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寿山石印纽雕刻研究与传承:不做思考的生搬硬套

明清寿山石印纽雕刻研究与传承:不做思考的生搬硬套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不重视传统形范相反的是另一个问题,即迷信古典楷范,蹈入这一误区者往往对明清雕刻不做思考、不加总结、思辨地生搬硬套。其次,不少明清雕刻件流传至今,在递传过程中难以避免品相上的磨蚀。对于欣赏者而言,这种外观特征是一种时光带来的魅力之所在。学习时对原本的创作思维理解不到位,因此只能模仿表象。针对这类毛病,可以通过“计划式”的方法进行纠正。

明清寿山石印纽雕刻研究与传承:不做思考的生搬硬套

与不重视传统形范相反的是另一个问题,即迷信古典楷范,蹈入这一误区者往往对明清雕刻不做思考、不加总结、思辨地生搬硬套。此类“食古不化”的问题在明清雕刻的学习中比较容易出现:首先,明清时代的寿山石纽雕成品虽然在年代上都已经十分久远,但很多当下可见的作品绝非完全不存在瑕疵、问题。古代寿山石雕刻者同样有水平高下之分,也会囿于材质在作品上做出一些权宜之策,不少技法的运用和形范的搭配方式并不是适用于任何情况的。如果对于这些古典形范不加分类,随意套用,则艺术效果固然大打折扣,也可能对材质造成毫无必要的损耗,这是与寿山石雕刻这一门类“惜才爱才”“相石赋势”的基础创作思维相悖的。

其次,不少明清雕刻件流传至今,在递传过程中难以避免品相上的磨蚀。对于欣赏者而言,这种外观特征是一种时光带来的魅力之所在。但从雕刻学习的角度来看,如果将这种被减弱过的视觉效果所迷惑而去不加思考地单纯模仿,则可能偏离作品最初的结构、点位,并且由于摹刻本身在初期阶段,其雕刻语言对比原作都会显得更弱,容易造成形廓模糊、表现力下降等问题,也就很难真正触及“精神营造”的部分。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是因为雕刻时未能理解自己所雕刻的造型、技法使用的缘由,以及可以达到的相应效果,所以容易“有形无意”,虽然学习了造型,却不理解组织结构,不能还原技法使用,无法确定结构、技法组合的效果。学习时对原本的创作思维理解不到位,因此只能模仿表象。有些时候学习者在大型的拿捏上水准尚可,但是一旦动刀修光,或者到磨光阶段,又不由自主地向含糊、光滑的面貌靠拢,这一方面是受到当代寿山石雕刻追求“光、亮、滑”积习的影响,另一方面往往就是对所见的原作印象太过深刻,先入为主,又不加深入分析,盲目认为“古典表现的都是经典”所产生的后遗症。(www.xing528.com)

针对这类毛病,可以通过“计划式”的方法进行纠正。在造型的过程中,先定好刀路、作品的高低点位、线脉走向,并用墨点清晰地标注出来,整个雕刻过程围绕主点、主线来完成。这些点位是形体变化的参照坐标,当它们被明确标注出来时,作品的结构才会坚实得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