚小清河和太平河。组织长清五区与济南市十区、十一区的6789人,疏浚小清河河道9380m,完成土方6359m3;疏浚西太平河7000m,完成土方34670m3,疏浚东太平河6550m,完成土方6359m3。
1952年开挖新(后)引河。从津浦铁路东起,沿小清河左岸,距河100m左右挖新(后)引河1条,至五柳闸东100m入小清河,以承泄左岸排水和便利航运。在入口处建单孔闸1座、滚水坝两座,上设闸板以控制水位。1953年在新引河上,于成大纱厂东和五柳闸西新建石拱桥两座,以利交通。1955年在小清河上游,自位里庄至油牌赵一段,修补两岸缺口,建小型涵闸13座。1956~1957年,小清河章丘段,进行了部分干流疏浚和复堤工程,对部分支流也进行了治理。1963年疏浚边庄闸和疏浚整修五柳闸。边庄闸是排泄市区泉水、西泺河洪水以及调节北园区农田灌溉,便利小清河航运的枢纽工程。由于对该工程养护不够及闸上游河道弯曲,排泄不畅,以致淤积严重,闸门启闭不灵。五柳闸亦由于管理养护不好闸箱内淤积严重。闸门启闭不灵并严重漏水,为改善枢纽工程的运用条件,于1963年5月2日至8月2日进行疏浚和整修。
1963年3月至1964年5月,对小清河黄台水文站至鸭旺口,长27km一段进行复堤,堤顶高按1962年洪水位以上0.5m,堤顶宽2m。在东郊沙河段河道上裁弯200m,并用砌石护岸。在左岸的花园宫、王家闸、遥墙河口分别建排水闸,以防洪水倒灌。全部工程完成土石方13.5万m3。
1964年5月4日至6月15日,疏浚小清河河道。自工商河闸至五柳闸东闸门以下100m,共长2789m,进行河底清淤,平均挖深1m,并对个别弯道稍加顺直和维修部分木桥。共挖淤泥5.8万m3,用工日8.265万个。
1964年腊山分洪工程。
腊山分洪工程,分1954年和1964年两期施工。1954年腊山河上游分洪工程。自腊山西农庄向西北,穿过济长公路,经后周王庄,于宋庄南入玉符河。沟长2.9km,底宽6m,边坡1∶1.5,水深2m,纵坡0.052%,设计流量20.8m3/s。工程由山东省农林厅水利局设计,济南和长清县共同组织施工。1954年8月1日开工,11月3日竣工。使腊山河下游0.6万亩土地减轻水灾,张庄飞机场、杨庄等减少洪水威胁,可减少小清河20m3/s的洪水流量。
为将大涧沟上游洪水引入玉符河,减少小清河的洪水压力,综合治理小清河。1964~1965年扩大腊山分洪工程。分洪河道东自大涧沟水系入口,沿腊山北侧,向西北穿越铁路枢纽站及济长公路入玉符河。全长5.5km,河底宽15m,边坡1∶2,比降1/5000,设计水深2.4m、分洪流量41m3/s,大涧沟入口处设计河底高程33.3m,堤顶高程36.3m、入玉符河处设计河底高程32.2m,堤顶高程35.2m。该工程由山东省(64)基本字第234号文批准腊山分洪工程设计任务书,山东省水利厅审批扩大初步设计,历城县水利局设计和施工。工程内容包括疏浚河道2.5km,筑堤3km,建溢流坝1座,护岸1处,济长公路桥1座,浸水公路桥及大车桥5座,穿堤涵管4处。
1964年,小清河章丘段加高堤防。因1963年加高的堤防标准低,当年汛期最高洪水位与堤顶平,部分堤段漫溢。1964年再次复堤加高及新建涵洞工程。复堤标准,按1963年最高洪水位加高0.8m,堤顶宽8m,临河坡1∶2,背河坡1∶3,复堤段长29km。并修建魏王、崔付、南孟3处防洪涵闸,以利排涝和防止洪水倒灌。防洪闸顶高同堤防标准,泄量按20年一遇标准确定。
1967年建柴家船闸。山东省小清河航运局在历城章丘边界历城境内,建柴家船闸1处,工程包括船闸、节制闸各1座。船闸闸箱长130m,宽11m,两端设人字闸门。闸前正常通航水位18.7m,闸后13.7m。节制闸1孔,孔宽10m,设高6.4m弧形钢闸门。设计泄洪能力122m3/s。该枢纽是小清河渠化工程四级枢纽之一(四级为柴家、水牛韩、金家堰、金家桥枢纽),也是位于小清河最上游和济南境内的一级。该闸对历城小清河两岸灌溉的发展作用很大。
