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昌工程学院院史:教学北大楼工程奠基仪式震撼启动

南昌工程学院院史:教学北大楼工程奠基仪式震撼启动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月30日,教学北大楼新校区内第一栋建筑物由浙江广厦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标。2002年12月5日上午10点,学校在新校区教学北大楼工地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奠基仪式。事件发生后,校领导又多次前往省市政府和南昌县委、县政府反映情况,强烈要求严惩打人凶手,确保施工人员人身安全和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

南昌工程学院院史:教学北大楼工程奠基仪式震撼启动

2002年9月,新校区开始土地测量和地质勘探。9月16日,学校研究决定,新校区建设总体分两期进行。第一期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能容纳15000人就读的教学、生活运动场地等基本设施;第二期根据资金运作情况进一步完善基本办学条件,充实实验室等。其中第一期工程中的首批工程教学北大楼、第一食堂、1~4栋学生公寓、行政办公楼、后勤员工楼共计96000m2建筑面积,另加部分篮球场、排球场及其配套的道路、绿化景观、围墙、供水供电等工程,力争年底开工,到2003年9月竣工,迎接第一批新生入学。

当时,新选校址内施工车辆无法进入,只能到尤氨公路太子殿处。小型车也只能通过弯曲小路勉强到达阳门村。为此,首先要修通道路,以便施工车辆进入。学校投资45万元,扩建了一条从尤氨公路旁光明村通往鲍庄的便道(约1000m),同时新铺了一条再向南进入学校工地的简易施工路(约950m),到2002年9月下旬,各种车辆方可进入学校工地。

2002年9月22日,学校在阳门村租用一民房作为指挥部临时用房,指挥部工作人员正式开始到新工地上班,同时开始在校园工地内西侧(今机械电气楼西南角)搭建指挥部简易办公用房,11月初完工。11月8日指挥部工作人员从民房迁入校内临时搭建的指挥部房屋内办公,并正式挂出“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昌东校区工程建设指挥部”牌子。

10月1日,正当举国上下欢度新中国成立53周年之际,指挥部人员不放假,坚持上班,开始通水(打井)、通路(校工地内道路)、通电(临时变电房、施工用电)等基础性建设工作。第一台翻铲设备开进工地,填筑从南到北流经校园内的氨水沟,以便进入工地。

因校园工地内有条灌溉渠道——赣抚平原灌区第六干渠从南向北流经校区,六干渠只有一座人行小桥,车辆无法通行。学校用一个月时间在六干渠上架起了一座临时铁桥,于10月25日完工,从而打通了校区内工地东西方向的交通

2002年10月,首期工程中的基建项目招标工作全面展开。10月30日,教学北大楼新校区内第一栋建筑物由浙江广厦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标。接着,第一食堂、1~4栋学生公寓、员工楼先后由中建八局、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中标,并于2002年11月陆续开工。

2002年12月5日上午10点,学校在新校区教学北大楼工地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奠基仪式。省人大副主任陈癸尊、省政协副主席黄定元,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省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省直机关工委、省教育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水利厅、省环保局、省计划发展委员会、武警水电二总队、南昌市和省内外有关兄弟院校、合作办学单位领导、参与新校区建设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领导、师生代表共300多人冒着纷纷细雨和习习寒风参加了奠基仪式。从此,标志着我校新校区建设全面展开。

开工伊始,由于新校区周边环境尚未整治,失地农民的土地费用未得到及时补偿,少数村民屡屡挑起事端,强行要求包揽工程项目,工程项目中标后又纠缠施工单位强行要求承包砂石料供应等无理要求,在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经常发生拦路拦车断交通等阻工现象。特别是在2003年1月10日、17日连续2次发生少数村民殴打施工单位人员和我校职工事件。为此,校领导一方面多次前往省、市、县政府反映情况,要求有关部门整顿治安环境,确保工地施工秩序;一方面经与学校长期合作办学的武警水电二总队联系,并经省、市、县有关领导同意,于2003年1月22日请武警水电二总队第五支队官兵进驻学校工地,一边参与学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边维持工地施工秩序,并于2月15日完成校园铁丝网简易围墙,整个工地实行封闭式半军事化管理。尽管有关部门和学校一起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整治力度不够,特别是对少数挑起事件的人员打击不力,致使少数不法分子于2月17日又挑起事端,拦截武警水电施工部队车辆,殴打武警部队官兵和施工人员,砸毁施工工具,致使武警部队官兵2人被打伤住院,多名民工挨打,工地被迫停工。事件发生后,校领导又多次前往省市政府和南昌县委、县政府反映情况,强烈要求严惩打人凶手,确保施工人员人身安全和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在学校的一再要求下,省、市、县有关领导和部门引起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严厉措施,于2月下旬先后拘捕了9名肇事者和打人凶手(多数有前科,最后8名被判刑)。至此,学校工地的施工秩序基本趋于正常。

