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寿山石印纽雕刻:艺海容物研究与传承

明清寿山石印纽雕刻:艺海容物研究与传承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尽量利用章料,因此取法林元珠雕刻仙人驭兽纽,取势向斜。这类仙人驭兽纽在民国末期就常常被用于应对章坯上端石肉稀少、形尖的情况,而之所以兽需要立而不可卧,是为提振气势。对于宝玉石级别的芙蓉石而言,无异于削足适履之痛。本作取用的题材为“八仙纽”中的汉钟离之形象。在寿山石印纽方面,八仙题材最受大众喜爱是在晚清到民国时代。

明清寿山石印纽雕刻:艺海容物研究与传承

2.8cm×2.8cm×7.4cm

本作所取的白芙蓉石为难得一见的佳材妙品,石质坚稳,视感温厚润泽,带有典型的玉质化特征。原石是硬质砂岩挤压下的一块夹板芙蓉石,性质比之一般芙蓉石更为坚稳,因此放置十余年,色彩、质地依然未有稍变。虽为石质,但无纹路、无肌理、无杂色,是藏石者梦寐以求的“绝品”。在寿山石“求纯”这一理念下,这一材质之水平,可说已经达到当代芙蓉材质中的巅峰。此件原石本有9.5cm高,但因嵌入砂岩,故切出的料子上薄下厚,形似斧头,虽然切出的印面有2.8cm,但为了平成章坯,不得不削去了2.1cm的高度,仅余7.4cm进行创作,以使章材本身更饱满。为了尽量利用章料,因此取法林元珠雕刻仙人驭兽纽,取势向斜。这类仙人驭兽纽在民国末期就常常被用于应对章坯上端石肉稀少、形尖的情况,而之所以兽需要立而不可卧,是为提振气势。此类作品中,兽与仙人之间的关联性很强,兽卧则仙人则或趴或依,这时石材就要求横向构图,则势必将单薄处进行削减,材质就不得不大量舍料。对于宝玉石级别的芙蓉石而言,无异于削足适履之痛。而立兽较高,可将构图拉伸为纵向,驭兽仙人亦可呈现较为端正舒展的坐姿,不仅能显得更为潇洒而有韵趣,且依靠造型即能够提升材质的利用率,可谓妙法两全。

本作取用的题材为“八仙纽”中的汉钟离之形象。在寿山石印纽方面,八仙题材最受大众喜爱是在晚清到民国时代。雕刻这一系组合式的题材,所考验的是作者对于人物、仙兽之间互动性的把握。作者于纽饰的大体造型、刀法都宗于晚清福州本地“东门派”的制纽名手林元珠,此外,这套作品中的兽类雕刻风格也有别于清末民国时代“东门派”较为常见的那种瘦削且骨节凸出的造型,更大程度上接近于清早期的兽纽形态,显得较为丰硕健壮。也因为如此,这件作品的雕刻效果与传统清末“东门派”流传的作品有气质上的区别。(www.xing528.com)

作者由于师承关系,过往专精在对兽类题材的雕刻,此前对人物圆雕极少涉猎。但这件作品上所涉及的人物,却显得技法纯熟、表达精准,处处可见一种工手老辣之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