1971年再次疏浚小清河。这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规模较大的一次治理,在上游疏浚了东太平河、西太平河、虹吸干河;干流自位里庄西起至五柳闸,长19.5km。疏浚标准,烟墩闸以上挖深0.5~0.8m,河底宽8m。烟墩闸以下,挖深1m左右,底宽12m。边坡1∶1.5~1∶2.4。设计最大排洪能力,烟墩闸以上20~34m3/s,水深2~2.5m,烟墩闸以下45~87m3/s,水深2.7~3.5m。同时对津浦铁路东至五柳闸的引河段也进行了疏浚,挖深1.5~2m,底宽8m,最大泄洪能力约60m3/s。两河总泄洪能力约100m3/s。段内原有桥梁19座,其中14座达不到排洪要求,该期改建6座,余者要求第二期工程完成。南沙公路桥于1973年由市交通局改建并拆凤凰闸南闸。沿河排灌渠道、提水站改建工程由所在公社负责施工。这次工程动员全市工矿、企业、部队、机关、学校分段包干,于10月4日开工,至11月30日全部完成。1977年3月,中共山东省委确定,小清河流域为全省农田基本建设会战区的重点。通过对干流切滩、展宽,全面解决防洪、除涝、灌溉、航运、环保及战备等问题。并要求章丘县在会战中先行一步,取得经验,为全流域会战打下良好基础。章丘县于当年10月组织13个公社的5万民工,按省治理小清河流域统一规划、设计,开始会战施工,大干40天,完成章丘段的切滩、展宽和筑堤工程。并在滩地内整地6000亩,在河两岸整地2万亩。翌年春,又组织两个公社和县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4000人,进行建筑物改建,至1979年展宽工程全部竣工。达到了省治理规划设计标准。即按1963年雨型排涝标准扩大河槽,按1964年雨型防洪标准筑堤。堤距达到330m,河口宽70m,河底宽10~13m,深5~7m,比降1/12000。左堤长15.6km,顶宽15m,堤高3~4m。右堤长11.9km,堤顶宽10m,堤高3~4m。两堤比降皆为1/7000。两岸各建涵闸附排灌站5处,修防渗渠道10km。大堤全部植树绿化,共植乔木4万余株,紫穗槐22万墩。该项工程完成土石方355.41万m3;工日304.96万个。
1988年小清河干流上游清障疏浚开卡治理工程。1987年8月26日,济南地区降大暴雨,由于小清河宣泄不及,漫溢成灾,市区北部积水面积达33km2,水深1m左右,损失严重。为此济南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小清河进行综合治理。济南市水利勘测设计室于1987年10月开始对小清河济南段上游(自睦里闸至历章交界的梨行渡口,长57.98km)进行勘测设计。于1988年1月提出了《小清河(济南段)防洪除涝治理工程》初步设计和概算。但因市财力不足,工程复杂等原因,未能按设计实施。为应急,1988年3月1日济南市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决定先实施小清河清障疏浚开卡工程。即在《小清河防洪除涝治理工程》国家批准立项以前,先重点解决市区段的河道疏浚和对“870826”洪水期间阻水严重的黄台板桥、还乡店、菜园3座桥梁进行改建。河道清障疏浚,自兴济河入口到菜园桥段,共长14.5km。从4月1日开工到5月底结束。共清除土方1.75万m3,树木0.55万余株。3座桥均改建为单孔净跨50m,桥面净宽7.5m,每边附设0.75m的人行道。结构型式为钢筋混凝土钢架拱桥,组合式桥台,钻孔桩基础。桥下净空,按2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和小清河6级航道要求。当年5月20日开工,年底完成主体工程。
小清河干流建筑物:共有睦里、金牛、柴家3座拦河闸;跨河桥梁43座,排水涵闸(管)51座,其中右岸16座,左岸35座,沿河中小型扬水站135处(其中右岸67处)和小型渡槽、跨河管道等6处。