为了推进昌东高校园区建设,省委、省政府采取了得力措施:①调整行政隶属关系,将尤口乡改为昌东镇;②将昌东镇、麻丘镇从南昌县划归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③成立江西省高校园区建设推进领导小组,由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南任组长,省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郑克强任副组长。成员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建设厅、省交通厅、省环保局、省电力公司、南昌市政府等领导组成。推进领导小组成立后,协调和解决了许多在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基础建设中的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江西氨厂排污用的氨水沟改道、南昌钢铁厂焦化厂外排管网、各校区内的民房拆迁等,为新校区建设做了大量扎扎实实的推进工作。

2003年3月18日,学校召开党员大会,对新校区建设再次进行了动员。校党委书记张乐天代表党委明确提出了当年的两大任务:①加快新校区建设速度,确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在当年9月使新生在新校区入学报到;②正式启动学校申报本科院校工作,力争一年内升本成功。校长王志锋在会上作了二次创业的动员报告。自此,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学校全力以赴抓这两件大事。

新校区内东南角,原是杨家村村民居住地,根据征地协议,整个村庄必须拆迁。这项工作难度最大,不少村民怎么也不愿搬迁。虽然政府给他们建了“还建房”,但还是很难说服。征了他们的土地,他们总体上还比较理解支持,但要拆他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传下来的房屋,抵触情绪很大。为此,学校配合地方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并适当的增补了一部分资金,才于2003年8月拆迁完毕。校园内共拆除民房143栋,搬迁村民199户。(www.xing528.com)

200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学校创业最艰苦的一年。4月,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又给新校区建设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难题。当时由于对人员流动相对控制较严,施工单位民工工种更换难以为继,招不到,进不来。从事物资采购咨询的同志冒着被“非典”传染的风险仍然四处奔走。再加上当年夏季酷暑难耐,持续高温少雨,作业条件很艰难,参与新校区建设的同志,战胜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如吃饭问题,不少同志靠吃方便面充饥;晚上睡觉,耳边蚊子伴奏,通宵难以入眠;碰到雨天,道路泥泞不堪,常常回头捡被陷在泥中的套靴。又如上下班交通,学校虽已有专车,但途中经常发生堵车现象,一堵就是两三个小时,有时早上7点多从老校区出发,到工地就快到11点;晚上下班也如此,有的同志往往从太子殿走路或打摩的到罗家集南钢,再换乘公交车返校。有同志编了四句顺口溜,风趣地形容当时的艰难:通信靠吼(学校虽配有对讲机小灵通,但往往无信号,互相之间只有靠用嘴使劲喊来传递信息);交通靠走(校园内各施工点之间大多数靠用两条腿走路);看门靠狗(指挥部门口未设守门人员,养有一条狗,有生人进出自然就叫);点灯靠油(因使用的是农用电,经常发生停电现象)。尽管如此,学校与各施工单位、武警官兵一起团结战斗,克服了很多困难,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涌现了一批新校区建设标兵和积极分子。谢军、杨成龙、吴龙泉、章建明、徐军祖、张兴旺、狄文全、刘庆华、鞠治杰、袁政勇、陈小莉(外聘)、王家璧(外聘)、吴志东(外聘)13人为新校区建设标兵;胡俊华、吴太国、高周全、孙辉、虞应平等23人为新校区建设积极分子。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与各施工单位密切合作,日夜苦干,从2002年11月动工开始到2003年9月新生入学,仅仅用了10个月时间,新校区就具备了办学的最基本条件。终于在2003年9月3日第一批03级新生3182名在新校区报到入学,第二批03级新生886人又进入新校区报到入学,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当年9月入住新生的目标,成为建设新校区的公办高校中学生报到入学最早的学校。这不能不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学校在抓首期建设工程项目的同时,着手抓二期工程中教学南大楼、机械电气楼、电子信息楼、教育技术楼、图书馆、第三食堂、4~8栋学生公寓、教师公寓、体育活动场地等项目的设计和招标工作,并于2003年4~11月陆续开工,建筑面积计17万m2。2004~2005年又陆续开工兴建了9栋、11栋、13栋、15栋学生公寓和医院、商场、室内体育馆等,以上项目到2005年全部竣工。至此,新校区建设中第一期工程基本结束,校园绿化、道路、园林景观等工程也告一段落。累计房屋建筑面积432620m2;学生室外体育活动场地有标准田径运动场1个、足球场3个、篮球场25个、排球场9个、网球场12个;校园内道路共计14248m,绿化草坪287200m2,种植树木近20000株;园内各种管网铺设线长55461m。新校区房屋建筑及公用设施建设情况见表4-3。

表4-3 新校区房屋建筑及公用设施建设情况一览表

续表

续表

截至2004年6月,新校区建设已投入资金3.6亿多元,其中房屋建筑、公用基础设施、园林绿化等2.35亿元,行政教学设备0.2亿元,购地及其他1.1亿元。资金来源采取多渠道筹措,通过银行贷款3亿元,引进社会资金近1亿元,学校自筹解决部分资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