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与保障体系中比较关键的环节就是评价和保障的基本内容,这些基本内容直接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优劣,所以,必须找准这些关键要素,促进其良性发展。
一、评价的基本内容
目前,高职院校现行内部教育质量评价是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的评价为蓝本予以设计,附带增加各自院校特色。
(一)领导作用
1.学校事业发展规划
此指标主要考察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在学校目标、类型、层次、专业、培养规格和服务面向等方面是否适应并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撑材料包括当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学校同期的事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文件以及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源材料。
2.办学目标与定位
此指标主要通过对学校规模、办学条件及在校生结构的分析,考察学校办学目标和定位的落实情况。除按“评估指标体系等关键要素说明”中所列内容外,要根据数据采集平台报表中有关部分,考察学校办学规模及现有学校占地、师资、教学用房、实践条件等是否达到高职院校设置标准和学校在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是否协调发展。
3.对人才培养重视程度
此指标主要考察学校是否把教学工作放在中心地位和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除按“评估指标体系等关键要素说明”中所列内容之外,支撑材料包括有关教育思想讨论和研究、领导重视、经费保障、管理服务、政策导向、制度规范等方面的源材料。
4.校园稳定
此指标主要考察学校是否落实“平安校园”的各项规定以保持学校的安全、稳定。支撑材料包括学校的治安、卫生、防火制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措施及人员队伍和经费保障;近年内发生的重大事故和处理情况;学校有无违法、违规影响安定的合同、事件;招生宣传、招生工作是否符合规范,是否存在虚假、违规招生情况;学籍管理是否科学规范,是否保证了学生的合法权益等。
(二)师资队伍
1.专任教师
此指标主要考察专任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特别是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情况。支撑材料包括师德建设的有关规定和考核情况的源材料;引导基础课教师重视专业应用、专业课教师增加企业行业经历与实践措施的源材料;“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及源材料;教学团队建设的有关材料。
2.兼职教师
此指标主要考察兼职教师的基本情况和工作情况。按“评估指标体系等关键要素说明”要求,支撑材料包括选聘兼职教师的有关文件和源材料;提高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源材料;兼职教师的比例及任教工作的源材料。
(三)课程建设
1.课程内容
此指标主要考察是否结合院校及专业实际情况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将产业、行业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引入课程教学,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内容。支撑材料包括课程建设的相关源材料、课程教学大纲、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源材料及相关专业的产业、行业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专家将抽查两门基础课、3门专业主干课进行说课,剖析其课程建设实际情况。
2.教学方法和手段
此指标主要考察“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贯彻学做合一,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情况。支撑材料包括“评估指标体系等关键要素说明”所列的相关源材料,教案、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考试方法改革的有关源材料。通过听课、看课等方式考察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实际情况。
3.主讲教师
此指标主要考察主讲教师结构及授课情况。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等关键要素说明”所列内容,支撑材料包括主讲教师授课的源材料、基础课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例和名单(含企业专业背景情况)以及实践课程教师中具有企业、行业技术技能的骨干教师比例和名单(含在企业任职和从事技术工作情况);有关主讲教师授课资格的规定文件、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任课比例及主讲教师授课情况考核的源材料。
4.教学资料
此指标主要考察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受益面。按照“评估指标体系等关键要素说明”,支撑材料包括教材建设、教材选用、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实训教材建设、图书资料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等方面的有关文件、规定、建设、总结等源材料。
(四)实践教学
1.顶岗实习
此指标主要考察学生到企业工学结合进行生产实习、实训的情况和制度化建设情况。不仅要考察学生顶岗实习的覆盖率和实习时间,同时要考察学生的实习内容和实习质量。按照“评估指标体系等关键要素说明”中的要求,支撑材料包括顶岗实习的有关统计及支撑材料、有关顶岗实习的规定及具体安排实施计划等文件、有关顶岗实习的教学要求及管理文件和学生顶岗实习的记录、指导记录、总结、实习报告、考核评语及考核成绩等相关源材料。
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此指标主要考察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落实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否形成和实施,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评估指标体系等关键要素说明”的要求,支撑材料包括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整体设计的相关材料以及行业、企业参与教学方案设计的源材料。
3.教学管理
此指标主要考察与实践教学体系相配套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实践教学实施的组织和物质保障是否落实和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是否建立。按照“评估指标体系等关键要素说明”的要求,支撑材料包括校、系、专业对实践教学管理的有关文件、各类实践环节的生产性实训成果评价标准和校内外实验、实训、实习的指导教师配备及指导工作的源材料以及校内外实验、实训、实习的任务书、指导书、教学大纲、教材实施过程记载、考核、考试成绩评定和学生实习报告与实习工作总结报告的相关材料。
4.实践教学条件
此指标主要考察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及其条件、设备、设施能否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校内实训基地强调加大生产性实训比例,引入企业现代管理与运营理念,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体现校内学习与企业工作的一致性。校外实训基地是校企深度合作的结果,是学生顶岗实习的基地,建立起校企互利互惠、双方共赢的合作机制。按照“评估指标体系等关键要素说明”和考察内容要求提供相关材料,支撑材料包括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协议及顶岗实习有关材料。
5.双证书获取
此指标主要考察学生获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数量和质量。按照“评估指标体系等关键要素说明”的要求,支撑材料包括详细的学生获得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名称、等级、认定部门、社会认可度等相关材料。
(五)特色专业建设
特色专业建设主要考察专业设置和建设情况,考察院校能否及时跟踪市场的需求变化,主动适应产业发展与社会变革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按照“评估指标体系等关键要素说明”要求,支撑材料包括专业设置和建设的有关文件和源材料;每个专业都要从专业设置的行业和社会背景与人才需求调查预测、专业服务面向和培养目标与业务规格、教育教学体系设计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配备和办学基本条件、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质量保障和教育教学效果等方面对专业建设和特色进行自我分析和剖析,并形成自我剖析材料。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时,学校可推荐2—3个特色专业进行剖析。(www.xing528.com)