随着流域内经济的发展,排污企业增多,致使小清河水体污染严重,水资源紧缺,航运萎缩,鱼虾绝迹,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着小清河沿岸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及生命财产的安全。治理小清河恢复小清河的综合功能,已成为沿岸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迫切要求。1994年省政府第16次常务会议和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小清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方案》,省政府并以鲁发[1995]89号文印发了该方案,要求有关地(市)政府及省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1995年完成了干流治理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自1996年11月23日开工,于1997年6月15日基本完成,主要完成以下内容:
(1)水上土方工程:1996年11月23日开工经过50天施工,出动各类施工机械2600台套,上工40万人次,完成水上土方900多万m3,砌石1.5万m3,拆迁房屋68.3万m2,拆除改建供电、供水、供热、电信等各种管网线路10余种100余条。
(2)水下挖方和砌石护岸工程:1997年2月初,水下挖方和砌石护岸工程陆续展开,全市日均出动各类机械3700台套,日均出工2.9万人,挖筑土方600万m3,砌石约52万m3,拆迁房屋22.5万m2,改建各种管网线路10余种30余条。
(3)配套建筑物工程:按山东省规划,为满足防洪、除涝、灌溉、排水、交通等多种功能的需要,小清河干流治理,济南段需新建、改建、维修各种建筑物449座,占全省建筑物工程总量的59%,其中水闸75座、桥梁96座、倒虹吸2座、排水涵闸120座、扬水站154座,港口、水文站各一处。上述建筑物中除省建骨干建筑物柴庄闸、金牛闸等15项外,其余为济南市工程。
截至竣工,实际完成挖筑土方1620万m3,砌石护岸53.6万m3,拆除私有住宅、厂房仓库等各类房屋92.8万m2,征用土地2.26万亩,其中,永久占地1.54万亩,临时占地0.56万亩,完成桥、涵、闸、站等面上配套建筑物379座(不含省建项目)。工程施工期间全市日均出动各类机械3667台套,日均上工劳力3万余人。通过1996~1997年的干流综合治理,河道防洪能力基本达到20年一遇。
随着小清河干流治理工程的完成,1997年底成立了山东省小清河管理局;1998年4月经济南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济南市小清河管理处,从而使小清河的河道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轨。
济南市小清河管理处自1998年成立以来共完成主要治理工程40多项,主要工程治理项目如下:
(1)小清河右岸金牛公园段防洪墙工程。为满足小清河防洪要求而修建的一项应急工程。于1999年7月10开工,当年8月24日竣工。
(2)还乡店桥维修工程。2000年3月6日开工,5月18日完工。为确保交通与防洪安全,对桥实施维修加固,更换微弯板,重新浇筑桥面板、引桥路面抬高、更换桥栏杆等。
(3)黄台码头段防洪墙工程。为满足防洪要求而修建的一项应急工程,于2000年6月25日开工,8月10日竣工,工程沿小清河右岸自清化铁路桥至黄台板桥,全长960m,平均墙高1.8m,为砌石挡土墙。
(4)济洛桥段容貌整治工程。于2001年2月10日开工,6月10日完工。工程内容包括:主河槽清淤、二滩加高硬化、岸墙整修改造、两岸园林绿化、节水灌溉五大项目。
