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与教学
教育是“教”和“育”的合意,“教”是传授知识,“育”是培养人才;“教育”就是通过传授知识培养人,即“教书育人”。教学是“教”与“学”的合义,“教”是传授知识,“学”是接受知识,是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之间的活动。很明显,教育立足输出,侧重培养人的功能,教学则侧重知识的传递[1]。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要广于教学,教育更适于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去理解。教学是教育的基础,教育主要通过教学形式去实现。
二、质量
质量是一个广泛应用且具有丰富内涵的词语。随着时代的变迁,质量概念也在不断进行补充、丰富和发展。人们对质量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理解,除了符合性质量、适用性质量和全面质量等概念,质量的重要性得到人们的认可,逐渐有了质量意识[2]。《辞海》中对质量的解释为:质量是指产品或者工作的优劣程度。如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教育质量、建筑质量等。《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质量有如下解释:(1)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也就是物体的惯性的大小;(2)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3]。《汉语大词典》中有四种解释:(1)资质、器量;(2)事物、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3)事物的优劣程度和数量;(4)物体中所含物质的,亦即物体惯性的大小[4]。国际质量标准ISO9000是如此定义质量的,即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5]。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博士认为[6],产品的质量就是产品的适用性,即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
综合以上定义,质量一词至少包含以下四个基本含义:第一,质量为任何一种实体所具有。这种实体可以是产品,也可是活动、过程、组织、体系以及上述各项的任何组合。而其中的产品则可包括服务(如运输)、硬件(如发动机零件)、软件(如计算机程序、字典)、流程性材料(如润滑油)这四种。所以,质量具有普遍性,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实践活动领域。第二,质量作为实体的内在规定性,具体表现为实体的一组特性,是实体固有特性或品质的总和。例如,服务类别的产品一般有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时间性、舒适性、文明性;硬件和流程性材料类别的产品通常具有功能性、可信性、安全性、适应性、经济性、时间性;软件类产品则主要具有功能性、易用性、可移植性、可靠性、保密性和经济性等。这种内在的规定性是实体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实体的性质,是事物的客观属性。第三,质量作为实体的固有特性,必须以满足相关方的要求为目的,这种要求有些是明示的,还有些是不言而喻的。质量是实体的客观特性和主体需要的统一体。若不与服务对象的需要相结合,不能满足价值主体的要求,所谓质量也就毫无意义了。第四,质量体现了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差异和区别。满足程度高,则质量优;满足程度低,则质量差。因此,质量一词可以界定为实体所具有的固有特性满足相关方要求的程度。
三、教育质量
从一般意义上讲,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教育水平的高低”是针对教育实施者(输出)来说的,“效果优劣”是针对接受教育者(产出)来说的;用程度来统摄两大主体,揭示了教育质量的动态特征;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上,突出了教育接受者的主导地位,体现了“以学为主”的现代教育观,即培养对象的良性变化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是衡量教育成败的关键[7]。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影响它的主要因素是教育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等的合理程度;教师的素养、学生的基础以及师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程度最终都会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8]。
瑞典学者托斯坦·胡森(Torsten Husen)认为,教育质量是特指教育的产品(学生),而不是指生产出这些产品的资源和过程,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是指学校进行某种教育活动所产生的结果(或效果)到达既定目标的程度[9]。美国学者塞姆尔(Seymour)认为教育质量的指标主要意味着“丰富的资源”,包括较多的专业、巨大的图书馆藏、一定数量的知名学者等指标。英国学者戈林(Diana Green)指出教育质量的含义为“卓越成就、完成标准、适于目的、有价值、可变的等多种可能性”。库姆斯在他的名著《世界教育危机》中提出,“比起习惯上定义的教育质量以及根据传统的课程和标准判断学生学习成绩从而判断教育质量,这里所说的‘质量’还包括教与学的相关性问题,即教育如何适应在特定环境与前提下学习者当前和将来的需要,还涉及教育体系本身及构成教育专业要素(学生、教师、设备、设施、资金)的重要变化,如目标、课程和教育技术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等”。他认为,教育质量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应该是动态的,“质量和水平是相对的,根据特定的时间、地点、学习者和他们的环境相对而言的”。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对教育质量做了如下阐述:“高质量指的是以一个学校或学院为全体学生规定了高标准和目标,然后想方设法协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10]国内的学者认为,教育质量是教育投入的质量、教育过程的质量和教育结果的质量。有学者认为,教育质量可分为投入因素质量(即学校可获得的资源的质量)、教育过程的质量和教学结果的质量[11]。有学者认为,教育质量就是能够充分发展个人的才能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对社会能充分发挥作用,使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明显提高,这就是教育质量[12]。另有学者认为,教育质量的一般性概念应包括三个维度,即为教学所提供的人与物的资料质量(投入)、教学实践的质量(过程)、成果的质量(产出和结果)。
综上所述,本书认为教育质量应当包含三层含义:一是从结果性评价角度分析,教育质量是指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达到培养目标的程度;二是从教与学主体角度分析,教育质量是指知识传递过程——教和知识接受过程——学相互印证、互相促进的程度;三是从社会角度分析,教育质量是指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后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
[1] 洪贞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与评估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0页。
[2] 夏建国,《高等技术教育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48页。(www.xing528.com)
[3]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494页。
[4] 《汉语大词典第10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第271页。
[5] 柴邦衡,《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86页。
[6] 余小波,“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与外延”,《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年第6期,第47页。
[7]19页。洪贞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与评估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
[8]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4页。
[9]32页。托斯坦·胡森,“论教育质量”,《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87年第3期,第
[10] 潘懋元,“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战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3—5页。
[11] 欧阳文,“构建高校成人学历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思考”,《机械工业高教研究》, 1999年第2期,第45页。
[12] 潘懋元,“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战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3—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