(六)教学管理
1.管理规范
此指标主要考察教学管理的队伍、制度和运行情况,特别是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与运行情况。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等关键要素说明”和考察重点与内容的要求,支撑材料包括学校主管教学工作领导、教务处、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系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工作情况、学校教学工作管理制度汇编、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和总结材料等有关教学运行的源材料。
2.学生管理
此指标主要考察学生管理队伍、制度、思想工作和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等关键要素说明”和考察重点与内容的要求,支撑材料包括主管学生工作校领导、学生处、团委、就业指导人员、招生就业处(室)、心理咨询室、系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或班主任等学生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工作情况、学生工作管理制度汇编、近3年开展的校园科技文化和心理咨询等活动情况及取得的成果以及素质教育、学风校风建设的有关材料。
3.质量监控
此指标主要考察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是否建立和运行情况。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等关键要素说明”和重点考察内容的要求,学校要提供包括目标确定、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教学信息的收集及评估、信息反馈和质量调控等环节的相关材料。支撑材料包括专职教学督导机构与人员及开展工作的基本情况和源材料;评教、评学、评管和单项教学评价的相关制度、规定和进行情况的源材料,并统计分析教师、学生、领导在“四评”中的参与度(指参加人员占各类人员的百分数);社会需求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新生入学素质调查等制度文件和实施的源材料。
(七)社会评价
1.生源
此指标主要考察新生的来源和质量情况。按照“评估指标体系等关键要素说明”的要求,支撑材料包括近3年的招生工作总结和新生情况分析的相关材料。提供招生计划与录取新生报到率等相关材料。
2.就业
此指标主要考察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按照“评估指标体系等关键要素说明”的要求,支撑材料包括就业指导与帮助学生就业工作的有关材料、近3年学生就业的统计和情况分析材料、学生就业单位、岗位及从事实际工作等有关就业质量的材料和区域同类院校就业率与本校就业率的比较等材料。
3.社会服务
此指标主要考察学校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社会服务的情况及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和认可度。按照“评估指标体系等关键要素说明”与重点考察内容的要求,支撑材料包括为社会开展的培训、科技服务、校企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科技开发、与区域经济和社区服务的有关材料及社会评价材料。
二、保障的基本内容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可以分解为教育教学目标质量管理、教学资源质量管理、培养过程质量管理、日常教学质量监控、年度报告制度、数年一度的评估和评审等。质量保障工作过程可以分为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几个阶段,通过一个循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总会留下另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要形成一个循环的回路,能周而复始地运作[1]。
(一)保障特征
1.目标特征
教育质量保障要达到和实现的目标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所以,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必须要有一套保障制度和促进该体系良性运行的机制,最终实现其目标。
2.动态特征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种实时的、动态的系统,要根据教育教学质量目标,搜集和分析实时的动态教学信息,随时做出科学的应对、调控和补充,使保障处于动态环境,始终保障教学运行的全过程,确保实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3.创新特征
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灵魂就是创新,教学运行、教学管理、教学监控、教学督导等各种教学工作在不同的实施主体、实施环境和实施对象的实施过程中会产生不同效果,所以,必须不断地创新才能适应各种保障主体、保障对象和保障环节等对教育质量提升的要求。
4.效率特征
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体现保障效率。一是保障机构的工作效率必须高效,机构臃肿的保障体系是不会有很好的保障效果的;二是保障工作的实施必须追求实效,没有实际效果的保障没有任何意义。
(二)保障制度
应当建立高职院校内部的保障制度,为校内保障体系建立奠定坚实的院内规范保障。制度保障应当包括教学质量管理类制度、教学质量执行类制度和教学质量反馈类制度,不同类别的制度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相应的保障作用。
1.教学质量管理类制度
此类制度是指高职院校为使其教学服务满足学生、用人单位、社会和国家相关要求而开展的以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一系列协调活动为内容的规范文件。
2.教学质量执行类制度
此类制度是指高职院校院校长、教学指导委员会、督导室、教务处、教学系、教研室以及专家、用人单位、学生等教学质量的执行主体开展监控课堂与课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师水平与教学效果等各教学环节所运用的规范文件。
3.教学质量反馈类制度
此类制度是指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的管理与执行过程中,通过“制定→实施→反馈→修订→再实施”的动态循环不断优化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以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规范文件。
(三)保障机制
在制度建立的基础上,必须形成有力的保障机制,即保障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充分发挥保障制度对教育质量的促进和提升,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质量保障的运转方式。具体来讲,主要是上述教学质量管理类制度、教学质量执行类制度和教学质量反馈类制度的运行和实施。保障机制的优劣直接影响保障的效果,而影响保障机制优劣的因素主要有保障制度是否健全合理、保障主体是否严格执行保障制度和各种保障措施是否得力,只有将它们综合协调才能实现良好的保障运行机制。
(四)保障主体
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是多元的,对保障制度执行起到关键性作用,主要包括学院、教务处、教学系(部)和教研室级以及专家、学生、用人单位等。院级主体一般包括院级领导、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院级办学理事会等对全院教学工作起到保障促进作用的人或机构。教务处对全院的教学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组织和协调,教学系(部)予以保障。教学系(部)是指各教学专业、基础课程部在教务处的组织下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认真落实各项教学计划、课堂教学,指导教研室开展教学运行及改革,保障教育质量。教研室是依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开展教学活动,对专业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实训等内容进行改革,督促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等。
[1] 洪贞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与评估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79—12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