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寿山石印纽雕刻:艺海容物传承研究

明清寿山石印纽雕刻:艺海容物传承研究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品创作于2020年前后,刻螭虎穿环题材,螭虎形态、开相师法民国末期“东门派”雕刻遗风。整体造型上虽然以华丽为先,可依然显示出难以掩饰的野性色彩,与“东门派”同一题材之作品相较,风格和技巧的偏重方向仍有很大不同,仅仅为题材、造型上有所借鉴而已。

明清寿山石印纽雕刻:艺海容物传承研究

6.5cm×2.5cm×7.8cm

这一作品取料黄、红双色芙蓉石,色相曼丽浓艳,红、黄二色奔放饱满,界色清晰,色彩充盈,入手沉凝密结,使人惊艳。

作品创作于2020年前后,刻螭虎穿环题材,螭虎形态、开相师法民国末期“东门派”雕刻遗风。二十世纪末,这类题材以周宝庭所刻最多,在形制上颇有典型性。但由于作者长期研习明清雕刻之法式、技巧,因此螭虎的身姿更为紧实内敛,灵巧之余脊棱、躯体等处的雕作都极具力量性。整体造型上虽然以华丽为先,可依然显示出难以掩饰的野性色彩,与“东门派”同一题材之作品相较,风格和技巧的偏重方向仍有很大不同,仅仅为题材、造型上有所借鉴而已。(www.xing528.com)

作品以芙蓉石为材质,因此多砂、多掏挖,虽然质地、色彩上具备优势,但难以造型,故作者特别选择这一民国以后较为经典的器型进行巧妙布局,作品的最下方作葫芦造型以稳定中心。所谓螭虎穿环,又名螭虎穿“璜”,源于龙穿玉璜之形象,本就有富贵自彰之意,葫芦谐音“福禄”,在吉语意味中,即贵而有福、尊享爵禄之意。作品以自上而下堆叠的玉璜与纤长的螭虎躯体串联,制造出视觉效果上的统一性和整体感。双色芙蓉石强烈的色相也营造出一种热烈的生命气息,强调了视觉上的冲击性,巧妙地为作品带来了一种充满妙趣的活泼气质。

一般而言,芙蓉石更适合塑造充满弹性、流动感的形象。在此作中,作者依靠有力的行刀,以力量感与石材本身的质感效果相制衡,两者产生的效果让螭虎既具勇猛野性,又兼顾肌体弹性及流动感带来的灵秀鲜活。因此不但显得身躯有力,更给人轻捷敏锐的印象,不致流于笨拙或瘫软。可以说,这件作品是作者近年来作品中,一件包含了以工艺调和材质,通过技法、造型来提升石材天然基底效果巧思的趣味之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