(5)汛前应急疏浚工程。为确保市区行洪安全而实施的一项应急疏浚工程,2003年5月25日开工,6月25日完工。
(6)支流入口涵闸第一批工程。位于小清河干流历城段右岸涵闸共5座,分别是水坡、沙二、沙五、滩头、大码头涵闸,工程于2002年10月28日开工,2003年3月28日全部完工。
(7)支流入口涵闸第二批工程。位于小清河干流右岸共3座,分别是曲家、小刘家和绣江河涵闸,其中,曲家、小刘家于2003年5月16日开工,7月31日完工,绣江河涵闸于2005年4月6日开工,9月28日完工。(www.xing528.com)
(8)支流入口涵闸第三批工程。位于干流历城段右岸涵闸2座,分别是马家村北涵闸和马家提水站涵闸。工程于2004年5月23日开工,7月10日完工。
(9)支流入口涵闸第四批工程。共建7座涵闸,其中,历城区4座,章丘市段3座。工程于2005年10月31日开工,12月31日竣工。
(10)历城区段左岸堤防整修工程。位于前进桥下游400m起至洪园桥,全长5km,于2003年3月1日开工,3月20日竣工。
(11)柴庄闸防汛路工程。位于历城区段柴庄闸左岸长2km,2004年11月5日开工,12月15日完工。
(二)支流的治理
由于小清河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受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源于低山丘陵地带的众多山溪及泉水河道均从右(南)岸汇入;而左(北)岸平原区的坡水排涝沟河较少,且规模小,整个小清河水系呈不规则羽状分布。
济南市小清河流域主要支流河道基本情况见表4-39。南岸支流是山洪性支流河道(工商河、东西泺河除外),其特点是过水断面上游大于下游,坡陡流急,平时基本无水,每逢暴雨,洪水宣泄不及,常致下游成灾,因此在各支流的上游,都修建了大小不同的拦蓄工程。北岸支流是平原沟河,一般多为农田排水干沟,经历次疏浚拓宽而成,无固定源头,与田间排水沟渠相连,平常基本为灌溉尾水。由于断面较小,河底平缓,且缺乏正常的管理维护等,遇大雨,行洪缓慢,常致平原低洼区积涝成灾。
表4-39 济南市小清河流域主要河流基本情况表
下面就几条主要支流的治理情况给予介绍。
1.兴济河
兴济河源于历城十六里河镇大岔山北麓,全长22km,流域面积139km2。1942年从十六里河浸水桥至孟家桥开挖新河7.7km,河宽35m,深5m,完成土方28.88万m3,1943年6月竣工,名为兴济河。孟家桥以北至小清河段,原为柳塘河,长800m,河道狭窄曲折,难容大量山洪排泄,常致堤口、老屯、杨庄一带受灾。1962年7月13日降大暴雨,十六里河漫水桥被冲坏4孔,桥西岸部分堤防和袁柳庄西北涵洞亦被洪水冲毁。1963年稍加修复,又被7月的大水冲毁。1964年济南市城建局设计施工并投资,修复4孔漫水桥,并在桥西修砌石护坡365m,修复被毁堤防,将冲坏的涵洞(津浦铁路东100m)改建为宽1.5m,高1.2m,3孔的砖拱涵洞。完成砌石1552m3,于1964年5月14日开工,7月14日完成。当年并建成兴隆小(2)型水库1座,总库容73.3万m3。1977年由济南市城建局组织施工,将自狼窝山桥至机床五厂1号坝一段河道(长774.3m)裁弯取直,河槽宽30m,两岸各留滩地10m外筑堤成为50m宽的复式河槽,泄洪量可达700m3/s。于1978年竣工。1980年7月,经济南市城市规划办公室和城建局联合勘察决定为保障东岸居民小区安全,将原西八里村以西的一段河道废弃,把西边原有溢洪道拓宽改建为新河段。底宽30m,设计流量340m3/s,改道段长930m,其中开挖拓宽新沟300m,其余沿旧沟拓宽改建。沟下部砌石护岸高3m,桥下设计跌水9座,新建钢筋混凝土桥一座,共4孔净跨7m,桥宽7m,名为万灵桥。完成土方3.4万m3,用乱石6591m3。当年基本竣工。
2.腊山河与大涧沟
