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寿山石雕刻:正反刀技法解析及传承

明清寿山石雕刻:正反刀技法解析及传承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反刀即所谓阴阳刀,在雕刻中,遇到元素与元素需要剥离,展示独立性的情况,如腿、角、爪、眉弓等部位,既有独立性,但在造型上又必须紧紧依附于躯体上,或与其他元素紧贴的元素刻画上,这就需要使用正反刀技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寿山石雕刻业内流传的掌故中,虽然曾提到林清卿对“正反刀”的使用,并强调这是其刻水纹时的独有刀法,但实际看来,林清卿以“正反刀”入刻处不少,山水、衣褶、云流,均有这类刻法的效果呈现。

明清寿山石雕刻:正反刀技法解析及传承

正反刀即所谓阴阳刀,在雕刻中,遇到元素与元素需要剥离,展示独立性的情况,如腿、角、爪、眉弓等部位,既有独立性,但在造型上又必须紧紧依附于躯体上,或与其他元素紧贴的元素刻画上,这就需要使用正反刀技法。这一技法由正刀、反刀组成,正刀即向正常雕刻方向做普通定型雕刻,反刀则是跟着正刀刻出的块面形廓边缘逆向顶刀钻刻。

挤压刀

这种雕刻方式可以将原本贴在兽身上的元素自石体剥离出来,产生一定的立体感,对于强调轮廓和层次的作用最大。但阴刀该刻入几分却没有固定的数值,需随情势变化,落实到具体的原石上。刻至几分需要收刀是和周边的形体架构关系有关的,也与正刀的走势、块面的放量有关,反刀如果刻得太深,会损伤元素本身的体量,元素无论是悬空或比例失调,作品的整体性都会被打破,元素和主体之间的关联降低,反而会丧失真实感。因此,在走“反刀”时,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力道的增减,判断雕刻的尺度,同时也需要判断应在哪些元素的构成上使用这一技法,这也是实际运用中的一个难点,由于寿山石原石的造型千变万化,塑形的结果也各不相同,因而分寸的拿捏只能依靠大量的训练和积累产生直觉判断。民国时代,正反刀的运用已经逐步变少,因此一些坊间流通的、水准平俗的作品,往往出现躯体元素粘连的问题,且随着时间推移,越往当代,这一情况越是严重,但在当时,“西门派”与少数“东门派”雕刻作品中仍保有这一技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类技法的使用越来越稀少,一些石雕艺人凭借朴素的直觉,洞察到了立体感逐渐缺失的问题,但他们在信息匮乏的情况下,多数误解了这一技法带来的深邃感和独立感,为求同样的视觉效果,往往在一个部位反复尖刀深剔,这样雕刻并不能以块面隐蔽反刀带来的沟壑,反而造成了原本体量的损坏,成为一种遗憾。近十余年来,雕刻机的介入,令正反刀的使用几乎已经在纽工雕刻中绝迹,当下纽雕的气质形态和明清楷范之间往往形似而神异,其关键就在这些技法的缺失上。(www.xing528.com)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寿山石雕刻业内流传的掌故中,虽然曾提到林清卿对“正反刀”(或云阴阳刀)的使用,并强调这是其刻水纹时的独有刀法,但实际看来,林清卿以“正反刀”入刻处不少,山水、衣褶、云流,均有这类刻法的效果呈现。在“西门派”的纽雕中,这类技法也有运用,当非林清卿独创,而是他继承之后加以改良而已。“西门派”独门传世的这类手法比之一般“正反刀”更重细节变化,和本书中提到的这一技法概念,仅是一种思维上的趋同,在具体应用技法中,“西门派”的技法依然有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秘传,这是自明末以来递传下的宝贵脉系,它的存在本身对于古典寿山石雕刻技法的传承也有重大意义。

正反刀(反刀顶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