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刀的使用是为了定型,在造型的最初期,凿刀被用于自原石本来形态中“破型”的阶段。凿刀的使用,是与一件作品在“骨力”和“形感”的表现力上密切相关的。雕刻时使用凿刀,实际上是为塑造清晰的块面,以几何造型稳定最初的形体结构、元素位置,其作用在于定骨架、定形态,因此需要较大的力量。使用凿刀时发力由自肩背到臂,最后自肘而腕、贯通运转,这样走刀的时候能铲凿出清晰、稳定的刀迹,刻出的块面方正、轨迹自然,才有刚毅坚挺之感。
粗坯阶段,实际上就是块面与块面之间互相衔接组合的阶段,这一阶段用刀的目的在于塑造形体。形体不是“描”出来的,而是块面与块面“搭”出来的,所谓形体结构关系实际上就是面与面之间比例、位置的建立。凿刀的使用只是将准确、到位的块面从石材中切割出来,因而它需要稳定、清晰,这种块面与块面交汇的边际线,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外轮廓线,无论是立体性、层次感,实际上都在这一步打了基础。
凿 刀
用凿刀时,实际类似于篆刻门类中所说的“冲刀”,刀势需一气呵成,向前冲压成面,如遇到大块面的措置、需要刻转角等方向变化时,可从另外一个方向起刀,这样变弧为方,实际上就避免了几何结构被破坏,以两个面“搭”起一个块面上的“转折”,更容易在圆弧造型中保留下方折感。这种保留,意在以方面制衡弧面,依靠“方圆相参”的手法,彼此互相牵制视觉效果,以达到平衡、自然的状态。因为过方会因为几何感过度而显生硬、造型上容易粗粝而不似自然形态,过圆又会导致缺乏支撑点、没有节奏感而让形体瘫软、靡弱。当下不少年轻雕刻师虽然在摸索着重新使用凿刀,但从笔者日常的教学情况看来,多数人的用刀习惯都是自手腕直接发力,这样手指的力量不足,要完成一个“面”就要反复的推磨,以至于块面零碎而难以衔接,面与面的结构关系不正确,其视觉效果就会大打折扣。(www.xing528.com)
如本书前文所说,雕刻机是圆刀头,如果只用快速的圆刀头雕刻石材,而舍弃手凿不用,则会发现石材上只能留下各种大小的弧面,形体上缺乏支撑点,就充满了一种违背自然的、人工感过度的形态。如此工艺会被一些藏家斥为“油腻”“肿胀”,这一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圆形无法产生节奏感,只是一味流转,缺乏块面的变化转折之过。由于西方油画创作和雕塑理论中,常常谈起块面相关的内容,因此很多年轻的寿山石雕刻师都认为这是西方艺术体系才有的概念,故在创作中不够重视,但其实在晚明时代,雕刻者虽未形成系统的知识和书面记载,却已经在工艺中娴熟地将之利用起来了。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明清古典雕刻的技法和创作思维,和当代的艺术理念之间并没有大家过往认为的巨大沟壑,当代与古典之间的一些思维规律,实际上是有共性和共鸣的,我们时下的创作,应将这些相通之处联系起来。
凿刀的用刀要诀在于“何处起、何处止”。刀法本身是可以训练的,但面对千变万化的石材,如何判断行刀的角度、块面的比例以及高低点的锁定,仍然是较刀法更为重要的环节。一旦判断出落刀的位置、行刀的轨迹长度,就应毫不犹豫、快刀重手,以完成大体形态的构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