腊山河,又名饮马河。源于段店西南的腊山,北流经吴家堡西入小清河,长8km,流域面积56.7km2。大涧沟,源于十六里河镇大涧村,西北流经复兴、小白庄,于井家沟穿津浦铁路后,北拐直入小清河,长约20km,流域面积40.2km2。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减轻小清河的排洪压力及对下游村庄农田和公用设施的洪水威胁,于1954年和1964年两次建设腊山分洪工程,将腊山河上游改为分洪工程的泄水闸口,将大涧沟上游洪水经腊山分洪道向西导入玉符河,也可根据水情由已调改的腊山河口闸分洪入小清河。
3.工商河
工商河位于济南市老城区西北,小清河南岸,是一条人工开挖利于水运及排水的河道。1925年为了黄河、小清河水运和铁路联运,在市区北部低洼碱涝地区拟开辟北商埠。因不久发生“五三”惨案,规划未能实现。仅于1925~1926年人工开挖了工商河(当时名引河),其走向似U字形,从北闸子庄南小清河起,向南穿越堤口路,折向东至成通纱厂(后国棉四厂)西,又拐向北于凤凰山庄北侧复入小清河,河长6600m,河口宽23m,底宽9m,深4~6m,完成土方13.2万m3,炸开黑石2500m3,可从小清河通航至成丰桥和金牛山下。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对河道进行整修疏浚,并建设闸涵桥等建筑。1986~1987年又进行综合性治理,竣工后已为复式河道,长6270m,抗洪能力20m3/s,并在金牛闸东北侧修建引水泵站,提取北太平河的清水入工商河;在济泺桥东北侧建排污泵站,提升污水干管的水排入小清河。
4.东、西泺河
东、西泺河位在老城北部,是排泄市区泉水及南部山洪的河道。
(1)西泺河:南起苇闸桥,向北经边庄,至五柳闸入小清河,长2924m。1965年疏浚治理后,河道两侧为土坡,上口宽14~18m,底宽6m,深2.5~3.5m。其上源为趵突泉诸泉水,经西护城河与东泺河相连。
(2)东泺河:南起坦桥,向北经何家庄,至黄台板桥庄西入小清河,长3150m。1964年为改善排洪能力进行了疏浚治理,河道为土坡的梯形断面,上口宽13~14m,底宽4.5m,边坡1∶1.5,深3~3.5m。1976年又对河道进行治理,成为底宽12m的砌石矩形断面,从北园路向北直入小清河。其上源为黑虎泉诸泉水,经东护城河与西泺河相连。
5.柳行河
柳行河又称大柳行头河。南起老城东圩子壕北端(其上游支流有羊头峪西沟和东沟、马家庄沟、尧龙沟等),北流至黄台板桥庄西入小清河,长2.9km,总流域面积18.2km2。1975~1977年拓宽胶济铁路至黄台板桥庄西侧1480m长的河段,竣工后,成为浆砌乱石挡土墙河道,高2.5m,河底宽12m。1985年建历山路立交道时,因南引道占压柳行头河南段汇水口,故将其河床向西改道,从立交引道西侧向北穿胶济铁路,在北园路南侧向东穿历山路,接入柳行头河,长706m。竣工后已为6m宽的矩形明沟,而穿越历山路的河段为暗沟。
6.全福河
全福河又名窑头大沟,七里河。源于姚家镇龙洞庄西两侧峪沟。西支主流经浆水泉庄、窑头庄至姚家庄,与流经中井庄、下井庄的东支流相汇,此上游段及全河道又称窑头大沟。河道北流经七里河庄、殷家小庄,于全福庄入小清河,故河道又称七里河、全福河。全长11.9km,流域面积24.7km2。为缓流上游山洪和灌溉,于1965年10月在浆水泉庄南修建浆水泉水库,1976年底竣工,控制流域面积3km2,库容105万m3。
7.大辛河
大辛河又名大辛石河,因河道流经大辛庄而得名。河道源于龙洞庄以南诸峪沟,北流经孟家庄、石河岭、贤文庄等,至大辛庄西向北注入小清河。全长21km,控制流域面积44.7km2。于上游孟家庄南修建孟家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0.6km2,库容156万m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